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春秋得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方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的仁爱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仁爱思想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将仁的原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的秩序风气,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仁”发展成一种思想学说,成为自己成就的代名词,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爱人”。他要求大家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孔子思想表现的一种大爱。孔子把“爱人”做为社会的准则和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在这个统筹范围内,建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符合春秋时期的人民发展,也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发展,十分贴合实际。
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的修养。仁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道德是存在内心的素质,仁爱的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为仁由己,既自我约束又追求道德完善。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养君子的德行。古代,作为一名君子,必须德行兼备。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有学识内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爱人”的基础上,仁还存在着等级分明的关系。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血缘关系,孔子提出的社会要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奠基,在此奠基层面上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仁要求的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有社会,要求的是整个国家。这也是仁学最初建立的起点。
孔子说的人生三戒
追溯相关的《论语》记载,其中就有一篇关于养生的文章就是《三戒》。其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告诫君子不能做的三件事情,他们分别是: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在这里面,,孔子劝告人们在少年时期到老年时期的时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简单的从字面上来看,他提出来的“三戒”看似针对的人群是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但实质上这一理论对于身处补货之年的男性老说,更为重要一些。同时他也是在提醒大家要戒的东西往往是我们自己最喜欢,最在乎的东西。在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是最在乎的,可以为了爱情抛弃所有,甚至可以是生命。中年时期,认为最在乎的就是事业,为了名利而斗得你死我活。老年时期,金钱无疑是那些老人或半老人最在乎的东西。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出《三戒》就是让人们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善待自己,不要到老了才后悔。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孔子才会比那时的人长寿。
孔子问礼的故事
关于孔子问礼,是发生在周朝末期,并且他是向我们众知的老子问礼。关于这个事情的记载有很多,例如《史记》等都有所记载。但是关于他问礼的次数存在争议,其中《史记》写到两处,而《庄子》中写的是五处,这种争议至今都无法解决,当今学者据考证,认为至少有三次以上专门去跟老子问礼,甚至更多。
作为多年研究老子的专家王学良认为是多次的,他觉得两个人是师徒,孔子是学生,那就得多次请教自己的老师,继承老师的思想。这种观点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根据目前主流学界的认为,孔子和老子这两个人的学说其实是对立的,在《道德经》中提到,老子要废弃圣与仁义,认为这二者是无用的,但是孔子却不这么认为。
孔子去问礼,请教的内容中包括礼、乐等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因此,他们两个讨论的内容确实难以确定。根据已有的史书记载,却将其进行明显的区别。认为前期孔子前去的姿态是放的很低,是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前往,想要去请教大师老子。但是越往后,问礼的内容就复杂了,论述的方面更为广阔,开始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两个人都论述起了文化的根本所在,各抒己见。
根据史书的记载,认为孔子第一次去问礼大概时间是公元前535年,地点大概在巷党,如今的山东境内。当时,周王朝内部矛盾众多,而老子身为周朝的官员,遭到陷害被免去他的职位,开始游历于各国。恰巧他来到鲁国之后,他的一个好友在巷党去世,谁都知道老子是一个精通周礼的大家,就请他去安排好友的丧事。
就在出殡的那一天,孔子也去了,那时候他才17岁,但也安排过很多丧事,懂得周礼。两个同样懂得周礼的人碰在一起,必定会探讨周礼,就有了孔子的第一次问礼。
之后,在公元前526年,老子已经官复原职,而孔子也早已有点名气,却依旧觉得自己对周礼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就再次去向老子问礼,其中问的更多的还是丧礼问题。
第三次问礼,就是老子已经辞官归乡的时候,回到了苦县。孔子得知此事,想要拜访老子,顺便再次向他请教周礼问题。这一次问礼,两个人开始有了争执,是在思想上起了不同看法,两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彼此说服不了对方。
之后,孔子还有一次问礼,那时候的孔子已经是一名大家,并且跟老子之前就有了分歧,却丝毫不影响从中再次获得启发。这一次他问到了阴阳以及道,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孔子去问礼,早期是请教,之后更多的就是切磋。
猜你喜欢:
3.诚孝仁爱名人名言
4.仁爱名言名句
上一篇:孔子与柏拉图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孔子与苏格拉底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