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国学三圣>

孔圣人孔子的政绩有哪些

伟文分享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那么你对这位著名人物有哪些了解呢?如果你想知道他有哪些政治成绩就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了!

  政治成绩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经典名言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归纳综合:“思惟纯粹,没有罪恶。”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端努力于进修,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类事理不再困惑不解,五十岁理解了天然界的纪律,六十岁对听到的工作能体会贯穿,并能区分长短真伪,七十岁时干事能为所欲为,但又不会超越礼制的标准。)

  3、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假如常常复习曾经学过的常识,便能不时发生新的领会和播种,这种办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教师了。)

  4、小人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小人广泛地勾结世人,而不只是亲近多数几团体,小人则只勾搭多数几团体,而和睦人人亲近。)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念书而不深化考虑,就势必怅惘而无所获,但只知考虑而不愿念书,也是很风险的。)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晓得就是晓得,不晓得就供认不晓得,这才是求知的准确立场。)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故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团体假如不讲信誉,不晓得他怎样能立品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8、是可忍也,孰弗成忍也?——摘孔子《论语》

  (假如对这种行动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动不克不及容忍呢?)

  故事精选

  1、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该听从我的劝告啊。我听孔子说:‘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因此而美化自己;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己的行为端正。’因此君子只批评自己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于坦白自己的缺点,批评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改正自己,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2、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一定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隐私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3、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在宋国时,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弟子们都想逃避,唯独孔子非常有魄力地说,天生下了我,要我传承文德,桓魋又能拿我怎么样呢?习武之人都知道,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荆轲曾去看一位剑客,荆轲举起剑来,对方却岿然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着他,荆轲还剑入鞘,扭头就走。原来那人的宁静、自信、刚毅让荆轲由衷地佩服了。两军对垒勇者胜,士气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关键时刻,有时还非得靠自信来取胜不可。所以,在谦虚与自信之间要把握好度。


猜你喜欢:

1.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2.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

3.孔子的主要成就

4.春秋孔子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5.后人对孔子的尊称是什么

6.孔子关于政理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