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不是史料是史书,而且是带有战国秦汉子学特点的史书,属于历史学的第三世界。史记中出现过哪些故事?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篇1:李牧 让我打仗?我就“拖”
战国时期,赵国离匈奴最近,匈奴衣食匮乏了,就侵入赵国的边境,大肆掳掠一番,把男人掳去做奴隶,把妇女掳去给军兵取乐,牲畜掳去放牧。面对这个纵马驰骋,来去自如的对手,赵国上下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赵国派大将李牧去驻守雁门郡(今山西代县),李牧也没有对付匈奴的好办法,干脆就用了最笨的一招:拖。作为边将,李牧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设置官吏,不受朝廷的干涉,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不光官吏的任命权在李牧手上,防区内的所有租税也都归李牧征收。李牧把租税都收入自己的幕府中,却并不滥用,而是全部划归为边防守军的经费。
这一笔租税为数可不算少,李牧乐得大方,每天都杀几头牛犒赏兵卒,对他们的待遇十分优厚,以此激励他们练习骑射。同时加强战备维护好烽火台,军情紧急时保障通讯畅通;大量派出间谍,刺探匈奴的动向总之,战备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与此同时,李牧下了一道死命令:如果匈奴入侵,所有人马立刻退入军营中,不能和匈奴作战,有胆敢和敌人接战的,有擅自去追捕敌人的,一律斩首!因此匈奴每次入侵,兵卒们就点起烽火通知各处守军退入城中固守。
如此数年,李牧的军队从未出战,但是百姓、牲畜却也没有什么损失。
这个笨办法很让人瞧不起,匈奴和边防守军都认为李牧是出于胆怯。兵卒们平常在一起聊天,都哀叹说:唉,怎么摊上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啊!
朝中大臣也众议汹汹。赵王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谴责李牧,李牧说:我就这样,陛下您要觉得我不行,您就换人吧。
赵王一听,你这不是将我的军吗?你怎么这么固执啊!大怒,把李牧召回朝中,换了另外的代替他。
这个很有进取心,匈奴一旦入侵,立即出战,但是匈奴人强马壮,赵国的军队根本不是对手,结果不仅战士减员,百姓、牲畜损失极大,边境上几乎不能耕种、放牧了。
赵王一看这可不行,又来请李牧重新出山。李牧像对待匈奴一样对待赵王,也来了个拖字诀:闭门不出,称自己有病。赵王厚起脸皮,数次强迫李牧去雁门郡抵御匈奴。李牧端足了架子,这才说:赵王您要非用我不可,我的策略还是像以前那样,您看着办吧。赵王只好答应。
李牧回到雁门郡,故伎重施,匈奴是有劲无处使,又是好几年一无所得,只好继续嘲笑李牧是胆小鬼。
守边的将士们过着这种和平的生活,不光粮饷不缺,每天还都有丰厚的赏赐,人人都渴望战斗。李牧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精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匹战马,五万名勇士,十万名弓弩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一反常态,派牧人把牲畜赶出去大模大样地放牧。
匈奴一看这种形势,反而不敢贸然进攻,派先头部队试探性地入侵。李牧命令数千人的接战部队稀哩哗啦一触即溃。单于听过先头部队的汇报,立即率领主力部队大举入侵。李牧布下奇兵,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大破匈奴十几万铁骑。李牧乘胜追击,先后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匈奴单于无法存身,只好从与赵国接壤的边境地区逃跑了。
其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匈奴都不敢迫近赵国的边城。
李牧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和燕国、秦国大战,攻城拔寨,战无不胜,被封为武安君。
不过这个百战百胜的常胜,下场却非常凄惨。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的战争开始之后,着名的大王翦攻打赵国,王翦忌惮李牧的军事才能,私下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金,让他在赵王面前构陷李牧和另一员大将司马尚谋反,赵王这个笨蛋居然听信了这种不入流的反间计,遂派人去取代李牧。李牧了解到内幕之后,拒不受命,坚决不交出兵权,赵王派人趁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司马尚也被剥夺了兵权。
三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赵国宣告灭亡。
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篇2:侯嬴 看看人家的导演好不好色
窃符救赵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着名故事,也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大片。这部大片的总导演,竟然是魏国一个看守城门的低级小吏。
该小吏名叫侯嬴,虽是小吏,其实侯嬴已经七十岁了。俗话说大隐隐于市,侯嬴这个贫寒的隐士,却是大隐隐于门。
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听到侯嬴的大名,派人给他送去厚礼,想结交侯嬴。侯嬴拒绝了,理由是: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为现在贫穷就接受公子赏赐的财物,那岂不是一生的修行都付诸东流了吗?
