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
宋朝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均比较发达的朝代。那你知道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宋仁宗立储风波
宋仁宗是两宋时期乃至历史上都获评价很高的皇帝,他宽恕仁厚,节俭爱民,然而,宋仁宗的一生却充满着悲情色彩。他一出生,就被从生母怀里抱走,成为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刘皇后的养子,直至生母死后数年,才得以相认。他的身世,也被后人改编成为著名的戏剧故事《狸猫换太子》,在民间广为传唱。
做了皇帝后,妃嫔众多的仁宗生有三子,却都不幸早夭,一直面临着无人承续皇位的窘境。虽然在他亲政的第三年,皇后曹氏就早有预见地把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四岁的赵宗实接到宫里抚养,但仁宗一直未册立养子为太子,心有不甘的他仍想生个儿子,让亲生儿子来接掌皇权。仁宗的后半生就是在这种盼子心切的焦灼中度过,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也很清楚,这种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可他依然不肯放弃最后的一丝希望。
《宋人轶事汇编》载,仁宗与御史张升叙家常,仁宗说:“卿孤寒,凡言照管。”意为体恤张升身历两朝,却寒微无依的处境。张升说话行事素以耿直著称,答曰:“臣非孤寒,陛下乃孤寒。”仁宗不解,张升说:“臣家里有妻子儿女,外面有亲戚可以走动,可是陛下却只有曹皇后和贵妃二人而已,这难道不是孤寒吗?”张升的本意,是提醒仁宗不要再抱不切实际的希望,赶紧册立养子为太子,作为储君。可这番话却触动了仁宗的伤心事,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内宫休息,曹皇后见他的神色不悦,问原因,仁宗将刚才张升的话复述了一遍。曹皇后当即伤心落泪,仁宗也是泪盈于睫,不胜感喟。由此也可以想见,仁宗对于子嗣的渴望,是何等殷切。
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仁宗皇祐二年(1050),有个叫冷青的人面见开封知府钱明逸,自称是仁宗的儿子。冷青自述,其母王氏本为宫女,曾获仁宗宠幸,已经怀有身孕,因宫中失火,逃亡失散到了宫外,无以为生,只得嫁给一个叫冷绪的老百姓,生下儿子取名冷青。实际上冷青是龙种帝子,仁宗的血脉。如今长大成人的冷青依据母训,前来认父,并有当初仁宗赐予王氏的绣花兜肚为证。
开封知府钱明逸是个头脑糊涂的庸人,见冷青说的故事有板有眼,又有证物,心中早信了几分。冷青察言观色,知道自己编造的故事已经起到了效果,遂将戏演得愈发逼真。他对着公堂上端坐的钱明逸喝道:“明逸安得不起?”钱明逸见他气势迫人,更是吃惊,心想冷青若真是仁宗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将来是要嗣承大统的,哪里还敢得罪,只得乖乖地站起来,在冷青面前表现得很恭敬。事情传开之后,御史中丞韩绛上报朝廷,仁宗也不知真伪,就让开封府推官赵概、谏官包拯共同审理此案。
然而,冷青毕竟是江湖草野之人,在审理的过程中,几个回合后就露出了马脚,最后供出他本是一家药铺的杂役,因其面相不凡,气质秀美,又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举止若定,有个叫高继安的人便为之策划,让他自称是仁宗流落在外的儿子,企图利用仁宗望子若渴的心理,蒙混过关。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余话》载,当时的名僧全大也参与了此案。全大在庐山圆通寺修行的时候,某日见一个进山采药的男子,肌骨不凡,自称是仁宗的儿子,全大觉得这是一个可资利用的机会,遂资助了冷青一大笔钱,让他到京城去认亲,企望日后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没承想,冷青被审出是假冒的骗子,把策划人高继安、资助人全大都供了出来。冷青和高继安俱被处死,全大也被发配到郴州郡内做一个挑土筑城的苦役,于盛夏中暑而死。
可是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民间的百姓当时都认为冷青确为帝子,是仁宗的宠妃、后来被追授温成皇后的张贵妃私下授命宰相陈执中,让他处死冷青,以免张贵妃日后生下皇子,也无法继承帝位。百姓还根据冷青被处死这天雾霾沉沉的天象,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大冤案的体现。一时间谣言满天飞。实际上,当时陈执中已出任地方官,宰相是由文彦博和富弼担任,民间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象而横生枝节。这些纷扰离奇的故事插曲,也让一直渴盼有子的宋仁宗更觉心头悲苦。
嘉祐七年(1062),身体已经很衰弱的宋仁宗终于明白,他不可能再有子了,只得册立已经31岁的养子赵宗实为太子,赐名赵曙。第二年,怀着深深的失望与颓丧,宋仁宗离开了人世。
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喜怒无常的宋高宗
