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古迹>古代工程>

黄河长还是京杭大运河更长

世芳分享

  中国京杭大运河纵贯数千里,跨越上千年,那么与黄河相比较,两者之间谁更长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京杭运河与黄河的长度,欢迎阅读!

  黄河长还是京杭大运河更长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由此可知是黄河更长。

  京杭大运河怎样过黄河

  历史时期,黄河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等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决口、改道频繁。据历史文献记载,在1946年以前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 根据黄河改道流经影响范围,可将黄河变迁改道划分为四个时期、三个流区。北流期:先秦至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下游主流主要流经河北省偏西、偏北地区,在天津附近流入渤海;东流期:自东汉永平十三年至北宋庆历八年,下游干流主要偏东,从今山东省北部入海;南流期:自南宋建炎二年至清咸丰五年,下游干流主要偏南,从今江苏北部夺淮水故道入黄海;回东期:自咸丰五年到现在,下游干流偏东,从山东大清河故道入海,即黄河现道。

  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视京杭运河为其维系政权稳定的经济动脉。为了克服黄河河道变迁和冲决泛滥对运河的影响,封建王朝先后采取了引黄济运、遏黄保运、避黄保运等措施协调黄运关系的发展,其中避黄保运的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如果说,引黄济运、遏黄保运是以借黄行运为其指导思想的单一的治黄保运措施。前者反映的是黄运不分的依赖关系,后者则是治运治黄独立关系。从黄河特征及黄运关系治理效果上看,前者是被动的治标措施,后者则是主动的治本特色。总结、分析历史上黄运关系发展过程及治理措施是否得当,对指导我们今天治黄、治运无疑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

  (1)黄水扰运

  黄河决溢,水大则决运堤,水落则沙淤运道,因此治运必先治黄。然黄不易治,于是运河亦难保。明代治水,明确以保漕为首要,治黄次之。明前期黄河决口河南,曾有两次均是先堵运口后堵黄口。一为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决口新乡一带,东北流于运河张秋以南沙湾,决运堤,携运水东行入海,淤上下运道。二为弘治二年(1492年),河又决开封一带,北流冲断张秋运河。五年又决金龙口及黄陵冈。七年始堵张秋运口,八年始堵黄陵冈黄口。两次均向南有分支,治河者利其南决,所以保漕。  黄河南决较多,明人不甚堵治,多主分疏。弘治堵口后,于北岸筑数百里大堤,名太行堤,以防黄河北决。从此以后,黄河决口再未冲击运河,南决却对运河影响不大,唯有东决仍会影响运河,导致鱼台县以南运道。

  (2)避黄改运

  嘉靖四十五年,工部尚书朱衡开鱼台南阳镇至徐州留城140余里新河,移运河于诸湖之东较高地点,以诸湖为水柜,使黄水泛滥时入湖停蓄。新河下接旧河,50里至茶城,共长195里,称南阳新河或夏镇新河。

  此后,仍存黄水涨溢干扰运河之患,特别是运黄之交汇口,黄水倒灌淤堵。于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为免除上述河患,李化龙大力开挖泇运河,从夏镇至宿迁直河口接黄河,长260里,运道不再经徐州,避开300里黄河险滩。 泇河运道完成后,邳县直河口以北的运河与黄河分离,但直河口以南至清口二百多里的运道仍需要借黄行运。此外,泇河入黄前的直河受骆马湖洪枯水位变化的影响,漕运受阻的情形仍时有发生。为了解决黄、运、骆马湖三者之间的水量平衡,康熙十九年(1680年),总河靳辅又开皂河40里,接泇河,初步解决了黄、湖、运的矛盾。后于康熙二十五年御批而掘的中运河,再次将运道东移,使京杭运河运道至此全部脱离黄河,仅在黄淮交汇口—清口与黄河相交。

