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文物>古代文物>

秦始皇兵马俑简介

淑贤分享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秦始皇兵马俑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秦始皇兵马俑简介

  兵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兵马俑中为何有的不穿铠甲不戴头盔

  历史记录显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富有的。《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但眼前这支复制的秦军却让人大感意外,因为其中有一部分人是不穿盔甲或不戴头盔的。隐藏在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两千多年前,秦国一位兢兢业业的县法律秘书“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个线索。喜曾经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秦军在战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秦统一中国前135年,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严苛法律。从此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你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么说你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这就是商鞅着名的军功授爵制度。2000多年后,“喜”抄写的竹简又让人们得以看到这一制度的大量细节。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这是早期秦人贵族使用的餐具,两、三千年前,那是一个按出身和血统的贵贱分配权力和财富的时代。像秦人的军功授爵这样给平民甚至奴隶向上攀升的机会,明目张胆地鼓励国人追逐功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人能够接受。与贵族餐具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显得简单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晋爵对于一个士兵意味着什么。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士兵们挣抢敌人首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在兵马俑坑,有一队士兵很特别。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完全不穿铠甲。在整个地下军团中,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一个可能的推测是: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队式的陷队之士。“喜”的竹简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经亢奋。作战命令已经下达,战争即将开始。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加官晋爵。在这种时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种冲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绝大多数秦军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这大概与长期喝酒有直接关系。

  再来看这些不戴头盔,护甲不多的秦军将士,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这些陶土的战士向后人传递的是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进和强大的攻击武器,却不注重装甲,这是全军的规定呢?还是士兵的自觉行为?或许是来自秦人好战本性的一种上下共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人们还只能进行推测。

  兵马俑的历史意义

  兵马俑真正的主人到底是谁,一直以来似乎毫无争议——肯定是秦始皇,但随着刻着奇异文字“芈月”兵俑的横空出世,或许在暗示“芈月”才是兵马俑真正的主人!

  兵马俑曾出土过刻着一个奇异的文字的兵俑,当时的考古学家把他定义为“脾”。

  但学者陈景元提出质疑,左边的“月”字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来,当他翻遍《金文编》和徐文镜编写的《古籀汇编》时发现,右边“卑”字有很多形式的写法。然而,在众多的字形当中,没有一种写法符合兵马俑坑中发现的那个奇异的文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景元结识了古文字专家段熙仲教授他认为,秦代桶瓦上左边的文字为“芈”字的一种变体字。这应该是两个独体字,读作“芈月”。兵马俑身上刻的“月芈”和阿房宫遗址桶瓦上刻的“芈月”应该是一回事。

  “芈月”,名“芈八子”,是秦昭襄王的母亲,曾独揽大权近40余年,史上著名的“秦宣太后”,历史上“太后”之称谓,始见于她。

  秦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因秦昭襄王继位时年幼,便以太后之位主政,“还政”于秦昭襄王时,这位国君已经60来岁了。秦宣太后主政时,秦国国力大兴,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值得人称道,在秦宣后芈月上台后任用了一批娘家的贵族,形成著名的“四贵”,虽然有兴国之功,但长此以往,也造成了秦国只知秦宣后和“四贵”不知秦王的局面。反观兵马俑,人俑基本不戴头盔,亦无盾牌,面部表情多较沮丧,并不像是出征的军队,更像是……发丧送葬的队伍。秦尚黑,楚地崇尚火德,服色尚红,看看被还原出来的彩塑兵俑,感觉比较像楚人的队列呢!再加上,发掘出来的人俑发髻,多是歪向一侧的,这也比较符合楚国的流行时尚

  另外,兵马俑坑位于咸阳以东,面向东方,而宣太后的故乡楚国就在秦国的东方。而俑坑中还发现了麋鹿的骨骸,这正是楚国的珍兽,秦墓鲜见,“麋”又与“芈”同音,似有所指。更重要的是,在兵马俑三号坑西北角150米的位置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大墓,墓主身份尚未被查清。

  所以,兵马俑,也许是昭襄王按照楚国风俗,为身为楚人的母亲所做的陪葬队伍,伴她泉下魂归故里,也未可知呢。

  当然,以上只是一种学术方面的假说。

  
看过“秦始皇兵马俑简介”的人还看了:

1.秦始皇陵兵马俑英文介绍

2.秦始皇兵马俑历史艺术性介绍

3.兵马俑简介导游词3篇

4.秦始皇兵马俑导游词3篇

5.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