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民间故事>

地方民间故事

燕青分享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口头性的、具有艺术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而存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当做内容题材。那你知道地方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地方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地方民间故事:猴年说猴

  春节将临,举国欢庆新春,今年为“甲申年”,申即猴年。猴为灵长类动物,与人的联系最为密切,被人喻为聪明、机智、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灵气的象征,尤为青年喜爱。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猴祖”的说法,古籍如《诗经》、《礼记》、《尔雅》、《庄子》、《列子》、《山海经》、《淮南子》、《世说》等均有记载;笔记、野史、小说等记载尤多。记载名称各异,遂有猴、猿、猨(音‘猿’)、猱(音‘挠’)、狙、猕猴、禺、沐猴、狖(音‘又’)、参军、王孙等均指猿猴。《诗经·小雅·角弓》中的“毋教猱升木。”就是说:猴不用人教,就会攀木,说明古人对猴有仔细的观察。汉代王延寿撰有《王孙赋》,唐柳宗元有《赠王孙》赋等都是写猴。

  人们利用猴的攀缘特点,经过对它训练演示杂技,如宋代陈暘所撰的《乐书》,就有“汉世有猕猴缘杆之技。”李昉的《太平广记》也有“蜀人阳千度弄胡孙(猢狲),饲养十余头,会人言语。令骑马作参军戏。”可见中国的“猕猴戏”由来甚久。今之耍猴杂技,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

  “申,猴也”见于汉代王充所撰的《论衡·物势》中,说明十二属相与十二种动物相配,自古就成为既定规范的习俗。“申”为什么是猴?说法很多,比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语:“猴者候也。见人设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状定猴之名,也较合理。

  自古以来,关于猴的神话、传说,故事非常之多,其中以《世说新语》中的一段记载最为动人:“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其他如《搜神记》、《齐东野语》、《墨客挥犀》等书,均有此类大同小异的记载。“断肠”便成为典故,被历代诗人用之。如唐代诗人常建的《岭猿》诗:“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柳宗元的《入黄溪》诗:“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做断肠声。”宋代诗人范成大《八场平闻猿》诗中“雪涧琴心未是悲,须写峡中断肠时”等句,都是用此典。

  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约定俗成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甚多。成语如“朝三暮四”、“沐猴而冠”、“心猿意马”等;谚语如“杀鸡给猴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歇后语“猴子爬树———拿手戏”、“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等,常被使用。

  猴的神话传奇故事以唐人王勔的《古镜记》最具代表性。至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汇集前人的神话传说,进一步创作了《西游记》,创造出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典型形象,对后世影响尤巨,成为人人皆知的、敢于反抗玉皇大帝的、善于识别真伪的、能驱魔除怪的代表,并称为金猴、神猴、灵猴。毛泽东就有“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诗句。

  猴年来临,大地增色,相信中国将有新面貌。

  地方民间故事:夕的传说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躲避!!“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地方民间故事:刘唐捉“妖”

  话说大宋年间,东潞州城南三十里有个刘家庄,刘家庄有个赤发鬼刘唐。

  为何给刘唐送这么一个绰号?只因他面黑,鬓边有一赤砂记。他家境贫寒,父母早亡,孤苦伶仃,小小年纪无依无靠,还常常受人白眼,遭到有钱有势家孩子欺辱,从小养成对为富不仁者的恨。

  刘唐认为只有习武,才能出人头地,一怒之下,外出拜师学艺,在五台山一学就是五年。

  出师时,老师对他言道:“现在社会黑暗,习武之人,一要为国,二要为劳苦大众。这就是武德,要见义勇为,扶弱抑强,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刘唐洒泪告别老师,闯荡江湖,结交天下好汉去了。

  刘唐辞别老师,向山东而来,这日来到山东东阿地界王家村。红日西沉,他想找个住处,说也奇怪,三千余户的王家村,天刚刚黑,家家户户却早早关门闭户,连一个行人也不见。

  刘唐坐在十字大街,观看动静,看看若有人走动,好问问原因。

  他等啊等啊,等了半个时辰,不见一人。于是,他走向偏街一家大门前拍叫,拍了一阵也无人应声,他又到另一家大门前拍叫,还是无人应声。

  他一时性起,猛一脚把这家大门跺开,闯了进去。

  这家四口人,见闯进一黑脸大汉,当即跪在地上,老汉浑身哆嗦着,一个劲磕头道:“大仙饶命,要吃就把俺老俩口吃了吧,留下闺女、儿子,求求你啦!”老汉声泪俱下。

  刘唐见此,问道:“快快起来,这是为何呢?我不是妖,也不是仙,是过路的人。”

  “什么?你不是大仙,是过路的?”老汉擦擦泪眼,吃惊地问。

  刘唐把老汉搀起,那老汉一家人一个劲擦泪。老汉的儿子立即把大门又顶上,女儿跑进屋里。

  刘唐问:“这是怎么回事?”

  老汉把刘唐领进房中,让刘唐坐下,忙活一阵子,接着说:“我姓王,名剑。”接着就讲起了恶鬼妖怪破门吃人的事儿。

  “俺庄三千余户,本来都姓王,后来有一家大户改了姓,改成姓蔡,从此俺庄就不安静了。”

  刘唐问:“改了姓,为什么?”

