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事件>

刘备伐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漫柔分享

  刘备伐吴是历史上非常经典的战役,那么你了解刘备伐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刘备伐吴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刘备伐吴失败的原因

  刘备伐吴是历史上经典的战役,也是刘备一生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作战,这一次大战的失败彻底击垮了刘备的精气神,本就年老的刘备认识到这次失败将会埋葬自己半生心血打下的蜀汉,忧郁之下,病痛夹杂,最后在病魔的折磨下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对于刘备这次东征伐吴,历史上已经有无数人讨论过,也有过很多的见解,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场战役是必须的,而且还必须是刘备自己亲自出马,因为当时刘备的手下可以说是分成三股势力,首先是早年的跟随者们,他们是不想打的,他们早年就跟随刘备习惯了东奔西走的日子,是不建议这么冒险的。但是剩下的两股势力,荆州势力和益州势力都是希望打的,所以说刘备伐吴是别无选择,也不完全是为了关羽报仇,否则刘备为什关羽刚死的时候不报仇,非要过一两年才肯出兵,可见这次伐吴是刘备集团政治上的需要。

  但是这次伐吴又是很难取得效果的,刘备自己估计也清楚这次伐吴可能会失败,但是他没想到初期会这么的顺利以至于一路打到了夷陵一带,到了这儿本来如果稳扎稳打,先巩固了这些地方也勉强能弥补一下损失了,因为攻城战真的不好打,夷陵易守难攻,但是这个时候刘备太过高估了自己,认为陆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肯定可以拿下,结果久攻不下,陷入到非常尴尬的局面之中,而之后刘备自己又处理不好,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手下的精英老兵几乎死伤殆尽,也为日后的形势打下了基础。

  刘备伐吴失败的关键战役

  众所周知,刘备生涯最后的一次伐吴大战是失败的,而这次的失败也是对于日后的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这次刘备伐吴失败的关键战役又是什么呢,其中的过程又是什么个样子的呢?

  刘备伐吴失败最关键的一场战役就是夷陵之战,可以说这场战役是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齐名的战役,对于之后的三国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当时孙权方趁着关羽攻打曹操的时候,从后方偷袭的了关羽,结果关羽一战败北被杀,整个荆州几乎都落入到了吴国的手中,这样一来吴蜀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掀起了夷陵之战。

  在公元221年的时候,刘备先趁机称帝,然后一个多月的会见就召集了自己的大量人马准备攻打东吴,要夺回荆州,孙权几次派人求和都未能让刘备打消这个念头,在7月份左右的时候刘备主动出兵,对东吴发动了战事,当时双方的国界线已经是到了长江三峡一带,可以说是地势狭窄,非常不利于作战,陆逊作为全军总指挥认识到当时刘备军气势太盛不能和他们硬拼,所以就决定放弃马上决战,通过防守反击的方式来获取胜利,陆逊果断指挥吴军避过汉军的锋芒,一路有秩序的败北后撤,麻痹刘备的精神,到了夷陵一带就在那儿驻扎了下来,和汉军僵持,那儿地理位置比较好,易守难攻,刘备军不好打,而陆逊也非常沉稳,就是拖时间,找机会,等到了6月份的时候,天气太热了。刘备手下都忍不住了,所以刘备只好将兵力分散在当时的山路上,结果被陆逊找到机会一把火烧掉了蜀军的主力,刘备自己也大败而回。

  刘备伐吴失败的关键战役介绍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