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说说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海纳百川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聪慧机敏
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经世致用
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如今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敢为人先
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文化、越文化都起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吴越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精粹,不断丰富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吴越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和谐共存的吴越文化
吴文化和越文化,都起源和发展于长三角地区。在古代,吴和越是活动于今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的原始居民,是东南地区的两个土著部族。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这两个部族实际上同属于古越族—“百越”,是“百越”的分支。百越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分布于我国东南及南部,甚至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也有百越的足迹。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吕氏春秋·恃君篇》高诱注云:“越有百种”,其中于越、句吴、杨越、闽越、南越、东越、山越、骆越、瓯越等,都是越族中著名的分支。百越支系虽然繁多,但有许多相同之处。吴文化和越文化虽然分别在江浙不同地区,但同属长江文明的支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吸纳,相互交融。《越绝书》记载说:“吴越为邻,同俗并土”、“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云:“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吕氏春秋·知化》亦云:“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经古籍记载和考古证实,可以看出吴越的相同特征:一是稻作文化相同,由于气候地理都适于稻作生长,水稻种植都成为吴越的主业;二是淡水养殖业相同,由于地处水乡泽国,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渔业就成了吴越的经济重要行业。林乃燊指出:“真正的淡水养殖业,大概起源于春秋时的吴越”。三是制造工艺相同,吴越都制造几何印文陶器。从这些年出土的“夫差自乍其元用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越王勾践自乍用剑”(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其制作工艺水平和风格特征均无多大差别;四是语言相同,吴越古语都是讲越语,吴语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来;五是习俗相同,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仲雍二人本荆蛮”后“文身断发”,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也有“文身断发,批草莱而邑焉”的记载。这种习俗固然与图腾崇拜有关,也反映出吴越先民的审美意识。另外,在葬俗上,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是吴越地区相同的埋葬方式。
二、 和而不同的吴越文化
吴越两地比邻相处,其先民皆为百越族,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但是,吴越两地,由于地域的不同及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也产生了吴文化与越文化的不同魅力。
一是地域文化对吴越文化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中,吴文化主要是接受了周文化的影响。太伯、仲雍来到吴地,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使吴人耳目一新。东汉桓帝时的吴郡太守麋豹在《泰伯墓碑记》中肯定了中原文化对吴文化的影响:“数年之间,人民殷富,教化大治,东南礼乐实始基焉”。
而当时的越文化,同吴文化相比,就相对保守。《吕氏春秋·遇合篇》载:“客有以吹籁见越王者,羽、角、宫、徴、商不谬,越王不善,为野音,而反善之”。《越绝书》(卷八)记载:勾践迁都琅琊后孔子曾往谒见,为述五帝三王之道,勾践以俗异为由辞谢之。这说明越国更注重本土文化,注重鲜明的越地土著特色,这也导致越文化与吴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差异和区别。
二是生存环境对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地处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会生活相对稳定,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而越地临海滨江,山多平地少,俗称“七山二水一分田”,虽有林、牧、渔、副多种经营,但与吴地相比,生活空间就相对狭隘和闭塞。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吴文化的内涵就多一些典雅、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朴野和阳刚。吴人虽精明,却安于守成;越人虽朴野,却敢于冒险。这些,无疑对吴越经济的不同模式,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相互争霸对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越两国以及周围列国为争霸一方,相互为敌,战事不断,先是吴国战胜越国,再是越国灭掉吴国,后又楚国灭掉越国,秦国又灭楚国。在这漫长的战乱和争斗中,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既交相辉映,相互渗透、多元交融,又相互转化、变换、释放各自的文化能量。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力,又影响和作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三、吴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时期,还是部族封邦建国的时代,当时居于中原的是华夏族,华夏族是由夏族、商族、周族经过相互融合而成的民族,居于四周的有蛮、夷、戎、狄以及江南、岭南的百越等族。在周代,汉民族还未形成,中国还未统一,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还未确立,所以当时的吴越文化以及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都是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源。华夏族融合了蛮、夷、戎、狄、百越等各族后,到秦汉时形成汉族。汉族得名于汉代,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也在汉代形成。汉文化既有统一性和共同性,但也有各地区的不同特色。所以吴文化和越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兼收并蓄的一面,又有个性独特的一面,有此而为中华大文化不断增光添色。
四、 吴越文化与长三角经济
中华文化主要由南北二元耦合的,北方以黄河文化为标识,南方以长江文化为标识。长江文化主要由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组成。按照地域来说,吴越文化就是长江中下游文化。由此可见,吴越文化就是长三角文化。研究吴越文化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就特别有意义。
在长三角这块土地上滋生和发展的吴越文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少具有以下几点核心精神:一是具有内在自觉的心态,促进了经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使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具有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越自身观念的局限,创造性地发展,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取得了显著成就;三是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创办经济实业,还是发展社会事业,都十分重视人的自身创造力,在生产实践中特别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四是具有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大约在东汉以后,吴越地区就出现了一种对高层次文化和艺术不断追求的全民意识,藏书、读书风气盛行,优秀人才、优秀作品不断出现,使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该地区各类人才辈出,各门类的能工巧匠俯首皆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越文化代表形式
1:吴语,以苏州话,无锡话,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等最为典型
2:昆曲,世界文化遗产,600年历史,百戏之祖
3:越剧:现今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以爱情为主题,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儒雅的女小生为主要亮点
4:瓯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
5:婺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
6:绍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甬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永嘉昆剧
9: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11:师爷文化:绍兴
12:杭州西湖
13:宁波天一阁藏书文化
14:佛教禅宗天台宗
15: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
16:西塘,堪称"活着的千年古镇
17: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18:河姆渡遗址
19:唐诗之路
20: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
21:绍兴越窑
22:温州瓯绣
23:温州鼓词
24:浙江三雕:温州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木雕和青田石雕
吴越文化的特点相关文章:
上一篇: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是什么
下一篇:人物御龙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