  (3)引黄济运

  黄河主流自元大德元年至明洪武元年在濉水以北变动时期的黄运关系主要是借黄行运。因为当时黄河自徐州至清口夺泗入淮主道没有改变,故此段运道水源问题不大。其次是防治黄河向北冲淤改道对运道的影响。虽然洪武元年徐达在塌场口、耐牢坡引黄,因其目的是军事上西征运兵通黄需要,并非运河水源出了问题,故此不能算做引黄济运工程。真正的引黄济运工程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主道南迁由颍水入淮之后,由于徐州至清口运道水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运道大有废弃的危险。例如,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前,由于黄河主流南移,徐州至清口运道艰涩,为了解决南粮北运的矛盾,曾把载粮三百石以上的漕船由淮安入淮,经沙河至陈州颍歧口,换载二百石以上的浅船,运到黄河岸口,再换大船经黄河运至八柳树等处,经陆路转运至卫河,由卫河水运至京师。直至永乐九年(1411年),宋礼重开会通河、疏浚封丘金龙口至鱼台塌场口的引黄济运工程为止,清口至徐州、临清一线的运道才得以恢复。此后,景泰中徐有贞治黄运功成,又开广济渠数百里,直通新乡以南黄河引水,工程浩大。但引黄利常不胜弊,需浚沙淤,明后期已大减少。

  清代中期以后,引黄济运工程又渐增多。乾隆以后,微山湖为泇运河主要水柜,湖水来源常恃湖西坡水及运河余水,不足则引黄。另一水路为自黄河南岸减水坝,减水入淮及洪泽湖助清敌黄、济运。清代嘉庆、道光间,又有黄淮运交汇处之清口引黄济运之举,隔断黄淮。咸丰黄河北徒夺大清河入海,河之北汶水不能至,又别开水源,欲维持河运残局。然阿城、临清间运道全恃伏秋黄水涨溢为源,曾达数十年之久。

  (4)借黄行运  用黄河为运道,虽可远通青海、甘肃,历宁夏、内蒙至陕晋(春秋时秦晋间曾自渭水历黄河入汾水),但运量受限制。从汉至唐,豫陕间虽有三门峡之险,亦未尝断往来,艰辛备尝。南北朝用兵曾自泗水济舟师,自四渎口入黄,西入豫陕视为用兵非常之举。京杭运河泗水段下游,金代已为黄河所夺,虽时有迁改,行运亦达数百年。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山东段开挖会通河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通中运河期间400多年。运河在淮阴至徐州段与黄河并行,漕船自淮阴入黄河,至徐州段借黄河行运,这段黄河运道中有徐州、吕梁二处激流险滩,船行非常困难。开通泇河至开通中运河期间,运河在淮阴至邳州直河口段与黄河并行,运河漕船在淮阴附近的清口入黄河,在邳州东60里处的直河口入泇河,避开了黄河320里和其中的徐州、吕梁二洪,运河航道有所改善。 清代开通皂河、中运河之后,运河、黄河、淮河交汇于清口一处,漕船只是在清口数里借黄河行运,一出清口即直接穿过黄河入中运河,基本上摆脱了借黄河行运的历史。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在张秋以南将运河拦腰截断,黄河穿运口由苏北清口移至张秋以南,运河水源随黄河东流入海,张秋至临清段200里运河水源断绝,再加上运河淤积和河堤损坏严重,运河运输能力骤减,漕船渡黄时,须改道由安山镇附近入盐河(坡河),到盐河与黄河交会处,再逆水而西至八里庙通北运口,这一段要比以前多绕行100多里。到光绪元年(1874年),运河穿黄河大溜分为两段,一股南注十里堡,一股北经八里庙,当时漕船往往由黄河南溜下行,至交会处转入北溜,然后逆水至八里庙通北运口,这一段仍要绕行50多里。光绪7年(1880年),因北运口淤积严重,不宜行舟,遂改新运口于陶城铺,开新河至阿城闸入运河,此后的运道不再经张秋,一直到漕运废止的1901年。

