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文物>古代文物>

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陈响分享

  青铜器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博物馆青铜器欣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大件青铜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到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和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褥的呈组合的青铜器。进入西周、东周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长篇铭记历史事件的青铜器,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两个特有现象。青铜器的制造和发展,历代绵延不断,但其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在先秦时代。

  传说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以为传国之宝,鼎移则王朝易主。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楚子过周境,问鼎之轻重,则其觊觎王权之心,路人皆知。鼎彝或列于宗庙,或随葬于墓室,称为“礼器”,是先秦贵族等级身份的标志。这种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称为“周礼”。它对我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用陶范铸造,铸型由腹范、顶范、芯和底座以及浇口范组成。鼎腹的纹饰有可能使用了分范。鼎耳后铸,附于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内侧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也有人认为鼎耳先于鼎体铸造,然后嵌入铸型内和鼎体铸接。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后母戊鼎形腹部铸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司母戊”。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镇馆之宝“子龙”青铜鼎

  商 商后期 商末周初

  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

  通高103厘米 耳高22厘米 腹高43厘米 足高36.5厘米 口径80厘米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

  据传,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

  子龙鼎所铸铭文“子龙”之“子”字较小,下“龙”字以双线勾勒,虬劲有力,恰如一竖立且尾部向右上盘卷的龙形,瓶形角,圆目,张口,生动传神。器颈部所饰,一为有首无身饕餮纹,瓶形角;二为首身完整饕餮纹,卷角较宽, 尾部下卷,爪后有长距,以凸起的鼻梁部位为对称轴线,躯干向两侧同时展开,形成一首双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体。两类饕餮纹相间环列,静中求变。整个饕餮纹带由一个单元纹样向左右两方反复连续伸展构成,整齐并富有节奏。器足上端所饰饕餮纹卷角如羊,角尖部内卷并高高凸起,愈显动感,也与鼻梁部位耸起的扉棱增加了器物的稳定。

  子龙鼎造型雄伟,在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而且铸造精细,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

  夏商西周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青铜铸造达到鼎盛,辉煌灿烂。丰富的汉字材料,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西周统治者推行的礼制,重在彰显、维护等级秩序,对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杈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新工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我们的祖先在秦汉时期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建树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丰碑。

  铜爵

  二里头文化

  通长14.5厘米、高13.5厘米、重0.75千克

  19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器流、尾较长,无柱,束腰,平底,镂空鋬,三足呈细锥状。经测,其合金成分为铜92%、锡7%,属锡青铜,是目前所知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此青铜爵器壁较薄,器表粗糙,无纹饰,表现出早期青铜器特征。

  蔡侯申方壶

  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这件青铜方壶是盛酒或盛水器,有盖,盖上为镂空的莲瓣状装饰。长颈,颈部有两个大兽耳;腹部作十字分栏装饰。颈部和腹部的上半部有细小的蟠螭纹,底有4个动物形足。壶颈部内侧有铭文6字:“蔡侯申之用壶”。蔡侯申即蔡昭侯。蔡是周初武王弟叔度的封国,后因叔度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嵌赤铜狩猎纹壶

  高34.9厘米、口径10.9厘米

  1951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

  这件青铜壶鼓腹、长颈、颈部有一对环耳,有盖,盖顶有一环钮。壶腹部在由双重结纽绳索形纹饰构成的12个方格内,用赤铜镶嵌平错出狩猎纹,表现人物手持长矛与牛、象等动物搏斗的场面。

  王子午鼎

  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千克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继任令尹,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病卒。

  秦公簋

  秦景公时期(公元前576-前537年)

  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

  传1921年甘肃天水出土

  这件青铜簋双耳,有盖,圈足外撇。盖边缘及器口下饰勾连形蟠螭纹,腹部饰瓦纹;双耳有兽首装饰;圈足饰波带纹。盖内有铭文54字,器内有铭文51字,记述了秦国的祖先已建都12代,作器者要继承前辈事业,永保四方土地。另外器盖还有秦汉时期后刻的铭文各8字,记录了此簋在秦汉时为西县官物,曾被当作容器使用。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高34.1厘米、长58.1厘米

  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

  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背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通体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华美无比。

  七牛虎耳铜贮贝器

  通高43.5厘米,盖径16.8厘米,底径21.8厘米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此贮贝器器身作筒形,中束腰,腰部有对称虎形耳一对,器盖上铸七牛,其中六牛环绕于器盖边缘,一牛伫立于青铜鼓上,耸然独出于众牛之上。

  猜你感兴趣

1.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2.世界上最著名的12个博物馆

3.小学参观博物馆有感3篇

4.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