关于甘肃考古新发现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3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本报对近年来我省重大文物考古新发现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以飨读者。下面由学习啦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甘肃考古发现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
马家塬墓地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西戎皇室家族墓地。该遗址及墓葬的重要发现,是研究战国中晚期戎人的丧葬制度、秦人与戎人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2006年开始,省文物考古部门对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进行了全面发掘,共查明墓葬59座。之后几年共发掘了17座墓葬和1座祭祀坑,共出土随葬独车舟马车30余辆。这些马车的漆绘、金银饰件等极为豪华,显示了墓主人高贵的身份和等级。还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物和金银随葬佩饰,还有大量玻璃态管形珠、肉红石髓珠金帽饰等。这些随葬品工艺精致,种类繁多,用料精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据史料记载,秦人西迁后杂处于戎狄之间,正是礼县、清水、张家川一带。结合墓葬出土遗物既有秦文化的因素,又有当地土著——西戎文化的因素。省文物考古专家认为该墓地的族群应为西戎的一支,有可能是戎人贵族或其首领的墓地。
马家塬战国遗址及墓葬经过了4年的连续发掘,现发掘和保护工作仍在进行中。因遗址及墓葬对秦文化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是我省早期秦文化考古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墓地的发掘以及带有“秦公”铭文青铜器的认定,解除了秦公陵园的千古之谜。考古专家认为,大堡子山古墓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说明,甘肃礼县一带就是秦始皇的“老家”。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严重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引起省上及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以及西北大学文博学院5家单位组成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并组建了联合考古队,从2006年开始,对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通过调查与钻探,发现1座城址、26处夯土建筑基址和400余座中小型墓葬。后期主要发掘了一处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和少量小型墓葬。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大堡子山的陵墓坐西向东,墓主头西脚东,与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始皇陵园完全一样,而长达100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显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点;另外,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金、玉器,有些青铜器上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等铭文。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为探索秦文化的渊源、寻找早期秦人的都邑和陵墓、探索秦戎关系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翔实的、科学的依据。因其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该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荣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位于临潭县陈旗磨沟的齐家文化墓地,是我省境内保存完整、迄今发现最大的齐家文化墓地。齐家文化墓地属于青铜时代,约在距今3700至4200年前。磨沟齐家文化墓葬群的发掘,对于研究齐家文化的社会结构、婚姻关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发现墓葬“殉人”现象,并首次确认了多人多次合葬的特点,揭示了齐家文化墓葬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同时还发现在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已使用地表封土作为地面标志。因此,该遗址获得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8年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合作,对磨沟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同属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墓地进行了保护性发掘。两年多来,共发掘和清理墓葬562座,其中齐家文化墓葬542座,寺洼文化墓葬20座,出土陶器、饰品等随葬品4520件。
在已发掘清理的齐家文化墓葬有24排,墓葬结构有竖穴土坑和竖穴偏洞室两大类,其中以竖穴偏洞室墓数量居多。埋葬方式上既有多人埋葬也有单人埋葬。出土的随葬有各类随葬品和陶器,个别墓葬还出土了随葬铁器。
寺洼文化墓葬,除个别零星分布于齐家文化墓葬中间外,大部分集中分布于齐家文化墓地的西区,并与齐家文化墓葬有叠压关系。墓葬结构以口小底大的土坑竖穴为主,相对齐家文化的竖穴土坑墓较深。埋葬方式以多人合葬为主。从墓葬结构和埋葬习俗看,寺洼文化墓葬对齐家文化墓葬有一定的承袭关系。
甘肃考古发现秦安王洼墓群
秦安王洼墓群位于秦安县王家洼村北部的老爷头山南坡台地内。经专家对墓葬发掘出土文物鉴定,发现该墓葬群系战国时期古墓葬,其规模和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葬群相当,墓葬主人应为战国晚期戎人中与马家塬不同的一个部落,其发掘对研究戎人的生活史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近年来秦安王洼墓群盗掘严重,2009年8月起省文物考古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墓葬30座,发掘墓葬3座。3座墓均由车马坑和墓室两部分组成,盗掘情况都十分严重。其中1号墓初步判断墓主人为女性,年龄约在25岁—30岁,从墓室被盗后残存痕迹观察可知葬具为木棺。在盗洞中出土陶珠、玛瑙珠、金带饰、铜带钩等,在车马坑和墓室中出土铜壶、陶单耳罐、铜铃、铜车马器等。2号墓发现人骨一具,仰身屈肢葬,初步判断为男性。车马坑中随葬一完整马车,整车青铜装饰完整,车厢前有长方形铜饰,后有戈形铜饰。3号墓车马坑内原葬木质车2辆,均为单辕车。由于盗掘的严重破坏,车厢体已荡然无存。
秦安王洼2号墓出土的铜戈、骨器、铜饰等
高台地埂坡魏晋墓葬
地埂坡墓群位于高台县河西村南3公里黑河南岸的戈壁台地上,是河西走廊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魏晋时期墓葬群。该墓葬最大的“亮点”是:墓室内有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壁画,表现了农耕、畜牧、宴饮等内容,出现了多个少数民族形象,这是以往河西魏晋墓中不多见的,为研究河西地区历史、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地埂坡墓群盗掘也相当严重。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被盗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土洞墓5座。5座墓葬的结构大致相同,由墓道、照壁、墓门、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等构成,有的前室附设耳室,地表都残存有封土及茔圈,其中3座墓葬中绘制壁画。
1号墓南北壁各有梁柱承载人字拱,两壁各附有两根立柱。前室前部两侧各有一耳室,平面长方形、拱顶,南耳室规模较大。后室平面近方形,覆斗顶。顶部中央彩绘方形莲花藻井,四面坡各有彩绘;3号墓有彩绘照墙,高达7.4米。雕绘龙头、兽头、熊面力士等;4号墓前室四壁均绘有壁画。壁画均用土红色线起稿,再以墨线描画轮廓。人物有胡人、汉人以及裹头和髡发的少数民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上一篇:恭王府考古发现有哪些
下一篇:关于成都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