信陵君一看这招不管用,有一天设宴大会宾客,待众人都入座之后,信陵君却带着大批随从,空着车上左边尊贵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侯嬴赴宴。侯嬴略微整理了一下褴褛的衣衫和帽子,上车就坐在左边的上座,也不谦让一下。信陵君恭恭敬敬地抓着马缰绳伺候着。侯嬴又对信陵君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屠宰场,希望委屈您一下,带我去拜访他。信陵君二话不说,立刻驾车前往。到了屠宰场,侯嬴下车,故意和朋友朱亥高谈阔论,很久都没有谈完的意思。侯嬴斜着眼睛观察信陵君,只见他仍然神态谦和,没有一丝不耐烦的表情。这时,信陵君府中魏国的贵族将相们还都等着信陵君回去宣布开筵呢。
信陵君这一番奔波,街市上的人都看在眼中,大家都很奇怪:谁的面子这么大,居然劳动信陵君亲自为他驾车?信陵君的随从们肚子里都在暗暗咒骂侯嬴。
侯嬴终于和朱亥聊完了,终于又上了信陵君的车。到了府中,信陵君请侯嬴上座,向宾客赞誉侯嬴乃修身洁行的贤士。满座宾客尽皆大惊。酒喝到酣处,信陵君起身,到侯嬴面前敬酒祝寿。侯嬴于是对信陵君说:今天我这一番做派,都是为了成就您的美名。我只是一个把门的,您这么礼遇我,我还这么傲慢,魏国人都会认为我是小人,而认为您能够礼贤下士啊。
侯嬴郑重向信陵君推荐他的朋友,屠夫朱亥,信陵君多次前去拜访朱亥,朱亥却从不回礼致谢,信陵君心中很不满。
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此时秦国攻打赵国,她多次给魏王和信陵君写信,请求他们出兵援赵。魏王派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赵。秦王闻讯,派使者威胁魏王如果胆敢救赵,下一个就要进攻魏国。魏王害怕了,命令晋鄙停军观望。平原君不停地派使者谒见信陵君,催促他快说服魏王出兵,说你即使不为赵国着想,也要为你的姐姐着想啊。
信陵君非常着急,魏王始终按兵不动。信陵君于是率领门客数百人赶往赵国,决心和赵国一起玉石俱焚。
路过都城东门,侯嬴正好值班,信陵君向侯嬴诀别,侯嬴说:公子您加油干吧,我老了,不能跟随您了。信陵君走了几里路,越想侯嬴的态度越不是滋味,扭头又回来了。侯嬴一看就笑了,说:我就知道您要回头。公子您礼贤下士,天下闻名,如今公子有难,万般无奈之下,以肉投虎,去和强秦作战,有什么用呢?又要我们这些门客干什么呢?公子待我甚厚,公子赴难我却无一语相送,因此知道公子心中恼怒,肯定要返回来质问我。
信陵君一听有门道,赶紧支开身边的人,向侯嬴请教。侯嬴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宠幸,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肯定能偷到兵符。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三年之久都没有抓到仇人,如姬向公子泣求,公子派门客斩了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杀父之仇得报,全出于公子,公子只要开口,如姬可以为公子万死不辞。信陵君于是请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出了晋鄙的兵符。
拿到兵符之后,侯嬴又对信陵君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晋鄙如果看到兵符仍然不交出兵权,事情就危险了。你把朱亥带去吧,晋鄙如果不听,就让朱亥杀了他。
侯嬴去拜访朱亥,告诉了这件事。朱亥大笑说:我只是一个市井的屠夫,公子多次亲自登门问候,我所以不回礼致谢,是觉得勇士应该不拘小节。如今公子急难,正是我效命的时候。
信陵君临别时向侯嬴致谢,侯嬴说:本来我也应该跟随公子一起去的,可是我老了,没什么用处。我会计算时日,等公子到了晋鄙军中,我将面对北边公子的方向,吻颈而死,以此送别公子,感谢公子的知遇之恩。
到了晋鄙军中,信陵君假借魏王的命令要晋鄙解职。晋鄙把两片兵符合在一起,仍然将信将疑。朱亥突然从长袖中取出四十斤重的铁椎,椎杀了晋鄙。信陵君取代了晋鄙,下令道: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去;独生子的,回去赡养父母。选精兵八万人,向秦军大营进发。秦军不敢和赵、魏联军接战,解围而去。
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界处迎接信陵君,平原君替信陵君背着箭囊在前领路。赵国的围解了,信陵君再一次名扬天下。
侯嬴呢?这位窃符救赵大片的总导演,一诺千金,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中的时候,北向吻颈而死。
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篇3:韩长儒 口才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现代的观点,在古代,口才则是第一生产力。也可能你不赞成这个观点,但有人一定赞成,这个人就是韩长儒。
韩长儒是梁国成安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联合作乱,形势危急。我们知道,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两人有很深的感情,因此,帮助汉景帝渡过难关,梁孝王责无旁贷。梁国的所辖范围,主要在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因而就成了朝廷防御吴楚联军的重要屏障。在这场生死攸关的事变中,梁孝王依***的主要是两个人:韩长儒和张羽。好在这两个人不辱使命,韩安国稳固防守,张羽奋力作战,吴军因此无法越过梁国的防线,对于护卫朝廷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七国之乱平息之后,韩长儒他们就名声鹊起了。
但真正让韩长儒扬名的是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当然也和梁孝王有关系。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减,诸侯国的丞相改称相,诸侯国的军政大权完全由朝廷所派的官员(相、内史等)执掌,惟有梁孝王是个例外,他可以自己提名相与内史等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只需报朝廷备案即可。再加上和汉景帝是亲兄弟,又深受窦太后的宠爱,梁孝王难免就开始翘尾巴了。翘尾巴的表现是全方位的:他进出、游戏的排场,全部超越了人臣的本分,处处参照天子的标准。汉景帝听说此事,心中难免很不高兴。
