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中国历史>三国历史>

赤壁之战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淑航分享

  赤壁之战是三国军事战争史里的一场著名战役,它真的像电视里演的一样,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吗?真是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历史资料,一起看看赤壁之战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赤壁之战的真相

  1、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两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2、“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3、“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

  曹操很轻易地相信了黄盖的投降,是因为曹操认为,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不甘。

  此外,周瑜的同郡蒋干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也确有其事,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而蔡瑁、张允也没有被卷入其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

  赤壁之战简介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后,又挥军南下,打算统一全国。

  曹操率领号称八十万的大军,自江陵沿江东下,直逼刘备军驻地夏口。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孙权处,共商联合抗曹大事。江东孙权懂得,若刘备军队失败,江东也难保全,所以他同意派大将周瑜、鲁肃等率军三万与刘备共同抗击曹兵。

  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曹操鉴于北方军队不惯水战,下令用铁索把战舰连锁在一起,以便兵士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但这却给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创造了机会。曹操本想利用优势兵力,一鼓而下,打败敌人,现在却处在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相反的,孙、刘联军却士气旺盛,积极求战,准备火攻。

  一天夜里,东南风大起,周瑜的部将黄盖假称投降曹操,带了十艘战船,船里面满载着灌了油的柴草,顺着风势直向曹操营寨驶去。看看离曹营不远,各船同时燃起火来,迅速地向曹操的水军战船冲去。火烈风猛,霎时间,曹军战船燃起大火,用铁索连起来的船也无法拆开,一时烈焰冲天,曹操的水寨化成了火海。一会儿工夫,曹军岸上的营寨也烈火熊熊,曹军人马烧死、溺死的不计其数。孙刘联军分水陆商路乘胜追击,曹军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最后曹操只剩十八骑残兵败将,败走华容,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

  对赤壁之战的评价

  1、“有些问题不能全怪下面”

  1959年7月初刚上庐山时,毛主席谈起大跃进、高指标问题,毛主席引用了“赤壁之战中蒋干中计”的典故幽默地说:有些问题不能全怪下面,怪各个部门,否则,人们会象蒋干那样抱怨:曹营的事难办得很啊!

  蒋干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与东吴水军都督周瑜曾是同窗好友。赤壁大战在即,蒋干自告奋勇到东吴去说降周瑜,并打探军中虚实。周瑜明白蒋干的用意,将计就计,伪造曹操手下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投降信,故意让蒋干窃得,连夜回到曹营报与曹操,曹操见信,未加思索就把蔡瑁、张允杀了,使曹军失去了懂得水战的将领,是赤壁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蒋干还以为给曹操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除去了内奸,却不识相地前去讨赏,被醒悟过来的曹操痛骂一顿。碰了一鼻子灰的蒋干还不醒悟,反而两手一摊,满脸无奈地慨叹“曹营的事真是难办得很啊”!他那自以为聪明实则愚蠢的种种表现,千百年来一直是民间的笑料。蒋干本人也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代名词。

  但毛主席对此却有独到见解,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认为“有些问题不能全怪下面”。

  2、“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

  《三国志》中的《武帝纪》说曹操“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主席则在眉批中写下“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一语,批评曹操对人严而责己宽,法不罪己,不能严于律己。?

  众所周知,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非常之高,说过其很多的过人之处。刘继兴查阅文献,发现毛主席论曹操缺点的评语只有二处。此为一处,另一处则是:1966年3月,毛主席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说:“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曹操也有缺点,有时也优柔寡断……”

  3、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主要胜因归功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多少年来民间也都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由于诸葛亮“借东风”。

  毛主席曾对此评点:“曹操号称83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毛主席认为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猜你喜欢:

1.赤壁之战读书随笔

2.《赤壁之战》观后感作文集锦

3.《赤壁之战》500字观后感

4.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5.赤壁之战课文读书笔记

6.《赤壁之战》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