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揭秘>死亡之谜>

商君之死读后感精彩例文

世芳分享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法学家。怎眼样一位杰出的人物最后却惨死,你有什么想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关于商君之死读后感,欢迎参阅!

  商君之死读后感篇一

  变法自古两条途径:一曰渐进;一曰革命。

  每个朝代变法前期中不是仅仅只有变法者才是清醒的。秦非商鞅,汉非晁错,宋非介甫。

  大凡变法,总是要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推动形成新得利益集团。而大多变法者往往过于极端,不能两者中找出一个平衡点。所以这也就是商鞅被裂,晁错被诛,新党之后能保全者唯介甫一人,其跟随者皆入佞臣的缘故。

  一个国家,支持变法与反对变法的原因无非是一个利字罢了。你要变得法夺了别人的饭碗,别人自然要跟你玩命。商鞅的变法打击了旧有的利益集团,捧起了新的利益集团,而自己又确实有不检点的地方,所以被杀。晁错对汉的忠心是无可争议的,但其见识和手段确实该杀。王安石实行的变法,先不说其法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单说其人的性格,实在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性格。虽说他的操守还算可以,但清官不一定就能办成好事。

  商君其功,足可盖世。但我们从实际的角度来看,他的死一点不出意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所有的争夺无非是为了个利益,既然你夺了人家的利益,别人要置你于死地,也是说的过去的。即使是在文明如昔的当今,一个改革者都要受到排挤、打压,更别说2000多年前最混乱的时代。

  变法者可敬,并不是一个人看到需要变法,但站出来的却只有他一个,所以变法者可敬。想来,对于将要面对的困难变法者未尝没有思虑过,但他没有被吓到,依然决绝,虽千万人吾往矣,真君子矣!

  变法者可敬,但策略还是需要的,对于政治来说,策略是要灵活多变的,而变法的目的是始终如一的。不懂的这点的变法者,身死名辱是不出意料的。

  对于帝王来说,变法虽重要,但帝王之道还是平衡。替罪羊还是需要的,所以商君不得不死,晁错不得不杀。

  商君之死读后感篇二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火纷飞,小国事强国而求生存,强国吞小国以图霸业,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到处都是伤痕累累的尸体,到处都是满目疮痍的山河,今天的硝烟伴随明天的朝阳袅袅升起,战士的鲜血随同祖国的旗帜迎风飘扬。死亡,虽惧,何谈!

  所以我无法想象,当没有了呼吸的商鞅无助的躺在尘土中时,围观的人们,是愤慨?还是麻木?是悲切?还是从容?

  商鞅何许人也?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赫赫有名的变法家,他在秦国实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在变法的过程中,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虎视眈眈的东方列强,还有国内根基深厚的守旧势力和天性野蛮的秦人。在面对这些阻碍时,商鞅不曾动摇变法的决心,他用强硬的态度,残酷的手段,守住了秦国变法的根基,也使弱小的秦国拥有了讨伐列强,一统天下的实力,让当时被列强称为“蛮戎”的秦国一步一步跻身于强国的行列。

  《大秦帝国之裂变》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我本以为,一个对秦国有如此大贡献的商鞅,会顺风顺水的在秦国完成他的使命。

  但我没想到,五马分尸,就是商鞅的结局。

  在剧情的后半部分,秦孝公逝世,所有的人都围在了一起,他们在计划一场阴谋,一场如何让商鞅走向死亡的阴谋。

  他们,或许是那些固步自封的老世族,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后,他们完全失去了之前的尊贵的地位,奴隶,平民,只要有战功,便可授予爵位?荒唐!人人皆可为贵族,视我等高贵血统于何处?置我等与生俱来的权力于何处?商鞅,变法动贵族之根基,应卒之。

  他们,亦或有秦国名将公子虔,想我堂堂秦国大将军,敬你,让你,为了让你商鞅能推翻老世族的统治,我放弃了半生的权力,你居然为一时变法之利,将我当众施以齁刑,羞愧,愤慨,颜面尽失,商鞅,应卒之。