宋高宗喜欢养鸽子,经常亲手侍弄。有个儒生听说这事后,写了首诗:“鹁鸽飞腾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工夫。何如养个南飞雁,沙漠能传二帝书。”意思是皇帝天天侍弄的鸽子,只能在京城附近绕绕圈子而已,倒不如养大雁,因为大雁善飞,南归之时,说不定还能带回被金人囚禁在北方的徽、钦二帝的音讯呢。诗歌讽刺了赵构不理国事、偏安享乐的态度,无异于在他头上敲了一记闷棍。这首诗辗转到赵构手里,大家都以为这位酸书生的人头岌岌可危了,谁知赵构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召见了他,封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
皇宫里有个厨师,一次给皇帝煮馄饨,思想开了小差,结果没煮熟,赵构吃了半生不熟的馄饨,哇的吐了出来,盛怒之下让人把厨师拿到大理寺问罪。几个以逗乐为业的宫中艺人,以这件事为题材,编了一段相声。一上台互问年庚,一个说甲子生,一个答丙子生,旁边一人插话说:“你二位皆合下大理寺问罪。”二人问其故,对方说:“饺子生、饼子生,与馄饨不熟同罪。”赵构听到这里,先一愣,接着便哈哈大笑起来,马上命令手下将厨师放了出来。
书生以诗讽刺皇帝不思进取,反被封官;宫廷艺人旁敲侧击,讽谏皇帝不要滥用职权,结果救了厨师。从这两件小事看来,赵构似乎是位宽厚仁慈的明君。可如果真这样以为,那就让人讥笑为幼稚了。当时,一位名叫沈才之的人,因为棋下得好,深得赵构的宠爱,被封官做了御前侍臣。一天,沈才之与另一侍臣在皇宫里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赵构踱步过来看棋,见一着对沈不利的险棋,随口对他说:“你可仔细了。”沈才之引用一句古文回答说:“念兹在兹。”赵构一听,立刻火冒三丈道:“技艺之徒竟敢在朕面前弄经语!”立马叫人拿来 “批头棍”(用竹片扎成的刑具),铺天盖地打了沈二十几棍,最后还把皮开肉绽的他赶出皇宫,贬为庶民。
仅仅因为一句话,而且还谈不上冲撞、犯上的话,就把宠臣乱棍打倒,扫地出门,这是先前那个善于纳谏的皇帝吗?这不是前后判若两人吗?其实,一点也别奇怪,因为皇帝是靠不住的,权力的至高无上,造就了他们苍黄反复、喜怒无常的性格,千万别指望他们做人讲感情、做事讲原则,他们既没感情也没原则,只有自己的心情。心情好时,片刻对坐,整日春风,什么意见都听得进,什么出格的事情都容忍得下;心情不好时,再亲近的人都可能成为“出气筒”、“替罪羊”,以致许多人身首异处,还不明白犯了什么过失。
宋朝发生的历史故事: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
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时期、其他家族一样,眉山苏家的女人向来都是有姓无名的,苏洵十分钟爱自己的女儿,也不过取名八娘,显然在按排行顺序而定;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祖母史夫人,甚至是苏辙的夫人史氏,全都有姓无名,至多被称为苏史氏、苏程氏。可是陪伴苏轼一生的三个女人全有名字: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奇迹的出现,首先要从王弗开始。
王弗与苏轼结识之后,就成了终日不去的伴读。出身小户人家的王弗不仅知书达理,出乎苏轼意料之处的是,她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有时连苏轼都赶不上。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细心的读者应能看出,苏轼这里并没有说王弗陪他读书是在新婚之后。“其始”应为刚认识时,“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也不知是在苏家还是王家,抑或是在苏轼读书的山寺之中?小户人家的女儿,可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如果说伴读、提示在年轻的恩爱夫妻之间时常出现,那么苏轼为官之后,王弗的“相夫”之功早就超越了“贱内”的范畴。苏轼还记载: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苏轼性情率真,口无遮拦,满眼没有一个坏人,这一点是苏洵所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终日挂牵的。然而她对苏轼在外面所作所为,达到“未尝不问知其详”的地步,这显然有违“女戒”。王弗不仅为此,她还在屏幕之后“窃听”客人与苏轼的谈话,提醒苏轼要对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备。苏轼在这里无法指名道姓说那些人是谁,但像张、章惇两个后来对苏轼严加迫害的恶人,当初在凤翔都是与苏轼往来频繁的“朋友”。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弗确实有先见之明。可以看出,王弗对苏轼有劝诫,有时达到了可以针砭的地步。“有识”二字,乃是古代对读书人的莫高评价,苏轼用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夫人,可见他对王弗是多么敬重。
王弗对苏轼的不良行为,经常予以制止。苏轼曾回忆道: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苏轼文集》卷七十三《先夫人不发宿藏》
猜你感兴趣:
1.宋朝历史事件
2.宋朝的历史故事
3.宋朝著名历史事件
4.宋朝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