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中国历史>元朝历史>

元朝的等级制度是什么

淑贤分享

  元朝的等级制度是什么?元朝的疆域辽阔,对人民的统治也是残酷的。历史上元朝的民族等级制度是四等人制。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朝的等级制度,希望对你有用!

  元代官员等级制度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中书省右左丞相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银青荣禄大夫

  勋官:上柱国

  从一品

  职官:中书省平章政事、行省丞相/平章政事、枢密院/大抚军院知院、御史大夫、宣政院/宣徽院/太禧宗禋院院使、大宗正府札鲁忽赤、大司农司大司农、翰林国史院承旨、集贤院大学士、詹事院詹事

  文散官:光禄大夫、荣禄大夫

  爵:郡王

  勋官:柱国

  正二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右左丞、枢密/宣政院/宣徽院/詹事院同知、御史中丞、大都督府大都督、大司农/群牧监卿、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将作院/中政院/储政院/资正院院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学士、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侍正府侍正、内史府内史、大都/上都留守司留守

  文散官: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

  武散官:龙虎卫上、金吾卫上、骠骑卫上

  内散官:中散大夫

  爵:国公

  勋官:上护军

  从二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参知政事、枢密院/宣政院/宣徽院副使、通政院院使、侍御史、大司农少卿、太仆寺卿、翰林国史/集贤院侍读/侍讲学士、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隆祥使司/崇福司司使、詹事院副詹事、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大都督府大都督、都护府大都护、都总制庸田使司都总制庸田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奉国上、镇国上、镇国上

  内散官:中引大夫

  爵:郡公

  勋官:护军

  正三品

  职官:中书省/枢密院断事官、各部尚书、治书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各寺卿、内史府/断事官、都漕运使司运使、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左右卫率府率使、都万户府都万户、上路/上万户府/上总管府达鲁花赤/万户/总管、左右都威卫使司使、元帅府达鲁花赤/元帅、宣抚司达鲁花赤/宣抚使、安抚司达鲁花赤/安抚使、招讨司达鲁花赤/招讨使、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水庸田使司庸田使

  文散官: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

  武散官:昭武大、昭勇大、昭毅大

  内散官:中御大夫

  爵:郡侯

  勋官: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

  职官: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中政院/储政院佥院、通政院副使、大司农丞、翰林国史/集贤院直学士、国子监祭酒、宣政院断事官、侍正府参府、武备寺同判、各监太监、都水监都水监、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副指挥使、宣慰司/大都督府同知、左右卫率府副使、都万户府副都万户、大都督府副都督、上万户府副万户、中/下万户府达鲁花赤/万户、下路/下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总制庸田使司副使

  文散官:大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

  武散官:安远大、定远大、怀远大

  内散官:侍中大夫

  司天散官:钦象大夫

  太医散官:保宜大夫、保康大夫

  教坊散官:云韶大夫、仙韶大夫

  爵:郡侯

  勋官:轻车都尉

  正四品

  职官:参议中书事、各部侍郎、殿中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回回)司天监提点/司天监、都漕运使司同知、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左右卫率府/大都督府佥事、宣慰司副使、给事中、卫候直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内史府司马、都转运盐使司同知、大都/上都留守司副留守、兵马司指挥使、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中万户府副万户、各府达鲁花赤/知府/府尹

  文散官: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

  武散官:广威、宣威、明威

  内散官:中卫大夫

  司天散官:明时大夫、颁朔大夫

  太医散官:保安大夫、保和大夫

  教坊散官:长宁大夫、德和大夫

  爵:郡伯

  勋官:上骑都尉

  从四品

  职官:通政院同佥、各寺少卿、大都督府副使、下万户府副万户、上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上州达鲁花赤/州尹、都总制庸田使司佥司

  文散官: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

  武散官:信武、显武、宣武

  内散官:中涓大夫

  司天散官:保章大夫

  太医散官:保顺大夫

  教坊散官:协律大夫

  爵:郡伯

  勋官:骑都尉

  正五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客省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待制、国子监司业、都水监/(回回)司天监少监、太史院五官正、农政司农政、行军司马、监书博士、掌医监领监官、都漕运使司副使、各处长官司达鲁花赤/长官、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同知、大都留守司判官、上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上千户所副千户、中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副使、中州达鲁花赤/州尹

  文散官:奉政大夫、奉议大夫

  武散官:武节、武德

  内散官:通侍郎

  司天散官:司玄大夫

  太医散官:保冲大夫

  教坊散官:嘉成大夫

  爵:县子

  勋官:骁骑尉

  从五品

  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郎中、枢密院/宣政院客省使、回回药物院/御药院达鲁花赤/大使、医学提举司/官医提举司提举、奎章阁学士院参书、中政院/储政院司议、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副总管、江西财赋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内史府谘议、各寺丞、大都河道提举司提举、中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中千户所副千户、下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儒学提举司提举、蒙古提举学校官提举、各市舶提举司提举、下州达鲁花赤/州尹、詹事院中议、仪卫司副指挥、河防提举司提举

