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高中历史>

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总结

宇晴分享

  《国共的十年对峙》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革命的困难和中共突破困难的探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国共的十年对峙必考知识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1927年—1937年)。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武汉汉口):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发动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

  (1)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大城沙失败。

  (1)文家市决策:在撤退的路途中,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10日,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5、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作战。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1931年,江西瑞金。

  7、红军长征。

  ☆原因:(1)根本原因: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

  (2)直接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

  (1)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3)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红军长征的胜利。

  (1)1935、1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在陕北的红军会师;

  (2)1936、10,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归纳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1927-1937年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是国民党的内外统治确立(不考),对内镇压红军,对日不断妥协到被动抗日;其二是中共坚持革命,从开辟武装割据道路,长征走向成熟,再到抗日;其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加深,国共由对峙走向再度合作。

  基本阶段特征:(其实本阶段特征就是上述知识结构的文字化。)

  1列强侵华以日为主:

  (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有深刻国际国内原因-根本是因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既定国策,其次大危机也加速了其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的步伐,中国国内的混战给其侵华提供了机会,国际列强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难于干预。

  (2)过程:侵华过程不断加深: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了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侵略热河察哈尔地区;制造华北事变,意欲吞并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3)影响: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前的抗日处于分散自发阶段,大多失败。华北事变后逐渐走向联合,推动了历史由内战向外战转变。

  2、反动统治国民党:(1)确立统治:政治形式统一;经济建设和官僚资本膨胀;外交改定新约,实质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2)对内镇压革命,不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3)对日侵略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造成大片国土沦亡;甚至破坏抗日运动,如福建十九路军和察哈尔民众抗日联军。(4)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转向与中共合作抗日。

  3、中共探索走向成熟:(1)开创工农割据革命道路:八七会议为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三大起义揭开了独立斗争转向农村开辟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工农割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加以总结形成了在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的工农割据理论,是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红色根据地向全国发展;粉碎敌人围剿,建立苏维埃政权,制定土地革命路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2)被迫进行长征:由于国民党规模空前的“围剿”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红军被迫进行传略转移。(3)遵义会议走向成熟:遵义会议事实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解决了自己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共走向成熟标志,也使革命再次转危为安。

  (4)中共领导抗日:具体史实参考上面表格。

  4、近代化十分曲折:

  (1)经济发展:随着国民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官僚资本排挤,仍然困难重重;

  (2)政治上:中华大地出现了新型的红色政权-工农苏维埃政权,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壮大;

  (3)思想结合: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诞生的工农割据理论,既是革命理论,也是思想的重要结晶。

  二、中共民主革命时期两次严重挫折,原因和对策。

  (1)挫折:一是指大革命失败,中共遭国民党右派屠杀;二是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原因:前次:客观上帝国主义破坏和国民党右派叛变,主观上共产国际错误,中共陈独秀幼稚右倾;后次:客观上蒋介石反革命围剿空前强大,主观上共产国际和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

  (3)对策:前次,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结束右倾,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转向农村,以毛泽东为首中共在实践中开辟了工农割据革命道路,革命转危为安;后次:中共在遵义会议中结束左倾,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顺利完成长征,革命再次转危为安。

  三、中共走向成熟的过程:

  (1)开始--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首次将马列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开始。

  (2)发展--八七会议结束右倾错误,指明革命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实践中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是马列原理和中国革命结合典范,这是中共成熟的重要一步。

  (3)标志—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独立自主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路线和组织问题,解决了党内的长期分歧,是成熟的标志。

  (4)深化—根据国内矛盾和形势变化,提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说明中共驾驭复杂局面,维护民族大局。中共更加成熟。

  四、九一八事后中国的抗日运动总体特点和结局:

  总体特点:(1)各自为战,未形成统一战线:除中共外,东北义勇军,察哈尔同盟军和十九路军都处于自发抗日阶段,彼此孤立;(2)抗日和反蒋结合:由于蒋介石非但不支持抗日,反而破坏抗日,这些抗日运动大多抗日同时反蒋。

  国共的十年对峙重点知识点

  1、发动 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举行长征:

  ①原因: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危害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②转折——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胜利: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6、10)

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国共十年对峙历史知识点及练习题

2.高一上册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试题及答案

3.高一下册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测试试卷

4.2016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5.2016年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6.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