  大运河是如何穿五大水系

  对于这个问题, 《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在《运河毕竟不是海》中说:“京杭大运河沟通了东西向的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与这些河流发生了五次十字大交叉。这是大运河在技术上的伟大之处。在自然界,见不到十字交叉的河流,因为何往低处流。一条河不能穿过另一条何流淌,而大运河却做到了,为什么呢?靠的是船闸,船闸调节了高高低低的水系。但一处处船闸,也是一道道由人设置的关卡,因此在运河上航行,碰到的不是惊涛骇浪,而是一处处人造的关口。这是运河与天然河流的不同之处。”

  正是由于大运河这种独有的创造,才造就了这条人工河巨大的航运价值,直到今天这种价值依然存在。我们到杭州、苏州、扬州一带旅行,还会看到“只见船儿走,不见河水流”的繁忙运输景象。

  京杭大运河远没想象中的那么通畅。一路北上要穿越长江、穿过高邮湖、黄河、海河……还有山东临清段。

  先来说说过长江。在扬州的运河江口设置了船闸,其实就是石头砌的梯形坝,两边是缓坡,内外水位差有时达五六米,由绞盘把漕船从石闸的长江侧拖至闸顶,然后再送回运河,这个过程非常惊险。船闸并不是常年开放的,每年有好长时候是停用的,例如长江的汛期。漕粮过闸要卸货后空船过闸,所以很费周折。过闸堵船也是常有的事。

  再说说过高邮湖吧。最早时运河是直接穿过高邮湖东岸的,高邮湖东岸附近风浪有时很大,所以后来沿着东岸筑堤保障漕运安全,所以现在看到这段运河跟高邮湖就差一个湖堤。

  说到黄河就复杂了,多次改道对运河是个巨大的灾难,后来一度改道淮安夺淮入海,淮安到徐州段的黄河跟运河共线,那段时间漕运异常艰难,维护运河通畅的花销非常大,通航时间往往不能保障。

  后面经过山东临清段,由于调水原因,船闸特别多,通过时间很长……运河过了江苏北上的具体情况我了解得不够深入,就不多说了。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隋唐运河基础上,经过元、明、清三代持续不断改进、完善,最后形成了今天可称为世界奇观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其历史上穿越的地形和水域特征,可分为闸河段、湖区段、天然河段、河运交汇段。它必须解决船队如何翻山越岭、如何解决航运水源、如何实现水量的合理分配与调节、如何实现运河与黄河、淮河的三河交汇并安全穿越(包括如何穿越长江)等世界性的难题。

  京杭运河的流向

  要了解两河汇流的情况,必须先清楚河流的流向。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五种流向:

  节点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

  节点1与节点2:东平湖 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

  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

  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

  运河与黄河交汇处

  京杭运河兴于元明清时期,彼时黄河自南宋以来南徙经兰考、民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安、涟水县,由江苏省滨海入黄海,(即现黄河故道),以此延续近700年直到1855年北袭夺大清河入海。当时京杭运河与黄河交汇处为江苏省淮安市。京杭运河在清口(今江苏省淮阴市西)与黄河、淮河相交,是三条河流治理的重点。由于黄河的逐步淤积抬高,造成淮河水排泄困难,黄河水位高时还要倒灌运河和洪泽湖,造成清口过船困难,也使里运河经常受淮水经洪泽湖排泄泛溢的危害。为此,在高邮以下的里运河东堤上修建多座归海坝,在邵伯以下修多条归江水道和相应的归江坝,排泄淮水归海归江,里运河成为淮河的行水排洪河道。道光年间,船只过清口更加困难。因为黄高运低,为缩小黄运之间的水头差,而采取弯道,故有“三湾顶一坝 ”之说,今淮阴西南的一段运河,与黄河之间就变成“之”字形弯道。同时在淮安与马头镇之间不断开凿引河,以人力、畜力牵挽,漕船才能出闸过黄。

