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事件>

关于蒙古帝国的书籍

漫柔分享

  蒙古帝国是历史上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是大蒙古国扩张的结果,那么你知道关于蒙古帝国的书籍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蒙古帝国书籍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蒙古帝国的书籍

  1、《忽必烈的挑战》

  作者: [日] 杉山正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译者: 周俊宇

  出版年: 2013-6-4

  页数: 279

  内容简介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的前线上,皇弟忽必烈突然有了争夺大汗位的机会,同时忽必烈也面临着威胁与挑战。

  他面临着什么挑战?他不只要击败竞争者登上大汗之位,还得创造不世之功与巨大财富才能给蒙古共同体带来繁荣与安定。忽必烈不只要克服地形天险才能在军事上打败南宋,还要尽可能减少双方损伤,才能顺利达成接收江南财富的目标。

  而且,忽必烈面临如何建构世界国家和经济体系——地跨欧亚陆上海上的军事与通商帝国的难题。

  杉山正明这部1995年SUNTORY学艺奖获奖作品,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主体的观点,描绘出别开生面的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将蒙古的“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清帝国这几个在近代西欧列强兴起之前的世界强国,在杉山正明看来,也与蒙古帝国有着内在的联系。

  作者简介

  杉山正明,1952年出生于静冈县。京都大学文学部卒业,同校大学院博士课程单位取得退学。任教于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专攻中央欧亚史、蒙古史,他的蒙古研究很有特色,新意迭见。

  著有《忽必烈的挑战》《耶律楚材及其时代》《蒙古帝国与元朝》《蒙古帝国的兴亡》《大漠:游牧民的世界史》《疾驰的草原征服者》《大蒙古国的世界》等。2003年获第六届司马辽太郎奖,2007年凭借《蒙古帝国与元朝》获日本学士院奖。

  2、《游牧民的世界史》

  作者: [日] 杉山正明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原作名: 遊牧民から見た世界史

  译者: 黄美蓉

  出版年: 2014-4

  内容简介

  一部打破中原史观与西方文明史观、放眼欧亚大陆的作品。

  还原游牧民的真实面貌,洗刷野蛮、杀戮等刻板认知。

  一直以来,不分东西方,只要提到游牧民,一般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就直接作出负面印象的描述,几乎已经定型。

  作为日本研究草原民族与蒙古历史第一人,杉山正明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中心的视野,在充分掌握欧亚各地区丰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描绘出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将游牧民“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

  他用详实的史料证明,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1000多年间,欧亚大陆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就是游牧民。游牧民的活动范围之广、活动速度之快是农耕者无法比拟的,而且他们生活朴素,注重贸易,提倡文化上的包容。正是运用这些优势,游牧民主导或引发了欧亚大陆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变革。13世纪的蒙古帝国更是书写了游牧民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成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

  3、《蒙古帝国的兴亡(上下)》

  作者: [日] 杉山正明 / 校注 邵建国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副标题: 军事扩张的时代·世界经营的时代

  原作名: モンゴル帝国の興亡

  译者: 孙越 / 邵建国 校

  出版年: 2015-12-1

  内容简介

  蒙古时代历史的研究是一项具有相当古老传统和积淀的领域。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日本,新的潮流不断兴起。所谓“新潮流”,就是让东方的汉文史料和西方的波斯语史料双剑合璧,跨越多语种史料的壁垒,从人类的统一视角来眺望当时跨越东西范围的整个“时代”的研究角度。

  从中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于此前关于蒙古帝国和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本书也尽量吸收了这些最近的研究成果,也直截了当地叙述了专业论文里不会提到的一些事实。

  4、《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作者: [日] 杉山 正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辽 西夏 金 元

  译者: 乌兰 / 乌日娜

  出版年: 2014-2

  丛书: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辽 西夏 金 元”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杉山正明撰写,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推荐,直接涉及的是9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末大约五百年间的历史。

  作者没有像中国人通常惯于接受的那样,依照“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

  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做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的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不再仅仅是出现在音乐正剧里的几段不和谐的变奏或插曲,而都在本书中担当起积极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作者认为本书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间历史的整个进程,正是开启欧亚大陆世界史和中国史邂逅、交锋的六百年。

