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国学三圣>

孔子对富的看法是怎样的

伟文分享

  孔子是春秋后期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的学者之一,是儒家的创始人。那么你想知道圣人孔子对“富”有哪些观点看法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

  孔子对“富”的看法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十九)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有“后宫佳丽三千”,孔老夫子的老婆不多,徒弟却有三千。学习成绩最好的有72个,号称孔门七十二贤。其中,他老人家最喜欢的是颜回,在论语中多处出现了对他夸张得不得了的称赞。老爷子甚至说,“我跟你(子贡)都比不上他(颜回)。”(“吾与女弗如也”,公治长篇·九)

  前半段说的是颜回,后半段则是那个“比不上颜回”的子贡。把这两个师兄弟并列放到一起,登时就显出了贫富差距的悬殊。

  孔夫子说,“颜回是我弟子中唯一接近道的人,但是他常常穷得只能喝西北风。子贡这个家伙呢,不听我的话,跑去做生意,结果他总能赚钱。”

  这里的“命”,在《四书集注》中被解为“天命”,但如果是这样,赐不受命就得翻译成“子贡不接受他的天命”。既然是天命了,接不接受还由得了你吗?因此,本人采用的是“师命”的意思,也就是孔老爷子的教导。货殖就是做生意,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出处就是这里。司马迁在子贡的列传中甚至认为,孔夫子之所以声名鹊起,部分功劳应归于子贡,因为他总是开着加长型的卡迪拉克在各国跑动,会见贵族和国王们。正因为他钱多,所以影响力也大,牢牢掌握着话语权,做大买卖的同时,把孔夫子的名声也顺带打出来了。

  虽然子贡完全有实力进入“春秋福布斯富豪榜”或“战国福布斯富豪榜”,但在宋明理学家们的眼里是不受待见的,因为他不务“正业”,不听老师的话,跟比尔·盖茨一样,大学没毕业就出去创业。虽赚了大钱出了大名,但在思想境界上则远远比不上穷得掉渣的颜回。

  不过,孔老爷子并没有批评他的意思,只用了4个字:亿则屡中。亿通“臆”,猜测的意思。看来,子贡当时做的是投资行业,不管是股票、期权还是房地产,屡屡都能成功。这有点像如今的巴菲特,眼光独到,赚钱麻利。这句话怎么看也不像是批评,倒是前面说颜回的“屡空”有点像在惋惜。

  孔子的弟子中,做什么的都有,做官、做生意或呆在家里修炼的。孔子讲“因材施教”,不仅是按照学生的天分和兴趣去教导,也是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他老人家并没有一味要求所有的同学都要和颜回一样,孜孜不倦追求学问与道德境界,却只能喝自来水、啃冷馒头。能够在其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只要你没有违法乱纪,老人家一视同仁地加以肯定。

  中国的考试教育,在今天走到了人见人骂的地步,原因很多。其中,“因材施教”这4个字,很多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一半。他们可能会根据不同学生的习惯和性格去调整教育方法,但最后却还是在用同一条标准(分数)去衡量他们。这之前所做的努力都将事倍功半。考试并没有错,但如果考试分数,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不管大考还是小考,永远成为一把

  “砍头”的大刀,用来衡量学生的优劣,那么学生们也必将不得不屈从于这“刀”的暴力,沦为考试分数的工具。中国“素质教育”的困境便难以解开。

  另外,社会上也“继承”了这种衡量方法。比如说成功,这原本是多么美好的两个字,如今被无数脑袋残疾的人生生的喊成了“钱”的同义词。在现如今中国人的眼中,成功就是腰包里揣满了人民币。就是这么简单,比分数还来得干脆。有钱就是模范,有钱就是榜样,有钱就是焦点,有钱就可以让最漂亮的女孩子嫁给现代版的武大郎。

  孔老爷子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所有树的叶子,都变成了一种颜色。那是什么颜色呢?那只能是黄色。

  人物信息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地位

  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的国家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到东汉,国家才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成为国家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唐代为孔子设立“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


猜你喜欢:

1.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理解

2.关于孔子仁爱的名言有哪些

3.孔子仁德道义的名言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