  王老汉接着说:“这大户有良田千顷,是俺庄首富,叫王忠。这王忠进京赶考未中。他听人说只要送钱,找到蔡京或高俅,就可升官。于是他带了千两纹银到了蔡府。蔡京问他姓氏,他当时眼珠儿转了几转,跪下磕头道:‘小人姓蔡,我来认祖归宗哩’,那蔡京一听,哈哈大笑道:‘咱姓蔡的当官,爷爷我说了算,那就到扬州任知府吧。’他从东京回到村里,对王姓宣布道:‘老爷不姓王了,改姓蔡名良,从今之后,和你们姓王的无任何关系,往后你们见我一律称老爷,见我公子一律喊少爷!’说后他就上任去了。从他改姓蔡后,俺庄就有了姓蔡的一姓。他儿子王继,改成蔡继了。打那时起,不几天,俺庄上天天夜里闹妖、闹鬼。有人见过,一个白鬼,一个黑妖,这鬼妖光吃俊美闺女。”

  刘唐听着想着,接着道:“你们不用怕,我学了一身绝技,会拿鬼捉妖。这样吧,给我弄些吃的,我吃饱在这等着,不管鬼、妖来你家或别处,只要我见到,让他们跑不掉。”

  那老汉听此,又一次跪下道:“若能那样,你不光救了俺一家,也救了俺村上的人啊!”

  刘唐道:“都起来,你们尽管闩上门,再用粗棍顶上,不管院里有何动静,你们尽管睡觉,我定能捉住鬼、妖让你们看看。不过,怎么能知道他来呢?”

  “他一来,全村都能听到‘哞、哞’叫唤声,进谁家,谁家就有一股股白烟、黑雾,把闺女迷死就吃了。”老汉说后,儿子端上热腾腾的饭菜,刘唐吃将起来。

  刘唐吃饱喝足,一纵身跳到大门楼上,手握单刀,四下张望。全村一片宁静、黑暗。

  望着听着,不一会儿,刘唐打起了盹。

  快到半夜,忽听村内“哞、哞”声不停,刘唐猛然醒来,向响声处观望,果不然,两个身高过丈的怪物一黑一白,那黑的从头黑到脚,白的雪白刺眼,“哞、哞”声由远而近。

  来到门楼下,刘唐方才看清,都长着青面红发、血口獠牙,手里拿着大棒,只见两个怪物耳语一阵,抡起大棒照王剑大门撞来。门虽顶着,只听“咯嚓”一声响,门被撞开。两鬼妖闯进院里,放出一股股白烟。

  刘唐心里明白,紧闭着嘴,撕一条扎腰带勒上嘴鼻。那两鬼妖“哞、哞”叫着,放着黑白烟。

  正在此时,刘唐一跃轻轻落到院内,抡起单刀照那恶鬼、妖劈去。那两个妖物躲开,放出浓浓黑白烟,刘唐随之倒地。那两个恶鬼、妖,转脸望见刘唐昏倒地上,就向那闺女房门走去。

  刘唐看得清楚,避开烟雾,大吼一声,如炸雷一般:“妖怪看刀!”

  只听黑妖“哎呀”一声,被刘唐劈死。白妖见此,就躲开刘唐单刀,猛放一阵白烟,抡起大棒照刘唐打来,刘唐来了个旱地拔葱跳起,单刀一抡,只听那棒“当啷”一声,落在地上。

  刘唐单脚点地,照那白妖踢去,又听“哎呀”一声,那白妖倒在地上,他又飞快踏上一只脚,只听那白鬼喊道:“好汉爷爷饶命!”

  刘唐解开勒嘴鼻带子,喝道:“何处蟊贼,竟敢扮鬼、妖害人,强抢民女。谁让你们干的?若不如实说来,要尔等性命!”

  那白妖趴在地上:“好汉爷,我不是妖,是人啊,是俺东家让我们这么干的!”

  “你东家是谁?”刘唐怒吼道。

  “俺东家原先姓王,后改姓蔡,叫蔡继。他让我们戴着高高尖帽、面具,眼突出眼眶,用白、黑熏香把人熏倒。姑娘们被熏倒后,我们扛着姑娘送到蔡府,供蔡继玩乐,玩腻了再卖到东京妓院。”

  “你说的可是实情?”

  “句句是真!”

  “什么时候送去?”

  “半夜三更多点。”

  “怎么送去?”

  “我们有后门钥匙,到那打开后门进去。全村家家关门闭户,无有一人知道,蔡继在大厅等候。”

  刘唐喊过王剑全家,指着死在地上的一妖,和在地上哆哆嗦嗦的那妖道:“被我杀死一个,这个被我捉住。我这就跟随‘白妖’进蔡府,除掉蔡继那贼子!”说罢自己穿上那黑妖衣服、面具,悄悄向蔡府走去。

  刘唐跟随那“妖”来到蔡府后门,打开门,走了进去。

  蔡继正在那等候,笑着迎了上来:“小妮带来了吗?”

  刘唐飞起一脚,将蔡继踢倒,踏上一只脚:“带来啦!你这害民贼子,祸害多少良家女子!今日你刘爷爷前来给你送‘喜’。留你贼子有何用!”一刀下去,蔡继连哼一声也没有,就死在大厅内了。

  刘唐一时性起,将蔡府前后院点起火来,顿时火光冲天。只听蔡府上下,一片混乱,有的被烧死在房内,有的光着腚跑出。

  刘唐望着熊熊大火,大踏步离开王家庄。

  后人对此赞道:

  英雄捉妖王家庄,为民除害人颂扬;七星聚义梁山寨,后人称赞颂刘唐。

猜你感兴趣

1.地方民间故事

2.中国各地的民间故事传说

3.中国民间故事大全

4.本地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