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古代诗人>

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诗《咏鹅》主要内容

伟文分享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以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咏鹅》作品原文

  年代: 唐 作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词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拨:划动。

  诗句译文

  “鹅!鹅!鹅!”

  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作品赏析

  这首诗歌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依循鹅的形象→声音→色彩→动态的思路来理解:

  形象生动

  诗歌一开始就以“鹅,鹅,鹅”的连续反复,突出了描写对象。鹅在禽类当中,体大身健,尤其是长长的颈项更是别具特色,所以诗人抓住特征,突出了鹅的“曲项”--鹅的颈项长长的,本来并不弯曲,因为它要唱歌,这才弯曲着颈项,使得形象更加生动可爱了。

  声音嘹亮

  如上所述,鹅儿弯曲起长长的颈项,大概憋足了内劲吧,突然爆发出来--“向天歌”,向着高高的天空鸣叫,唱的什么“歌”只有鹅儿自己知道,但这鸣声激越嘹亮,发散四方,使我们如同直接听到,而且仿佛回荡在耳际,经久不歇……

  色彩分明

  色彩分明,美丽和谐,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白毛”和“绿水”映衬分明,“红掌”和“清波”相映尽致,鹅儿的白毛使绿水更绿,而一潭绿水又使白毛更白;同样,鹅儿的红掌与绿水的清波互相映现,多么美妙。如果诵读诗篇,体味色彩,你就会感到“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不仅色彩分明,而且和谐统一,让人觉得很美很美呢。

  动态逼真

  这首诗歌固然把鹅儿的形态描绘得非常生动,而形态与动态又紧密关联,“曲项”是在绘形,何尝不是写动?鹅儿长长的颈项弯曲起来了,为的是爆发出嘹亮的鸣声。尤其是下面的“浮”和“拨”两个动词,更是写足了鹅儿的动态了--绿水悠悠,鹅儿浮游其中,多么自由自在啊!鹅儿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悠悠绿水,激荡起一圈圈清澈的水波,雪白的躯体不断前行,又多么快乐!“浮”含游,“拨”含行,二者连成一体,再加上“向天歌”,简直逼真如画了。

  诵读这首诗歌,我们不难从中体味到童趣。在儿童眼里,鹅鸭嬉戏,猫狗相斗,乃至蚂蚁搭桥等等,无不充满情趣,妙在诗人仔细观察,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以诗的语言画出“鹅儿戏水图”,因而更加富有感染力了。


猜你喜欢:

1.唐代诗人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主要内容

2.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3.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4.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5.关于唐代诗人来鹄的介绍

6.离别古诗王维《送别》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