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考古学>

叶县双冢子考古考古发掘

其芳分享

  双冢子墓地是2015年5月开始发掘的,目前发掘的是1号墓和陪葬的车马坑。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叶县双冢子考古考古发掘有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叶县双冢子考古考古发掘之一

  双冢子墓地是2015年5月开始发掘的,目前发掘的是1号墓和陪葬的车马坑。墓室虽然被盗严重,但结构保存十分完好;车马坑内的车摆放整齐,保存完好。墓地发掘现场,悬挂有工作制度和考古队名单,显示共有5位博士。

  根据初步的研究,双冢子墓地1号墓和车马坑应该是战国早期的楚国遗存。车马坑内有车无马,车舆、辕、轮分开放置,属于典型的拆车葬,在楚墓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两天前,省文物局副局长马萧林带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来到现场,充分肯定了车马坑的学术价值,建议进行原址保护。他们还建议对2号墓附属车马坑进行科学发掘,以进一步弄清该墓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墓壁呈阶梯状内收,计有11层台阶。台阶宽0.55、高0.75米。车马坑与M1西壁相距14.4米。车马坑整体近长方形,南北长12.86、东西最宽4.2、深1.44—1.56米,南部略高。坑内发现四辆车和一个肩舆。

  双冢子墓地是2015年5月开始发掘的,目前发掘的是一号墓和陪葬的车马坑。墓室虽然被盗严重,但结构保存十分完好;车马坑内的车摆放整齐,保存也十分完好。

  根据初步的研究来看,双冢子墓地一号墓和车马坑应该是战国早期的楚国遗存。车马坑内车舆、辕、轮分开放置,属于典型的拆车葬,在楚墓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叶县双冢子考古考古发掘之二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5年4月起,在叶县大竹园双冢子墓地进行的考古发掘取得进展,发现的一座战国早期车马坑有车无马,且所埋车辆均被拆开放置,这在楚国墓葬中极为罕见。

  3月3日,记者来到这里发现,墓地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包括两座大型墓、四座小型墓及两个车马坑。其中,两座大墓位于墓地北端,距离很近,呈南北向排列,两座附属车马坑分别位于两座大墓的西侧。目前,规模较小的大墓M1及其附属车马坑已被清理完毕,正在进行加固保护;规模较大的大墓M2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尚未被发掘。

  在M1发掘现场,记者看到该墓呈甲字形,墓壁由下而上共有11层台阶组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吴伟华博士告诉记者,由于该墓被盗严重,只出土了少量陶器、铁器和琉璃珠,没有发现墓主骨骼和棺椁,而四座小墓当中出土了部分兵器和车马器。根据出土文物及历史文献推测,该墓应是战国早期的楚墓。

  M1墓西侧约14米处的一个车马坑内,被拆解的5辆车南北排列,坑南有八个车轮散布其中,坑西壁下数根木棍堆积在一起,马车个别部位还能看到红漆,其中两驾马车有车顶,上面部分铜质盖弓帽也能看到。

  “楚人所葬车马一般都是驾乘式,车马一体,而这座坑内只发现了车,没有马,且车舆、辕、轮都是分开放置,属于拆车葬,这在楚墓中十分罕见。”吴伟华说,“仅就拆车葬而言,可能此地位于楚国最北陲,受北方中原文化影响的缘故。至于此处为何只有车没有马,目前尚无定论。”

  结合车型推断五辆车均应为礼仪用车,其中一辆车前面所压的两根木棍,与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肩舆之抬杆相同,考古学家推测有可能属于肩舆,也就是轿子。目前国内尚未有关于发掘出战国时期完整肩舆的报道。

  此外,从墓葬位置和形制看,考古工作人员推测M2与M1的墓主有可能属于夫妻关系,其他小墓应属于陪葬墓。

  叶县大竹园“双冢子”墓地保护利用会

  为做好叶县大竹园“双冢子”墓地保护利用工作,2017年2月24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叶县举行了专家咨询会,来自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市文物局及叶县文物局的领导及专家认真听取了工地负责人的汇报,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叶县大竹园“双冢子”墓地位于叶县叶邑镇双庄村,紧临平桐公路西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邑故城”保护范围的外缘,距叶邑故城中心地带约5公里。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驻叶县大竹园,开始对“双冢子”墓地进行考古发掘,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精心工作,已初步完成前期发掘目标任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保存完整的车马坑随葬方式特殊,是不可多得的战国楚国车马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领导及专家们通过深入实地查看,对前期考古发掘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采取措施,避免自然条件的不良影响,及时进行科学保护,确保墓室和车马坑的安全。专家建议对1号墓和附属车马坑进行原址保护展示,并继续对2号墓附属车马坑进行考古发掘,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做好“双冢子”墓地考古发掘及叶邑故城周边文物的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