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中国历史>元朝历史>

成吉思汗是死在女人的手里吗

淑航分享

  成吉思汗是轻骑兵之王,他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史料上记载,他的死是因为一个女人。一代天骄真的是这样葬送自己的生命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揭开答案。

  成吉思汗的死因

  成吉思汗为何突然去世呢?众说纷纭。其中,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的《蒙古源流》一书对此进行了详细记载。

  据书中记载,在征服西夏的战争中,成吉思汗的大军捕获了西夏王妃。西夏王妃被送进成吉思汗的大帐。成吉思汗见王妃年轻美丽,龙颜大悦,当晚就要她陪寝。

  这位西夏王妃也是性格倔强之人。她借行房时成吉思汗正在兴头之机,将他的下体给咬掉了,顿时血流如注。王妃自知成吉思汗不会放过她,便跳下黄河自尽。成吉思汗则因失血过多死亡。

  成吉思汗临死前,羞恨交加。一个征服过无数女人的男子汉,竟被俘虏咬掉下体,这是一件特大的丑事。为此,成吉思汗在遗书中强调,要继承者灭了西夏国。西夏就不可避免地被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灭亡。

  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宣告灭亡。然而,迟来的投降并没有挽救中兴府。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拖雷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杀掉了夏末帝李睍,还对中兴府进行了屠城: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全城掘地三尺。

  据称,这次屠城,蒙古军毁灭了西夏的所有书籍。以至于后来的元朝历史和明朝历史都没有写夏朝。只有宋史写了点蛛丝马迹。这是后话。

  成吉思汗成为大帝的原因

  由于成吉思汗从小和母亲无依无靠,极度残酷的环境磨练了成吉思汗那坚强的意志,而后在发生的一些列攻伐战争中,成吉思汗成功从这些当中总结出了很多的战争技巧,同时成吉思汗也成为了一个拥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军事统帅。1206年统一蒙古部落之后的成吉思汗,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而是编纂了一部适合蒙古的《成吉思汗法典》。

  该法典有点类似于中国现在的《宪法》,也正是由于这个《成吉思汗法典》,说明了成吉思汗的雄心壮志所在,成吉思汗需要的不仅仅是以可汗的位置,还有四方广大更为广袤的疆土。在18世纪时期欧洲法国皇帝拿破仑在征讨欧洲的时候也曾效仿成吉思汗,在每一个被法国占领后的国家颁布《拿破仑法典》,以便有利于自己对占领区的统治和管理。

  成吉思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生大小征战百十余次,竟然无一败绩,每一个与成吉思汗交过手的国家都会感到仿佛自己在与魔鬼战斗。据史料记载,成功被成吉思汗天威所灭掉的国家居然多达35个之多。而在灭掉这些国家的过程中,成吉思对骑兵战术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先是用火炮攻城,紧接着就是用骑兵分割敌军、迂回包抄、来回穿插等战术,让那些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受尽了苦头。

  成吉思汗留给后人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他成功的将中国版图推上了历史上最顶峰时期,成为了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幅员数千万平方公里。在欧洲成吉思汗的骑兵一直打到了欧洲的地中海、多瑙河等地区,整个亚洲地区除了东南亚、南亚和日本等一部分地区之外,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腹地,而且直到现在,在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中也还能够找到一些蒙古人留下的风俗习惯。

  虽然,后来忽必烈继任大元皇帝之后,元朝实际统治的领域已经覆盖不到了那些拥兵自重的汗国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给我们留下这几大丰功伟。尤其是在扩张中国领土版图这一方面,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不但中国历代皇帝无人能及,就是放眼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像成吉思汗这么伟大的人物。

  成吉思汗喜欢西征的原因

  成吉思汗的领土扩张,一度引起争议,冉平却用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在现代人的脑中,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是,侵略就一定是为了争夺能源、财产、人民。可对于成吉思汗来说,恰巧并非如此。蒙古族的生活就是不停行走,成吉思汗的征服不是为了敛财和统治,原动力是从日出之地走到日落之城的焦虑和不安。“一本书写完,和作者就没关系了。它有它的命。”日前,记者在采访《蒙古往事》作者冉平时他说,“现在仍有人读《蒙古往事》,我相信它比我命长。”

  我们所看到的《蒙古往事》带有浓重的蒙古特色。这是因为在创作《蒙古往事》前,冉平接触到蒙古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蒙古秘史》,被书中简单而朴实的汉语形式所打动。因此,在写作《蒙古往事》时,冉平放弃使用汉语成语,并尽量少用形容词。

