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中国历史>春秋战国历史>

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学良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帝制社会的形成时期,其中关于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也很多。下面是有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欢迎参阅。

  出自春秋的成语典故: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发现一个破坏生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

  出自春秋的成语典故: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出自春秋的成语典故:老马识途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出自春秋的成语典故: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两人。如果我和廉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猜你喜欢:

1.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3.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4.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

5.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