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事件>

关于亚历山大帝国入侵中国的介绍

漫柔分享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又称马其顿帝国,由著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开创,那么你想知道关于亚历山大帝国入侵中国的介绍吗?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关于亚历山大帝国入侵中国的介绍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亚历山大帝国入侵中国的介绍

  亚历山大大帝是希腊马其顿王国阿吉德王朝的一代雄主,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汉尼拔,拿破仑)。他以马其顿王国一隅之地起家,带领数万精锐发动东征,成为世界历史上有名的征服者之一。

  在他的英明带领下,马其顿王国的军队征服了大半个希腊,并占领了富庶的埃及、彻底击垮了希腊半岛的宿敌波斯,并成功向印度河流域进军,建立了强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的东部,已接近今天的中国边境。

  历史总能令人遐想“假如亚历山大的军队进入中国,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呢?”

  不考虑跨过沙漠高原的险阻和消耗,不考虑后勤补给,不考虑亚历山大军队此时的低迷士气。假设在公元前326年,从印度班师的亚历山大的军队,越过今天的新疆,到达当时的中国境内。(当时新疆尚未成为中国领土)

  亚历山大东征出发时,一共有三万到四万的步兵和五千多骑兵。我们不考虑别的因素,假设亚历山大全力进入中国,战兵数量大约能有五万人。

  根据战国中前期的形式来看,马其顿帝国的军队,应当沿着河西走廊一直向东,首先和占领了陕西大部的魏国接触。

  这时候正值中国的战国时代中期,主要的诸侯国都已经完成了变法,社会面貌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这一年对于魏国来说,正好处在一个尴尬的时期。

  当时,原本实力第一的魏国因为在前343年遭遇马陵之战的惨败,已经走向下坡路,从头号强国瞬间成为普通强国。而秦国还不是后来那个不可一世的大秦,正在和衰落的魏国争夺陕北的领土。

  而且,那种动不动几十万人规模的大型会战,在这个时候的中国尚不存在。魏国鼎盛时期与齐国进行马陵之战,其总兵力大约为十万人,已经威震诸侯了。稍晚一点的秦楚丹阳之战,当时第一大国楚国损失八万余人已经元气大伤。

  在此时的一些战争中,秦国往往号称数十万人,但是经不起推敲。不过,按照秦国的兵制,有时候妇女、少年、老人也要随军服役,提供后勤补给、修筑防御工事,或许是将这些人计算在内,得出了数十万兵力的数字。

  对于魏国这样的强国来说,总兵力大约十万人以上,此时刚刚经历惨败没几年,总兵力肯定有所不如。所以,假设亚历山大全力东进不考虑其他因素,兵力上的问题不是很大,更何况亚历山大的军队一路上都是以少胜多,经常与击溃数倍于己敌人的战绩。

  、

  所以,我们要仔细分析亚历山大帝国的军队组成和装备,和魏国进行对比。

  亚历山大帝国的军队由重步兵、轻步兵、辅助步兵、伙伴骑兵组成,每个兵种的都有不同的装备和任务。

  重步兵是亚历山大军团的主力,占总兵力的一半以上。这些步兵装备有青铜的头盔和长矛、圆盾。其长矛为硬木制成的分体长矛,组装后长度达四米以上。他们的铠甲应当为亚麻甲。亚麻甲的具体形制以及不可考证,一般认为是皮革和亚麻制成的,并由动物胶粘合,重步兵和伙伴骑兵的亚麻甲应当有加强的金属部件。

  、

  作战时,重步兵组成紧密的长矛方阵,即著名的马其顿方阵,有极强的防御力。值得一提的是,矛链接部分和底部是青铜材质,但是其矛头为铁质。

  轻步兵人数大约是重步兵的一半,装备短矛、跪地时可以遮住全身的大盾和一种较长的双刃剑。他们一般身着轻一些的亚麻甲,机动灵活,是主要的预备力量。

  辅助步兵人数大约是重步兵的四分之一,这些人装备盾牌而没有铠甲,负责远程攻击,以弓箭和标枪为主要兵器,可能装备有腹弩。

  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虽然亚历山大帝国军队的重步兵占了一半的兵力,但是少而精锐的伙伴骑兵才是其战斗力的核心。在很多战役中,骑兵往往由亚历山大大帝亲自指挥进行奔袭,很多时候这些数量不多的骑兵往往能改变战局。

  亚历山大的骑兵没有马镫,两手举着约两米的短矛进行戳刺,刺中后立即松手以防止反作用力让自己坠马,随后以铁质希腊反曲刀进行作战。在不便骑兵发挥的地形中,这些骑兵也扮演步兵的角色,骑马机动,进入战场后下马进行作战。

  而同时的中国,也处在重步兵为主的时代。在商周时期,中国军队的兵源都是贵族,此时虽然已经开始征募平民为兵,但是依然保留了一些贵族从军时代的习惯,即强调士兵的多功能,而非兵种的多样,也不过分追求军队的数量。

  当时,魏国的重步兵被称之为魏武卒,可谓天下闻名,曾经取得七十二战无一败绩的骄人战绩。魏武卒也称为各国重步兵的一个范本。

  一个魏武卒的标准配备是:身穿“三属之甲”,头戴“胄”,装备一把剑,一把十二石弩,背着五十支弩箭和一杆长戈,并且要随身携带三天的粮食。按照魏国标准,这些士兵要能够在半日之内行军百里依然保持战斗力,也就是在六小时内行军25公里。

