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印度历史事件>

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

漫柔分享

  最早开始出现的是菩萨像,后来才出现佛像。佛陀被神化,明显地发生在古代印度西北部,也就是现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叫犍陀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1:象征性

  尤其是印度教,其造型艺术都运用了宇宙生命的象征。它从自然的形态当中提炼出一些造型元素,然后以超自然的形式来表达。比如多面多臂,什么三头六臂、四面八臂、半人半兽、半男半女等等,都是超现实的造型。而且是从形而下的形式直接跃升到形而上的观念,或者说以具象的形式来表现抽象的观念。

  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2:装饰性:

  几乎所有艺术都有装饰性,几乎所有东方艺术也具有装饰性。那么印度艺术的装饰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呢?就是特别地繁缛。很多印度诸神造像的装饰非常复杂。宋代《高僧传·韩方传》比较汉语和梵语的翻译,提出观点,叫“天竺好繁,秦人好略”。看我们的古文,往往一词多义,言简意赅。而印度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就非常地繁缛。

  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3:程式化

  我们现在一提起“程式化”,就认为是一种僵化的标志。其实不然,程式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艺术只有达到一定成熟的阶段,才能形成程式。无论是一个时代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画家、艺术家也好,他能够创造一种新的程式,那是他艺术成熟的标志。但是如果说这种程式固定不变,一再地因循,当然就僵化了。

  印度诸神造像就形成了一套很明显的程式,且是相对固定的,甚至是延续千年不变的。它往往借鉴舞蹈、文学,特别是诗歌,还有宗教修炼,比如瑜伽。瑜伽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健身的活动,在印度它是所有宗教共同采用的一种修炼方式。瑜伽的本意是“遏”,引申的意思是“结合、联系”,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精神的联系。

  所谓“遏”,就是控制人的情欲,来实现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精神的合一,这才是瑜伽的本意,也是印度所有宗教修炼的目的。印度的诸神造像从文学、舞蹈、瑜伽各种姊妹艺术甚至宗教因素当中来提取造型的要素。

  这里面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手势。《佛经》里翻译成“印”,梵文是mudras。我在印度进修的时候问我的导师,mudras这个词有“seal”的意思吗?他说没有。我问那怎么我们中国就翻译成了“seal”的意思,就了“印”?他说不是,是“手势”。后来我查了一下梵文词典,它是一词多义,原始意义有“印章”的意思,后来引申意义是“手势”。

  可能我们古人翻译的时候取它原始意义。这“手势”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舞蹈的手势和瑜伽的手势。印度的舞蹈,手势变化特别丰富。因为手势是人类的第二表情,在印度它叫“肉体的花朵”,是灵魂的手势,所以舞蹈的语汇一个是眼神,另一个就是手势。前面所说的“拈花势”、“象鼻势”都是不同的手势。还有两手平放,这是瑜伽的手势。

  还有“无畏势”,就是平身往前,让信徒不要害怕。这些手势都是从舞蹈和瑜伽中提炼出来的,所有的手势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还有坐姿,特别是诸神坐像的姿势,有禅定势、莲花势、大王安逸坐—就是一条腿放松垂下来的。各种坐姿也都表现不同的东西。

  立像分三种,第一种就是直立势,正襟危坐或者正面直立的形象,一般表现神的正面造型;第二种就是三曲势,比如展览中的桑奇大塔的药叉女,斜挂着S形的,是表示印度标准女性人体美的程式。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里说,人体的视知觉看到曲线的东西时,有个天然地向直线复位的趋势,这样的话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张力。还有就是S形的曲线恰恰表现了女性躯干部位的人体美。咱们中国人看女性美不美主要看面部,印度人和西方人主要看身体,而且女性人体美主要表现在躯干部位,所以S形把女性躯干部位给凸现出来了。

  多罗菩萨没有头,但看上去还是非常美,就是因为躯干部分线条非常美。还有就是桑奇的药叉女,把女性的生命力、生育力很完美地表现出来了。后来这种造型运用得很多,很多男性菩萨也往往采取三曲势。展览中有的弥勒菩萨也弯曲成一个S形。

  第三种就是极弯势,这是一种把三曲势发挥到极致的姿势,就是人体高度地扭曲,可以说完全违背了人体正常的动态结构,可以表现极其强烈的运动和活力。展览里的飞天,它的整个身体就扭曲成一个极弯势,表现出那种生命爆发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