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事件>

隋朝历史事件有哪些_隋朝历史事件讲解

炀炀分享

  隋朝监察制度与前代相比有很大变化。一是在组织上 ,整顿御史台机构建制 ,淡化御史的天子监察官身份 ,强调独立行使监察权,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精心挑选了隋朝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隋朝历史事件一: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贯通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为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1)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不断扩大,如唐代繁华的京都长安,是运河西部的终极,南北均归于此;港口城市楚州(今淮安)是北上南下的重要码头;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大运河的通航,纺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如隋朝开通大运河不久就灭亡了,但却为唐朝创造了良好的漕运条件,把全国富庶地区的经济与全国的政治中心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唐王朝的经济文化呈现出昌盛发达的景象,在不到九十年的时间里,连续出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朝是真正发挥大运河作用的第一个王朝,古运河哺育了这个伟大的东方古国的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隋朝历史事件二:开创科举制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科举制度对社会成员“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程序性步骤,得到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认可接受,成为现代公务员制度、中高考制度、技能职称评定制度、体育竞赛、科研程序中的实验组、对照组的核心程序,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使用度最广,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智商能力挑选”核心制度,也成为了全世界都复制拷贝执行的世界性文化。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7年。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制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察举制”。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后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公元220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在各州加置大中正,因此有大小中正的分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提名,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地方一级的征聘制度)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此,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

  隋朝历史事件三:瓦岗军起义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荒废朝政,穷兵黩武,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611年,震动全国、以翟让为首的瓦岗寨(今滑县瓦岗寨乡一带,有著名的瓦岗寨四十六友,农民大起义就这样暴发了。公元613年,韦城人翟让便带领一支起义军在此举兵兴事,号称瓦岗军。瓦岗军战果的不断扩大,内部也逐渐出现了分裂,不久,瓦岗军被王世充击溃,李密率残部投唐。轰轰烈烈的瓦岗寨农民起义至此失败。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使腐朽的隋王朝灰飞烟灭,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隋末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瓦岗军的作用不可忽略。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犹如干柴烈火,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故城县东北)孙安祖、修(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

  大业九年(613年),济阴(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孟海公、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隋朝统治政权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从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主力:分别是支是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曾扩修、占据金墉城,并以此作为与隋朝廷对抗的大本营,金墉城位于今洛阳城东北大约15公里、孟津翟泉村东、汉魏洛阳故城西北角。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已多次进行重点发掘,部分夯土城墙仍保留在地面之上,最高者可达6米。李密为官宦世家,曾在朝廷任亲卫大都督一职。后对隋朝廷不满,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他曾向杨玄感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袭据涿郡,扼临榆关,使隋军溃散关外;中策是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和隋炀帝对抗;下策是攻打洛阳。杨玄感恰恰采取了必败的下策,攻打洛阳。失败后李密被监禁,不久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翟让在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发动农民起义,因以韦城瓦岗寨(滑县南)为根据地,故称瓦岗军。李密投奔于翟让军中,向翟让进献“攻取荥阳,争雄天下”之策。在李密的全力帮助下,翟让很快实现了夺取荥阳的目标,李密也因此深得翟让的赏识和重用,他的实力和威望在起义军中大增。 

看过“隋朝历史事件”的人还看了:

1.历史传奇故事大全精选

2.诚信的历史故事6个

3.经典的古代传奇故事

4.隋朝的历史故事

5.隋朝皇帝列表

6.中国古代重大历史事件

7.隋朝是不是中国历史最富裕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