  三属之甲,应当指的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三层合甲。根据战国墓葬出土的甲胄我们可以得知,这种铠甲有三层,两层厚皮夹着一层木板,并且表面有厚重的漆。在防御性能上,这种铠甲软硬结合,对钝击、刺击、砍击均有较好的防御效果。

  其实和希腊半岛一样,中国古代也曾经出现过青铜铠甲,但是在皮甲出现后即被淘汰。古希腊在出现亚麻甲后,也淘汰了曾经的青铜肌肉甲。因为青铜虽然质地坚硬,但是容易碎裂,而且重量过重,不是制作铠甲的好材料。

  和亚历山大长矛兵带有青铜部件的亚麻甲比起来,魏武卒的“三属之甲”防御力上应当相差无几,但是合甲的防护面积远比只保护胸腹的亚麻甲要大。亚麻甲只能防护到胸腹,而中国的合甲一直延伸到大腿,肩部、大臂也有防护,小臂上通常也会装备铜制甚至铁质的护臂,有时候还会穿戴铁质的胫甲保护小腿。

  胄,就是头盔,魏武卒的胄可能为铜胄,也可能为皮胄,没有具体记载。但是铜胄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这些铜胄的防护面积和亚历山大士兵的铜盔相当。不过,中国古代流行高锡青铜,所以这些铜胄的硬度会比亚历山大士兵的硬,但是韧度也比他们的铜盔差。

  魏武卒装备剑,但是提到盾,这一点有些奇怪。因为一般而言,盾是重步兵的标配,而且配剑必配盾,可能是当时中国对合甲的防御力比较满意,故而不装备有些“冗余”的盾牌。也可能是为了张弩方便,也可能是记载的疏漏。

  魏武卒的剑,没有记载到底是铁剑还是青铜剑,但是都有可能。中国的铁器制造工艺,是先在南方各国流行的,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楚国已经可以制作钢制的宝剑。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战国中期,东北方的燕国也开始大量生产铁质甚至钢质兵器。虽然缺乏考古证据,但是魏国武卒使用铁剑甚至钢剑,都是可能的。

  而且,中国在战国中期就已经对铁剑进行淬火处理,这一点上亚历山大军队有所不如。即使后世的罗马,也很晚才对刀剑进行淬火。

  而且,即使装备青铜剑,也不是春秋时期那种青铜短剑。这一时期流行的青铜剑多为复合剑,其剑身有两种青铜复合而成,刃部含锡量高,保证锋利和硬度,剑脊含锡量低,保证柔韧度。所以这一时期的青铜剑长度可以达到之前难以企及的70厘米,就长度而言和锋利度而言,不亚于亚历山大军队的铁制刀剑。但是重量和韧性,是所有青铜器的短板。综合来看,青铜剑依然有所不如。

  弩,是战国时代的新兴装备。在这一点上,魏武卒远胜于亚历山大的军队。十二石强弩,怎么算其拉力也超过了150公斤。西方对现代复原的亚麻甲进行过测试,60磅(27公斤)的弓虽然无法穿透,但是可以扎入1厘米,如此的话,战国弩的威力穿透亚历山大的亚麻甲绰绰有余。

  相比之下,亚历山大军队缺乏远程武器。其麾下的辅助兵团主要负责远程攻击,其有可能装备的最精锐武器也不过是腹弩。腹弩不仅在威力上比中国战国弩逊色,而且精度难以比拟,射速慢,体积庞大过于笨重,不能密集布置形成强大的“火力输出”,也无法用于伏击作战。

  不过,当时的中国,戈、矛、戟等长兵器依然以青铜为主,这点逊色于已经全部装备铁矛的亚历山大军队。

  同时期,中国也有类似轻装步兵的部队,按照史记记载,这些军队往往是带着铁质护臂,拿着盾牌的士兵,应当和亚历山大的轻步兵不相上下,但是数量非常可观。

  中国很早就注意到阵型对于步兵的重要性,根据出土的《孙膑兵法》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中国军队阵型非常多变,体现了较高的水平,和亚历山大的军阵不相上下,而且灵活性更高。

  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尚无成建制的骑兵。在我们设定的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刚刚继位,还没有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但是零星的骑兵也是存在的,比如说魏国在这一时期大约有数千的骑兵,不过其主要任务应当是侦查,而非作战。即使作战,也是以下马步战为主。

  综合来看,双方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板。魏国最大优势是远程兵器,而亚历山大最大优势是骑兵。双方的整体军事水平不相上下。

  不过在亚历山大东征的途中,远程兵器的短板的确让他们吃了大亏。在查克撒提河会战中,亚历山大军队险些被善于骑射的斯基泰人歼灭,幸亏骑兵及时进行快速冲击,才得以险胜。亚历山大本人也受过箭伤,一度只能在担架上指挥作战。

  如果亚历山大与魏国交战,必然会遭到魏武卒更强的远程攻击,可能会被瞬间击溃。但是如果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能够运用得当,那么胜负就很难定夺了。

  当然,这些也都是关公战秦琼似的对比,完全不可能实际发生。且不说当时亚历山大军队士气低迷,普遍厌战,而且还有沙漠高原的阻隔。咱们中国的植被多灌木、荆棘,甚至很多草的边缘也都很锋利,那些不穿裤子的亚历山大军队,在中国可以说寸步难行。

  亚历山大帝国的简介

  亚历山大帝国又称马其顿帝国,前336年~前323年。亚历山大帝国由亚历山大大帝开创,亚历山大帝国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的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其统治基本沿袭了波斯帝国的旧规,继承了波斯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他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都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