  在冉平看来,蒙古历史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流传了几百年,几乎不走样。无论是众多版本的《蒙古秘史》,还是由它改编而成的文学作品,基本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蒙古往事》同样也源于《蒙古秘史》。最初,冉平希望能写出一部蒙古族的史诗,但后来他放弃了,只写到成吉思汗立国称汉便戛然而止。冉平解释说:“像电影的闪回一样,我用不同的叙事角度,片断式地写成吉思汗的后半生情感。这样比从头说起更易接受。如果觉得不完整,可以去看史书。”

  在内蒙古生活了30年,冉平对于蒙古族的文化有自己的看法。成吉思汗的领土扩张,一度引起争议,冉平却用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在现代人的脑中,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是,侵略就一定是为了争夺能源、财产、人民。可对于成吉思汗来说,恰巧并非如此。蒙古族的生活就是不停行走,成吉思汗的征服不是为了敛财和统治,原动力是从日出之地走到日落之城的焦虑和不安。在冉平的想象中,“成吉思汗看到城墙会觉得滑稽:这怎么能保护我的财产和子民?我要把城墙推倒,让这个地方长满青草,使得马儿能够自由驰骋。”

  他认为,成吉思汗的目的就是如此单纯。如果住在房子中,反而会让他觉得像进入坟墓一般喘不过气,所以他在城外支起帐篷,看着城池中大火漫天,城市被夷为平地,他很愉快。这是一种文化心理的驱使。冉平认为,58岁的成吉思汗能带着12万人征服世界,除了由于西方世界的统治者写信表示看不起成吉思汗而引起他的愤怒外,更多的是为了抗拒衰老和对死亡的恐惧。他对坐下来无所事事感到焦虑,所以才要行走,要征战,要有事可做。

  当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牧民走进城市的时候,民族文化也在渐渐消逝。许多人站出来呐喊,要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冉平却唱起“反调”。“民族文化的退化是一个国家文明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不知道原始文明是怎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除了一些文物和典籍之外,剩下的都是我们的想象。

  所谓的毁坏,谁又能知道它原本的样子?”冉平认为,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从草原迁徙出去,并不是文明的毁灭,只是生存方式被挤压。牧民虽然放弃了马匹,却把离开故乡的悲伤留在了心里,这比留在草原更重要,因为能存留在人们心中的文明才是永远无法被毁灭的。反而是那些为民族文化代言、大声叫喊着我们的文明被毁灭的说法很可疑。

  冉平提出,文明的弱势和少数都无关紧要,变异才最可怕。他提到鄂温克族民族乡——敖鲁古雅。国家为保护这片仅有几百人的土地,建起了房屋、电影院甚至是博物馆。由于这里的鄂温克族人以打猎为生,政府怕他们猎杀稀有动物,或者误伤人类,就没收了猎民的枪支。猎民很愤怒。“猎民并不需要房子、电影院,这些不能成为他们寻求快乐的方式。

  让他们搬出自己的房子,没收他们的猎枪,他们就不会生活了,文化在变异中自然也就消失了。”冉平认为,越来越多的人使得蒙古文化成为一种廉价的旅游风向标,是蓝天、白云、黑车、白帐这些诗情画意吸引大家去旅游,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变异。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改变人们的想法。

  不过,他认为,蒙古族是一个从饥饿、杀戮、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坚韧的民族。所以,现代文明不会让它泯灭。如果它不够坚强,消失也是一种无奈。当然,冉平并不反对用现代科技文明手段去包装民族文化。像张艺谋创作的实景剧《刘三姐》就是一例。但是,提到让蒙古文化也效仿,冉平还是指出了自己的疑虑:仅仅包装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像是内蒙古无伴奏合唱团,在悉尼演出,演出结束后,一般情况下,观众都会起立鼓掌。可是,在这场演出终了时,场内却格外安静,停顿了30秒,才掌声雷动。那之后,大家就组织各种各样的无伴奏合唱团,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并加入了古筝笛子、童声等更丰富的音乐元素。

  装饰太多了反而不好,冉平还是喜欢听那些老带子。“我们不能批判这样的包装,这也是为了让世界人民接受它。就像一个少数民族歌手如果长期留在城市中唱歌,他的调子自然就变成了流行歌曲的样式,只是唱着唱着就走了味儿。”冉平既矛盾又无可奈何。不过,就像曾经拍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样,冉平还是希望通过影视作品来介绍民族文化。

  当前我们提倡的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可怕的是,当我们在刻意保护他们的时候,其实我们在破坏他们的独特性了。当一个个现代化的建筑在他们原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时候,我们却是在带着好心去破坏他们。在这里保护与破坏这个矛盾的统一体,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陷入难题。

猜你感兴趣

1.成吉思汗手下蒙古四杰是谁

2.成吉思汗的十个勇士

3.成吉思汗发起的战役和军事手段

    上一篇:红巾军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