  不幸的是1855年黄河改道,由江苏云梯关入海变为山东利津入海,截断了京杭运河山东段。为了打通山东段运河,就在黄河穿运处筑坝设闸,“借黄济运”。不久黄河又在郑州决口,泛滥于淮北大平原,山东黄河断流,无水可借,大运河漕运再次受到打击。目前,大运河在山东的东平湖至位山间与黄河交汇。黄河以北的鲁北运河,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黄河以南的鲁南运河,国那里至梁山段称东平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据悉,新的京杭运河穿黄河工程,选定在山东东平县与东阿县之间黄河底下打隧洞方案。通过多年地质勘探和穿黄勘探试验洞开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构造和岩溶发育情况,并成功解决了河底隧洞堵漏开挖的施工难题。 穿黄工程从东平湖出湖闸至位临运河进口全长8.67km,其中穿黄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长634m,平洞段在黄河河底下70m深处,为两条洞径9.3m的隧洞。

  运河与淮河交汇处

  黄河改道山东入海后,运河继续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现在这两条交叉方向流动的河流,上演了一幕“水上立交”的有趣景象,这就是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水上立交枢纽。该工程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城南,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各自独流的水上立交工程,工程总投资35268万元,2000年10月由国家水利部批准兴建,2003年建成通水,其规模为亚洲最大。工程采用上槽下洞结构,其立交地涵顺水流方向长108.604米,垂直水流方向长122.4米。用于入海水道泄洪的下部涵洞按近期设计泄洪2270立方米每秒、强迫泄洪2890立方米每秒设计,上部京杭运河航槽宽80.0米。

  整个工程还包括古盐河、清安河穿堤涵洞、渠北闸加固、淮扬公路旱闸以及东西长达3.7公里的河道堤防工程。站在淮河入海水道水上立交桥头,极目远望,河道纵横,绿地如茵,入海水道大堤像两条巨臂,护卫着水上立交;上部航槽承接京杭运河南北航运,船队浩荡,往来如梭;下部15孔巨大涵洞已没入水中,自西向东沟通了淮河入海水道;进出口段采用新颖的水泥砌块护坡,整齐美观,更增添了淮安枢纽工程的风采。桥头堡建筑钢索缆桥,犹如彩练当空,将现代工程与淮安古运河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淮安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

  运河与长江交汇处

  大运河在江北的入江口在扬州附近的六圩,在江南的入江口在镇江附近的谏壁。不过,两河交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十”字形,从北岸汇入长江的运河水,沿江向东走一段后,拐弯进入谏壁运河河道,这才继续向南奔向苏州、浙江等地。

  所以从谏壁的位置向北望,或从六圩的位置向南望,东西向的长江与南北向的大运河形成了巨大的“T”字形。

  运河呈一定夹角过长江,实际上是人类才智和大自然的选择,运河水从江北汇入长江后,借助江水向东流动的力量,顺势进入江南的大运河,为航船“助力”。 长江与大运河水位不同,所以需要船闸来调节水位,保证船只顺利通行。

  基本就是靠船闸一级级地递接,每个跨越都会耽搁很久。整个运河段的运输,最大的难点就是山东济宁段,在济宁南面是以微山湖为主的南四湖区,湖面航道开阔,而过了济宁向北就要跨相对高差极大的黄河,为了能顺利跨越黄河,明清时期朝廷都把漕运总督设在了济宁(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水利部)。古有济宁通则运河通的说法,是古运河南北的咽喉地带。南方来的船只到了济宁府,就只有等着跨越黄河,有时一等数月,还有很多人干脆就在此定居下来,形成了老济宁城外古运河南的小江南城。所以现在济宁人除了吹自己是孔孟之乡外,也常常自诩为运河之都,江北小苏州,其实也不全是吹牛,明清时从济宁到微山湖南阳古镇一带,确实是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是北运河最繁华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