  文散官:奉直大夫、奉训大夫

  武散官:武义、武略

  内散官:通御郎

  司天散官:授时郎

  太医散官:保全郎

  教坊散官:纯和郎

  爵:县男

  勋官:飞骑尉

  正六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客省副使、都漕运使司判官、提举左右八作司提举、国子监丞、大仓提举、备章总院大使、中政院/储政院长史、大都城门尉、都水监/(回回)司天监监丞、警巡院达鲁花赤/警巡使、开平县/宛平县/大兴县达鲁花赤/县尹、都路提举学校所举、下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下千户所副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判官、上州同知、军民屯田总管府同知、农政司农丞

  文散官:承德郎、承直郎

  武散官:承信校尉、昭信校尉

  内散官:侍直郎

  司天散官:灵台郎

  太医散官:成安郎

  教坊散官:调音郎

  从六品

  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员外郎、枢密院客省副使、宣慰司/大都督府经历、翰林国史/集贤院修撰、内史府记室、大都留守司经历、光禄寺寺丞授司膳郎、著作郎、上百户所百户、官医提举司提举、广海盐课提举司副提举、各市舶提举司同提举、中州同知、上县达鲁花赤/县尹、詹事院长史、都总制庸田使司经历

  文散官:儒林郎、承务郎

  武散官:忠武校尉、忠显校尉

  内散官:内直郎

  司天散官:候仪郎

  太医散官:成和郎

  教坊散官:司乐郎

  正七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枢密院都事、客省使检校官、都漕运使司经历、御史台都事、察院监察御史、国子学/太常礼仪院博士、太史院保章正/灵台郎、御药院/御药局/行御药局副使、管民提领所提领、著作佐郎、秘书郎、批验所提领、上州判官、下州同知、中县达鲁花赤/县尹

  文散官:文林郎、承事郎

  武散官:忠勇校尉、忠翊校尉

  内散官:司谒郎

  司天散官:司正郎

  太医散官:成全郎

  教坊散官:协乐郎

  从七品

  职官:行省/宣慰司/大都督府/大宗正府/大司农司都事/检校、枢密院承发兼照磨、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经历、左右卫率府经历、都万户府经历、翰林国史院应奉翰林文字、光禄寺主事、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经历、百户所百户、典军司典军、大都留守司都事、大都河道提举司副提举、万户府经历、下百户所百户、儒学提举司副提举、蒙古提举学校官同提举、各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盐场司令、各市舶提举司副提举、中州判官、下县达鲁花赤/县尹、都总制庸田使司都事、军民屯田总管府判官

  文散官:征事郎、从事郎

  武散官:修武校尉、敦武校尉

  内散官:司阍郎

  司天散官:平秩郎

  太医散官:医正郎

  教坊散官:和乐郎

  正八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照磨/管勾、工部架阁库管勾、礼部照磨、御史台/大都督府/大司农司/宣政院/宣徽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医院/将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储政院管勾/照磨、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检阅/典籍、国子学助教/教授、太史院保章副/掌历/校书郎、大都留守司管勾、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司狱司司狱、录事司达鲁花赤/录事、下州判官、詹事院管勾/照磨

  文散官:将仕郎、登仕郎

  武散官:保义校尉、进义校尉

  内散官:司奉郎

  司天散官:正纪郎、挈壶郎

  太医散官:医效郎、医候郎

  教坊散官:司音郎、司律郎

  从八品

  职官: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知事/照磨、左右卫率府知事/照磨、都万户府知事/提控案牍、大宗正府承发架阁库管勾、太常礼仪院奉礼郎/检讨/协律郎/太祝、太史院监候/挈壶正/教授、内史府照磨/管勾、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知事、万户府知事、上千户所弹压、各都漕运使司/各都转运盐使司知事、盐场司丞、都总制庸田使司照磨、军民屯田总管府经历

  文散官:将仕佐郎、登仕佐郎

  武散官:保义副尉、进义副尉

  内散官:司引郎

  司天散官:司历郎、司辰郎

  太医散官:医痊郎、医愈郎

  教坊散官:和声郎、和节郎

  正九品

  职官:枢密院/解盐场管勾、刑部司狱司丞、御史台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太史院各省司历/副监候/司辰郎、内正司照磨兼管勾、儒学教授、蒙古教授、家令司/府正司/典宝监照磨

  从九品

  职官: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各都转运盐使司照磨、枢密院/解盐场同管勾、提举都城所左右厢官、翰林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盐场管勾、太史院学正、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照磨/提控案牍、司天监提学/教授/学正/管勾、各厢巡检司巡检、下千户所弹压、军民屯田总管府知事

