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近代历史人物>文坛巨匠>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

学康分享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夏衍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夏衍简介

  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进步电影工作。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94年,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狂流》、《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青春之歌》、《春蚕》、《自由神》、《时代的儿女》、《林家铺子》、《祝福》、《赛金花》、《女儿经》、《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

  夏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夏衍的代表作

  电影剧本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改编创作

  改编创作《野草》、《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话剧写作

  所著话剧剧本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剧春秋》、《方草天涯》等。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夏衍作品特点

  (1)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小市民》、《都会的一角》、《中秋》、《重逢》、《赎罪》、《娼妇》、《上海屋檐下》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痛苦的发现。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结合。

  (2)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间里,同时展开五家人家的悲喜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准确传神的勾勒,极端简洁与鲜明。“黄梅天气”的多层象征意义。微温而含蓄的态度,不动声色的控诉,含着眼泪的鞭挞。

  (3)人道主义观点: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