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介绍

学康分享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把古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古文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后人应当记住欧阳修领导的运动,你知道这场运动是什么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欧阳修领导的运动,希望能帮到你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是什么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这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览山水。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诵的杰作。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革新运动的意义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把古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古文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后人应当记住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领导的运动。

  这场运动让文学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人说欧阳修是因为他在官场的地位才能发动这场古文运动的。但是无论怎样,这样运动让我们知道学习文字是要让大家看懂,而不是追求生僻让别人看不懂。写文章更不是追求表明的奢华,重在文章的实质意义。从韩愈开始的早一批文人已经看出了这一弊端,但是到了唐宋时期又开始追求浮华的文学,这才出现欧阳修又一次领导这场古文运动。

  参与这场运动的人数很多,参与的人数还包括著名的黄庭坚、苏轼、苏辙等一大批名士和文人。他们也都一致认为进行文学创新的同时,还应当讲究其实质内容。这一重要思想欧阳修在早期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一种趋势。据说他在做官的时候审批一个学子的文章,那个学子的文章写的非常的好,只不过出现了一些生僻的字。原本出色的文章被他拒绝,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一直注重文章简单易懂。他认为:文字是拿出来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追求让人看不懂。他倡导的这一股风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后期才能看到很多简单易懂的文章。

  从欧阳修领导的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这一生过的认真、过得充实,并积极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著名的欧阳修是什么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首先,他作为政治家,在政治上颇有名望。他早年步入仕途,目睹了北宋王朝的积贫积弱,他和好友范仲淹一起,向皇帝上书要求推行改革。他认为,当时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因为腐败。北宋王朝扬文抑武,造成长期冗官冗员的现象。他和范仲淹一起针对这些问题发起改革,结果改革失败,两人双双被贬。不久,欧阳修又被召回,和范仲淹,韩琦等人重新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依旧被保守派击败,欧阳修再次被贬。之后,在皇佑元年,欧阳修被当时的皇帝重新任用,参与编写史书。

  欧阳修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事实上,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远远超过他在政治上的。他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并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国二十五史之一的《新唐书》就是他主持修订的。欧阳修在文风上,继承和发扬了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平易明了,言之有物。当时和他针锋相对的学派是“太学体”,这种体裁的文章,都擅长玩弄古语,咬文嚼字,欧阳修最反对的就是这种文体。他认为,写文章应该严谨平易,通俗点说,就是要让人看得懂你在写什么。所以即使是他的散文,欧阳修也几乎都实实在在地写了一些事情。

  据说,唐宋八大家有五位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可见其在文学界地位的杰出。而正是因为他,为当时的大宋王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中国的文学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