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中国历史>汉朝历史>

东汉的儒学思想

学良分享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下面是有东汉的儒学思想,欢迎参阅。

  东汉的儒学思想

  儒之起源,史无定论。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李学勤先生在《初识清华简》释《保训》篇时指出:“尧舜禹的传承都讲中道”。儒学根脉在舜。 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儒学由孔子开创。李学勤先生在2005年8月青岛“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易学为诗、书、礼、乐、春秋群经(儒学)之首,易学为哲学。《童子问易》依据清华简《保训》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提供的线索,旁征博引,将重卦之人锁定舜帝,认为是虞舜重伏羲八经卦为六十四卦,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并提出“五圣同揆说”和易宗学说。诸圣皆有所宗:虞舜法先圣(阴阳、三才观)、厚生、尚中;周室父子扭转乾坤(将《归藏》坤乾卦序改为《周易》的乾坤卦序),尊德、尚礼,讲辩证;孔子“道阴阳”、“立三极”、求和谐、谋长久。孔子老而好《易》,“韦编三绝”,观《周易》“德义”,为易作传。将先圣、中圣的中道思想改造为德道:即厚生、爱民,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和平、合作之道。这些业已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

  儒学与中国政治

  儒家学说是封建专制国家赖以统治的理论基础,研究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继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今学术界的重要任务。《儒学与中国政治》以儒学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的关系及各个历史时期儒学对中国政治的作用为主要内容,展示了汇纳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以强大的生命力光照千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思想与中国政治的紧密联系。《儒学与中国政治》适合历史、古代文化、考古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和区域文化爱好者阅读。

  儒学孔子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无论老幼贵贱,凡属人类,皆有可爱之处。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之恕。二曰克己复礼为仁。礼为周礼,尊亲为本。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会之秩序。尊卑贵贱亲疏长

  幼乃爱人社会之规则。三曰君子之仁。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世传《论语》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