窦太后知道汉景帝心里有气,但又无计可施,只好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不仅不予接见,甚至派人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梁孝王的地位岌岌可危,前途堪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时梁国派来的使者就是韩长儒,他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到来了。
韩长儒有着超人的危机公关能力,他想既然窦太后摆出了拒绝接见梁国使者的姿态,自己贸然前去也于事无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先在外围寻求突破,他机智地将突破口放在了长公主刘嫖身上。
刘嫖何许人也?她是窦太后的爱女,汉景帝的同胞姐姐,后来大名鼎鼎的阿娇的妈妈,当时人称长公主(依据汉朝的规定,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则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称大长公主)。长公主刘嫖地位特殊,对于政坛有着特别的影响力。韩长儒选择长公主作为突破口,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韩长儒便去进见长公主。韩长儒完全入了戏,见到长公主之时,声泪俱下,虽泣不成声,但他把中心思想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出来: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难。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回宫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
这段话实在是可圈可点:第一,韩长儒突出了梁孝王曾有功于皇帝的重点;第二,点出了梁孝王与太后、汉景帝之间亲密关系的亮点;第三,更为精彩的是,他将大事化小,把梁孝王的僭越行为简化为一种撒娇和炫耀行为,既为梁孝王作了开脱,又间接拍了太后和皇帝的马屁。这段话入情入理,无懈可击,直接感动了大长公主。通过这个通道,也直接感动了窦太后。
正在为梁孝王的事情苦恼的窦太后听到如此精彩的自我陈辞,难免喜出望外,很快就和汉景帝做了最好的沟通,汉景帝心头的怨恨顿时雪消。
你看,难道口才不是第一生产力吗?韩长儒以自己的优异口才,挽救了梁国,挽救了梁孝王,同时也为自己在中央赢得了声誉,他的身影已经进入了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据说,仅窦太后、长公主赏赐给韩长儒的财物价值就达千余金。
韩长儒这次长安之行的效益很快就显示出来了。
不久,韩长儒因事下狱,备受狱吏侮辱,韩长儒自言自语地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以之自我鼓劲,自我安慰。听到此话,狱吏不屑地说:你要是再燃烧,我就一泡尿浇灭它。然而,还没等狱吏说完,朝廷的红头文件就已下达,韩被朝廷任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韩长儒的优异口才再次发挥重大作用。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事情败露,汉景帝便下达红色通缉令,派警察到梁国拘捕公孙诡、羊胜。然而,梁孝王却公然藐视朝廷,将两人藏在宫中,以至于朝廷派了十批警察都无功而返。这样对抗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危局,韩长儒挺身而出,大哭入宫,进见梁孝王。他再次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但他质问梁孝王的问题却掷地有声:临江王是皇上的嫡长太子,然而,只是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欲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谁呢?
韩长儒语言的威力再次显现,梁孝王痛哭流涕,幡然悔悟,对韩长儒感激涕零,两名藏在宫中的犯罪嫌疑人畏罪自杀。汉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的矛盾再次化解。
优异的口才不是第一生产力吗?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韩长儒因为犯法丢官,闲居在家。
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武帝即位,其舅田蚡炙手可热,韩长儒向田蚡行贿成功,官职步步高升,直至升任御史大夫。所献的和亲匈奴计策也被皇帝采纳。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他贪嗜钱财。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士人也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这一跤后果惨重,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韩安国,派人去看望他,发现他脚跛得厉害,就改用了他人做丞相,一个重要的机会与他擦肩而过。从此之后,韩长儒就开始走了下坡路,官越当越小,越当离京城越远,直至在边地生病吐血而死。
看过“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的人还看了:
2.司马迁史记小故事
3.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4.司马迁的史记故事
5.司马迁史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