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民间故事>

四大民间故事

燕青分享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四大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四大民间故事:蒙古大夫

  老宋刚参加工作时,听师傅们聊天常提到“蒙古大夫”。起初,他还以为说的是一位蒙族的医生,后来听得多了,才明白所谓的“蒙古大夫”,是对那些粗枝大叶、对病人如对牲畜一样的医生的谑称。病人若是碰上了这种大夫,轻则小病治大、重则被弄成残废,甚至性命不保。

  师傅们谈及蒙古大夫时,多是讲的笑料,也就是说他们见的蒙古大夫,属于初级“蒙古”,大不了也就闹出一个“肚子疼喝点儿紫药水就行了”之类的笑话。

  虽然此时的小宋,并未遇到过蒙古大夫,不过他却想起了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

  那时,家属院里养鸡的人家不少,图个吃鸡蛋方便,不过,有时鸡也得病、或者吃错了东西中毒。同楼住着一位刘阿姨,嘴快、手快、干活利索,每当有谁家的鸡闹了毛病,就请她给治摆、治摆。

  有一次,小宋看见刘阿姨在院子里给邻居家的一只老母鸡“做手术”,听说鸡误吃了耗子药。只见刘阿姨拿着一把锋利的菜刀,让邻居一手按住鸡身子,另一支手将鸡头掰到后背上,她一刀就在鸡嗉子部位上豁了个口子,然后又在化石丹(对鸡胗的土称)上也划了一刀,将里面的食物全部抠出来,用水洗了洗里面。清洗之后,再用缝衣服的大针穿上线将刀口缝上。

  刘阿姨给鸡“做手术”的整个过程小宋都看到了,他对两件事记得挺清楚:一是刘阿姨的手真利索;二是没有见她对刀和针线消毒。

  小宋想:蒙古大夫的干法或许就像刘阿姨“做手术”一样吧?

  一晃又过了好多年,老宋的小孩儿两岁了。有一次,他看见孩子的腹股沟处鼓起了一个大包,软乎乎的,请社区的大夫看了一下,说是“小儿疝气”,建议等孩子大一些了做个手术。

  老宋的媳妇是个软耳朵根子,谁的话都听,不知是哪位好人告诉她:孩子的疝气越早做手术越好。她信了,就不再管社区大夫的建议了。她办事倒是挺利落,等老宋知道后,人家已经将孩子的住院手续办妥了,而且手术时间也定下了。老宋纵然不想让这么小的孩子做手术,也无法改变了。

  给孩子做手术的医生姓黄,是外科的副主任。手术时间不长就做完了,据黄主任说:这个缝合手术做得很成功。直到此时,老宋悬着的那颗心才落回肚里。

  因为是小手术,而且怕肠粘连,所以医生嘱咐手术后的第二天就让孩子轻微地活动;又过了几天,孩子的刀口愈合挺好,就拆线了。

  可是,这时老宋却吃惊地发现,孩子的腹股沟又出了一个包!

  他忙请黄主任给看看,等医生看过之后,告诉老宋:“由于孩子太小,不宜辨清疝口,缝合时缝错了地方,如果家属同意,可以免费再做一次手术。”

  要说起来,医生的态度还真不错,可是老宋说什么也不同意做第二次手术——做一次就已经大伤元气了,再做一次,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受得了?!

  结果,这次算是白花钱让孩子挨了一刀,病没有治好。而且此次手术果然大伤了孩子的元气:原先孩子是个小圆脸、胖嘟嘟的,可是手术后,就很快地变成了小尖脸儿,以后再也没有圆起来。

  老宋明白,自己这回真遇上“蒙古大夫”了。

  又过了好多年,老宋发现孩子的疝气自愈了。在童少年的快速成长期,身体上某些缺陷与不足会得到弥合,老宋孩子的腹股沟处的腹壁原来生得薄弱,在成长过程中变得结实了,自然也就没有疝气了。

  怨不得社区大夫建议孩子大一些了再做手术,他是给了一个预备期,届时或许孩子已经长好了。唉!早知如此,真不该不听社区大夫的良言,非带着孩子去医院挨“蒙古大夫”那一刀,太冤啦!

  四大民间故事:拍花子

  阿绮和老公开着一个小饭店,就在马路边,每天的生意都挺红火。阿绮的生意红火,并非她的手艺有多么好,却另有原因——而且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原因:马路对面是一家医院。

  据笔者所知,平常里热闹的去处除了超市、集市以外,就该数医院了。也不知成天价地哪来的那么多的病人,造成了医院里的熙熙攘攘、排着大队给人家送钱。

  说到这里,还得数落一下医院。旧社会时,老百姓有一句恨得咬牙根儿的话,叫做“兵匪一家”,其中的道理人们想必都晓得。而现在呢?可以说医院是“医商不分”。

  按理说,无商不富,无商不活,没有商家是不行的。可是,医院一旦也用上了经商的逻辑,那么,什么“悬壶济世”、什么“救死扶伤”等等,就成了宰人赚钱的幌子,前者是虚、后者才是实。而且,医商与普商不同的是,前者容不得消费者讨价还价,宰你没商量。