  他们,还可能有秦国的新君秦惠文王。百姓爱戴商君,列国敬畏商君,群臣信任商君,有商鞅在一日,这秦廷之上,便永无我嬴驷立足之地,商鞅变法功高盖主,应卒之。

  所以,在我看来,商鞅变法并没有获得最终的成功。秦国新法,讲的就是法治,新法虽使秦国富强,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统治阶级,依然用他们的最粗暴的欲望,在左右法律,左右人权,改革的成功与否,是否带来利益是一方面,是否深入人心又是另一方面。何为法不诛心,就是在给一件事情定性的时候,能以公正的法律来判断,而不是依靠主观臆断来决定这件事情的性质。商鞅到了最后,也没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以为,他是为守护秦国的新法而献出了生命,但在他向那些阴谋者示弱的时候,就已经失去最后的底线。

  当然,这也不是因为商鞅愚钝,也不是时代使然。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王安石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失败;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中,只要牵扯到封建贵族的利益,到了最后,变法者都会被守旧势力反噬,所有改革的成果都会成为守旧势力的囊中之物。社会要想获得真正的发展,便是要讲民主,求法治,在被统治的心理阴影下,人民的思想得不到解放,囚于奴性的牢笼中,何谈进步?我们的前辈们,顶着战火,举着生命,不顾一切的要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原因,也是在这里。

  但即使是到了倡导思想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也还有很多人在以自己的思想去干涉道德和法律。有的人认为,我付了钱,就可以在任何场合内,做我任何我想做的事情。有的人认为,一个平时在生活中勤勤恳恳,安分守己的人,不小心触犯了法律,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宽恕;还有的人认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你的生活就应该是完美无瑕的,只要你的行为稍稍有失公众的评判,就应该受到全世界的指责和谩骂。这就是现代人的道德绑架,也是几千年前商鞅死亡的背后,留给人们的深刻思考,生命可以终结,但变法的道路,目前还没有终点,仍需要我们华夏儿女一代代坚持着走下去。

  公元前338年,秦咸阳城前,人头攒动,城墙上的是威风凛凛的秦惠文王和他的阴谋者,城墙下,或许有真正融入了变法而眼含热泪,悲恸欲绝的老百姓,他们在围观一场阴谋的收尾,他们目光所聚集之处,是商鞅死气沉沉的尸体,这位时代的伟人,就这样脏兮兮的躺在他建功立业的土地上,五匹马分别牵着他的头和四肢,长鞭划破风声,马嘶喑哑,泣不成声。

  商君之死读后感篇三

  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迫害百姓,招致了普遍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在秦国执政二十一年,很多贵族宗室都怨恨他.赵良去见商鞅,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赵良说:“那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他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当面去拜见却苦于没有路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秦穆公知道这件事后把他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没有人不满意.他出任秦相期间,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晋;他在秦国境内施行德化,巴国前来纳贡;他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由余听说后,不远万里赶来敲门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呼声,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能够见到秦君,靠的是秦君宠臣景监的推荐介绍,这就谈不上什么名声了.

  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谈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君臣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您一出门,后边就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您离开这些警卫肯定不敢自己出门.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您还打算要延长自己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君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君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拘捕您的人还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鞅最终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君继位.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文君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公子虔等人也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至边关,晚上想住宿旅店,因未带身份证件,店主不知道是商鞅本人,害怕新法连坐而不敢留宿.商鞅感叹到:“制定的新法竟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

  商鞅带领亲属及手下随从逃亡至魏国,穰疵怨恨商鞅用欺骗的手段俘虏公子卬、击败魏军,将其驱逐回秦国.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地,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死后,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一直影响着秦国乃至以后的秦朝.


猜你喜欢:

1.秦朝商鞅最后是怎么死的

2.历史上商鞅是因何而死

3.史上商鞅之死

4.秦朝商鞅是被谁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