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典故故事
《史记》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因此它被誉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那你知道史记典故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史记典故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典故故事:功高震主
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好比是自家兄弟一样,亲密无间。但是,他们从根本上说,毕竟还是君臣关系。萧何为了建立汉朝,立下的功劳有目共睹,而中国的一句古话——功高震主,却同样发生在这个人身上。
早在汉高祖三年,刘邦与项羽在京、索地区对峙时,刘邦多次派出使臣来慰劳丞相萧何。一位名叫鲍生的贤者对萧何说:“汉王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臣来慰劳您。这是汉王对您有疑心。为您着想,您不如让自家的子孙兄弟之中能打仗的人全部到汉军中去效力。这样,汉王必定会更加信任您。”萧何按照鲍生的建议去做,刘邦果然十分高兴,心里不再对萧何产生猜忌。
汉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平叛,到达了邯郸。平叛的战争尚未结束,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见刘邦不在,就当机立断采用了萧何的计策,迅速诛灭了韩信叛乱集团。刘邦得知这个消息,特意派使臣回京,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且专门为相国配备了由一名都尉和五百名士卒组成的卫队。众人见萧何再次加官进爵,纷纷前来祝贺,唯独召平来哀吊。召平,原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以后,他沦落为平民。因为家里贫穷,召平便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种的瓜味道鲜美,人们称其为“东陵瓜”,这种瓜是因为召平的封号而得名。召平对萧何说:“您的祸患从此就开始了。皇上整日风吹日晒、在外征战,而您则留守关中,丝毫没有战场危险。皇上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且为您配备卫队,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京城谋反,天子也对您产生了怀疑之心。皇帝设置卫队保护您,表面上看是因为对您的宠爱,实际上这是对您进行监视。希望您不要接受朝廷的加封,把全部家产捐作军费。只有这样,天子心里才会高兴。”萧何这时才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就按照召平的意见去做,刘邦真的大为欢喜。
第二年秋天,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虽然远离京城,却又多次派人回京询问相国的所作所为。萧何因为高祖统军在外,就安抚、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全部家财捐作军费,与当初攻打陈豨叛乱时的做法一样。有一个门客劝告萧何说:“您距离灭族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天下第一,还能再提高自己的地位与功劳吗?您刚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了,百姓都亲附您。而现在,您还在孜孜不倦地做事,以此博得百姓更大爱戴。天子之所以多次派人询问您的作为,是害怕您割据关中谋反。如今,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用低价来赊借,败坏自己的名声呢?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无奈,为了解除刘邦的戒心,就按照这个人的话去做,自己的名声因此得到败坏。但是刘邦却松了一口气,对他更加放心了。
史记典故故事:桥下拾履
张良因为行刺秦始皇逃到了下邳,在闲暇的时候,张良经常到下邳城内的桥上从容漫游,思考自己今后打算和当时的局势。一次,他在漫游时遇见了一位身着粗布短衣的老父,看上去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老父走到他的跟前,故意把脚上的鞋子甩到桥下,然后看着张良,对他说:“小伙子,我的鞋子掉到桥底下了,你给我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先是一惊,等到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便感到愤怒,认为他怎么这样的无礼,想要动手打这个老头。但是当他走近时,发现这人年纪很老,经不起打击。他便强忍着心中的怒火,下桥去把鞋给他捡了上来。但是没想到老父不但没有感谢他,反而得寸进尺,命令似地对他说:“小伙子,我行动不方便,你现在把鞋给我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十分屈辱地为他捡了鞋,那么穿鞋也就没有什么了,于是,他便跪下为老父穿鞋。老父穿好鞋子以后,哼着小曲笑着离去了。张良对这个人大为惊奇,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便随着老父的身影凝望。老父大约走出去一里路,便又返回来了,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以后的拂晓,你我还在这个地方相会。”张良觉得此事奇怪,但也没有多想,索性答应了下来。
五天以后,天刚拂晓,张良便按时前往。但是,等他到了之后,发现老父早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老父对他生气地说:“年轻人与老人约会,反而后到,这是为什么呢?”老父说完便转身离去,并且对他说:“五天以后我们再来相会,这次你可要早点来啊。”五天之后,鸡刚叫的时候,张良就赶紧动身了。等他赶到了桥上之后,发现老父还是先他一步到达。老父再次生气地说:“你这次又是为什么来晚啊?”老父转再次身离去,边走边对他说:“五天以后我们再会,希望你要早点来,不要再让我等你了!”五天以后,还不到半夜,张良就起床动身了。他抓紧时间跑到桥上,生怕这一次再迟到了。还好,这次没有迟到,空旷的桥上没有一个人,他就坐在桥上休息。刚坐下不一会儿,老父就来了。老父见到张良,高兴地说:“呵呵,你这样做就对了。”接着,老父从怀中拿出了一本书,对张良说:“你要是读了此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帝王将在十年以后兴起,而十三年以后,你到济北来见我,记住,榖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之后,老父将书交给了张良,没有再说什么就突然不见了。天亮以后,张良翻开老父送给他的书,仔细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本书不同寻常,爱不释手,日夜经常地诵读、学习它,为自己将来辅佐刘邦打下了基础。
史记典故故事:怀才不遇
季桓子有一个宠臣,名叫仲梁怀,他与季桓子的另一位家臣阳虎有怨仇。于是,阳虎想要驱逐仲梁怀,但是被公山不丑所阻止。此后,仲梁怀更加地骄横,阳虎一怒之下便把他逮了起来。季桓子对此大为恼火,想要惩治阳虎。阳虎干脆把季桓子也关押起来,直到季桓子被迫与他订立盟约,阳虎才将其释放。从此,阳虎更加轻视季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季氏原本也是凌驾于鲁国国君之上,他的家臣便执掌了鲁国的国政,因此,鲁国自大夫以下都不守本分、背离了正道。孔子对此感到痛心、无奈,便退出了政界、不再做官,而是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等典籍。他的学生很多,以至于很远地方的人都前来向他虚心受业。
鲁定公八年,公山不丑失宠于季氏,便与阳虎联合作乱,打算废掉季氏、孟孙氏、叔孙氏的嫡子,改立阳虎所喜欢的庶子。但是,二人的作乱以失败告终,阳虎逃奔到齐国。当时,孔子已经五十岁了。
公山不丑同样逃奔,他到了费城,以之为凭借来反叛季氏,并派人召孔子前去辅佐自己。这时,孔子探索依循的治国之道已经有很久了,但是却因为无处施展而抑郁。受到邀请以后,孔子认为:“当初,周文王、武王兴起于丰、镐之间,而最终成就了王业。如今,费城虽然小,或许也能够成就我自己的志愿吧!”于是他打算应召。对此,弟子子路感到很不高兴,阻止孔子。孔子对他说:“他们召我前去,难道会让我白跑一趟吗?如果我受到重用,那么,周朝的礼仪制度将在东方得到推行啊!”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由于种种原因,孔子最终没能去费城,他的一腔热血无处抛洒。
猜你感兴趣:
2.史记里的成语典故
3.史记中的成语典故
上一篇:史记的人物有哪些故事
下一篇:史记好故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