  蒙古帝国经典文学著作

  《格斯尔传》:中国蒙古族的英雄史诗。脱胎于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与《格萨尔王传》有若干共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彼此也有较大的差异,属于同源分流的两部作品。《格斯尔传》描述了英雄格斯尔秉承玉皇大帝的旨意,来到人间为民除暴消灾的曲折壮烈的斗争故事。主人公格斯尔所体现的与自然界和人世间一切恶势力顽强抗争的精神,反映了古代蒙古族人民的追求和理想。史诗内容涵盖蒙古族古代社会的各个生活侧面,艺术上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格斯尔传》在民间经历了漫长的流传过程,到明清时期开始有各种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出现。

  《嘎达梅林》:中国蒙古族的叙事长诗。作品根据1929年发生在哲里木盟达尔罕旗的真实事件创编而成。嘎达梅林,本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是达尔罕旗王府的梅林(官职),因排行最小而得乳名为"嘎达"。他所领导的反对军阀与王公大量出卖牧场的人民起义,历经数年,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嘎达梅林本人拒不投降而壮烈牺牲。蒙古族人民怀念这位英雄,先是传唱一些歌颂他的短歌,后来这些短歌逐渐发展成为叙述嘎达梅林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叙事诗。作品以唱为主,唱讲结合,体现了蒙古民间语言刚劲清新的风格。

  《巴拉根仓的故事》:中国蒙古族的机智人物型故事。由一组以巴拉根仓为主人公的故事组成。巴拉根仓是个机智、幽默、富有正义感的人,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经常去各处为被奴役和被欺侮的贫穷牧民申张正义,让那些统治阶级的恶人受罪出丑。作品常常运用夸张和怪诞的手法展开,对反面人物的行径予以无情的嘲弄,语言活泼,篇篇故事的结尾都妙趣横生。巴拉根仓的故事,长期而广泛地流传于蒙古族民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多年来,各有关出版部门已多次出版了蒙古文版和汉文版的《巴拉根仓的故事》。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中国蒙古族的民间叙事诗。作品大约产生于13世纪,后来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诗中叙述,成吉思汗有两匹非常心爱的骏马,在围猎中为任何其他好马所不及。围猎归来,这两匹骏马因未得到主人的夸奖而伤心。在小骏马的提议下,两匹骏马离开主人远走他乡,在水草丰美的地方生活了三年。小骏马无忧无虑,长得膘肥体壮,大骏马却因怀念主人和其他同伴而瘦弱不堪。小骏马终于被哥哥所感动,便与大骏马一同回归了家乡。成吉思汗十分高兴,封大骏马为"神马",又同意将小骏马放出于马群8年。8年后,成吉思汗骑上神速飞奔的小骏马围猎,获取了成群的盘羊,赢得了万民的称颂。从此,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远近驰名。这部叙事诗,以流畅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两匹骏马和成吉思汗三个生动的形象。1916年,大库伦(即今乌兰巴托)首次出版了这部叙事诗。1958年,中国出版了由额尔敦陶克陶整理的鄂尔多斯本。

  《王昭君传说》:在北方各民族当中一直流传的种种有关昭君的传说,如吴一虹、吴碧云编的《王昭君传说》收录有六篇,内蒙古地区一些报刊(如《鄂尔多斯报》等)也陆续发表过若干篇。这些民间故事,为我们描绘出一位恭谨贤惠、热爱人民、致力与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的昭君形象。塞外人民至今还把她看作和平、幸福的女神,时加奉祀祭奠。与湖北等南方昭君故事不同,北方的昭君传说更多地和塞外的山山水水、风俗人情交织在一起,彼此辉映,因而具有浓郁的北方草原和游牧民族特色。北方昭君传说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她如何消弭战祸、致力和平的故事。几千年来,北方人民饱受民族间战争之苦,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愿望特别强烈,因而对和平友好象征的昭君给予高度赞美。在塞外的传说中,昭君不仅生前帮助人们发展生产、美化生活,而且死后仍然是人民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