  元朝时期的官服等级制度

  有级别

  元朝官服有级别。据《元史·百官志》及《元史·舆服志》记载,元代的品服规制是:一至五品官着紫袍,六至七品官着绯袍,八至九品官着绿袍。元朝政府规定承袭前代的,如冕服、公服、仪卫服色、器皿、帐幕车舆、鞍辔等等,都有严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时规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在宫廷之内,由于各个侍者、卫士以及一般小吏的工种不同,所以其衣冠服饰也有所不同。

  赐服制

  “元朝的赐服制源自元世祖忽必烈皇帝。忽必烈每年到元上都,在其西城西内都要举行隆重的赐服仪式,即质孙宴。所谓‘质孙’,含有华丽之意。皇帝要亲自举行国宴,百官应讲究服饰,要穿上华丽的衣服赴宴,因此而得名。质孙宴,其实质就是一个皇帝的赐服仪式。”

  《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党宝海新注)中记载,忽必烈生于阳历9月即阴历八月二十八日,是日在元上都大行庆贺。蒙古每年之大节庆,除年终举行之节庆外,全年节庆之重大无有过之者也。世祖于其庆寿之日,衣其最美之金锦袍。同日,至少有男爵骑尉12000人,穿同色之衣,与皇帝同。所同者盖为颜色,非言其所衣之金锦与皇帝衣价相等也。各人并系一金带,此种衣服皆出皇帝所赐,上缀珍珠宝石甚多,价值确有万数。此衣不止一袭,盖皇帝以上述之衣颁给其12000男爵骑尉,每年有13次。每次皇上与彼等服同色之衣,每次各易其色,足见其事之盛,世界之君主殆无有能及者也。元朝的官服首先讲究颜色,所谓“一色服”,指的是一次赴宴穿一种颜色的服装,皇帝和百官有13种颜色的服饰。

  搬用汉人舆服礼乐

  元英宗时制定的官服制度直接大量搬用了汉人的舆服礼乐;另一方面,在种族等级制度高昂的头颅之下,质孙服、姑姑冠顺理成章地凌驾于交领右衽、峨冠大袖之上。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种,夏服有 15 种。而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姑姑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的四等人制度

  第一等、蒙古人

  第二等、色目人(主要指 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 钦察、唐兀、 畏兀儿、 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 部族,也属于色目人,如 汪古部等。)

  第三等、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国境内的汉、 契丹、 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

  第四等、南人(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 四川地区的人民。)

  早在 大蒙古国时期,成吉思汗攻占中原后有位大臣提出将当地汉人驱赶后把中原变成蒙古人的 大牧场。但成吉思汗的谋士契丹人 耶律楚材以可以向汉人征收大量税收为由反对这个计划,该提案没有实施。

  元朝存在等级歧视制度。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将臣民分为四等,即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这种划分反映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规定中。比如禁止汉人打猎、学习拳击武术、持有兵器(例如数家才可共用一把菜刀)、集会拜神、赶集赶场作买卖、夜间走路。“杀 蒙古人的偿命,杀 色目人的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死一个 汉人,只要缴一头毛驴的价钱。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虽然实际上存在很多例外情况)。这些法律规范对于汉人均不平等。

  遇到征伐战争,差别待遇较平时更甚。像1286年,为了进攻 安南,征用全国马匹,色目人三匹马中只征两匹;而汉人的马,无论多少,全部征收。以后不断征马,每次如此,汉人的马就成为珍品。

  甲主”以上的 地方政府首长,全由蒙古人担任。当蒙古人不够分配,或中亚人 贿赂够多时,则由中亚人担任。蒙古官员大多数是 世袭的,每一个蒙古首长,如州长、,他所管辖的一州或一县,就是他的封建采邑, 汉人则是他的 农奴,他们对汉人没有政治责任,更没有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对于许多豪强是不适用的。虽然法令 禁止汉人持有兵器,但大兴史氏、易州张氏、真定董氏等待遇和蒙古贵族相差无几。相反许多 蒙古贫民生活却很困苦,到了元朝中叶,常有大批蒙古贫民在 大都、 通州等地被贩卖,色目人也有不少沦为奴仆的。实际还是 地主阶级政权。

  蒙古大汗可以随时把汉人视如生命的农田,连同农田上的汉人,像奴隶一样赏赐给皇亲国戚—— 亲王 公主或功臣之类。南宋灭亡后所举行的一次 赏赐中,少者赏赐数十户数百户,多者竟赏赐十万户。每户以五口计,一次就得到五十万个农奴。汉人忽然间失去了 祖宗传留下来的农田,也忽然从 自由农民沦为农奴,没有地方可以申诉。蒙古人,都可以随意侵占农田,他们经常突然间把汉人从肥沃的农田上逐走,任凭农田荒芜,生出野草,以便畜牧。

  
看过“元朝的等级制度是什么”的人还看了:

1.元朝的官服等级制度

2.元朝的军事制度是怎样的

3.元朝的政治制度

4.元朝政治制度有哪些

5.元朝的铨选制度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