  要说医院靠着医药、诊疗收费从病患者的身上赚取暴利也就罢了,谁知那些跟医院沾边儿的服务,也刀子飞快。比如:医院里的餐食,就贵得要命,于是,挨过几次宰的病人或家属只好到医院外面解决仨饱问题了,这便是阿绮的饭店红火的原因,由于她的饭店离着医院最近,而且是以家常饭菜为主,受顾客欢迎就是再自然不过了。

  难怪饭店的客人多呢,吃一个饱儿,比在医院里打饭至少能省下三分之一的钱,何乐而不为?

  俗话说:事难两全。事业和生活本来就是一对儿相依又相扰的事情,阿绮开饭店就是事业,可是她那两岁多的孩子却照顾不好,这就成了矛盾。

  为了营生,阿绮两口子一大早天不亮就得起床准备,天天如此,连孩子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几岁的幼童正是贪睡的时候,却硬是睡不了懒觉!

  这一天,阿绮和老公起床后,儿子小宝又醒了,得!一块儿起吧。于是,大人忙活着活计,孩子就围着大人转。过了一会儿,天已经大亮了,陆陆续续上了吃早点的客人。

  早点摊儿是在饭店外面的空场上,因为要招呼客人,所以阿绮没有闲暇照顾孩子了,就在附近的绿地上放了一个小板凳,叫小宝坐在上面玩,她还给了孩子一小瓶饮料,告诉他:“坐在这里别乱动!”还好,有她家养的雪蹄黑——一只黑毛、白爪的咪猫陪着孩子。

  阿绮虽然忙着招呼客人,也时不时地往小宝那边看上一、两眼,毕竟不放心嘛。

  又来了一群客人,十好几个,等阿绮招呼客人都坐下后,再往小宝那边扫了一眼,她立时傻了:小板凳上坐着的不是孩子,而是雪蹄黑!

  “小宝!小宝!”阿绮发了疯似地喊叫了起来,她顾不上照顾客人了,此时她脑子里闪出了一个词“拍花子”。据说,有些人贩子,用一种迷幻药水,往幼童的脸上一喷,那个孩子就会乖乖地被他拉着、或抱着走了,不会有丝毫的反抗。确实有些家庭丢了孩子,再也找不着了。

  听着阿绮喊叫,她的老公也慌了,忙问顾客们看见没有可疑的人经过,有一位年纪稍大的顾客说:“刚才看见一个穿着黑衣的男人,背着一个大包袱从餐桌前面经过,他没有坐下来吃饭,而是往那边走了。”客人说着,往北指了一下。顺着他的指点方向看去,哪里还有黑衣人的踪影。

  “孩子丢了!”这个念头在脑子里一闪,阿绮顿时软得坐在了地上,她的精神就要崩溃了。

  就在此时,有人指着不远处的一排柏树后面说:“那里好像有一个小孩儿。”

  阿绮的老公慌忙奔了过去,绕过柏树一看,果然有一个孩子蹲在那里,不是别人,恰是小宝,原来他正在屙屎。

  竟然是一场虚惊!大人们松了一口气。

  只不过,阿绮以后再也不敢让孩子在外面玩了,还是小心为好。

  四大民间故事:姑念子

  姑念子,也叫捻子或山捻子,各地叫法不同,是一种灌木结的野果,无毒、香甜好吃,生长在我国南方的山岗上,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果子有一个民间传说故事。

  农历的七月十四是鬼节,这一天民间的老百姓都要做一些糯米糍过节,为什么?有些人可能还不太清楚,看看本故事吧。

  农历的七月十四这一天,姑(嫁出去的女人叫姑)因为家穷,好多天没米下锅了,没办法只好到娘家借点粮食,这时正好嫂子(也就是她哥哥的妻子)在做糯米糍,姑想借到粮食就回家,可看到糯米糍就流口水,正着自己肚饥,放着现成的不吃,真可惜,天色已晚,吃吧,糯米糍还没做好,等做好吃了就得在此过夜,因为当时有老虎出没,不敢走夜路,要是自己吃饱了,家人和孩子今晚就得挨饿,怎么办?嫂子看在眼里知道姑的心事,不想留姑在此过夜。

  嫂对姑说:过冬(指冬至)空,过年(指春节)穷,过七月十四死老公。

  姑对嫂说:嫂你说错了,应该说过冬富,过年有,过七月十四死大舅。

  大舅是嫂的老公,也是姑的哥哥,嫂想:我咒你死老公,你也咒我死老公,你这女人能变相咒我,够聪明的,够狠毒的,连自己的哥哥都不放过,一点情面都没有。老公没打动她的心,儿子会让她动心的,要是儿子也不放在心上,那么就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人了。于是嫂子改口说:“过冬贫,过年贱,过七月十四姑念子”。意思是说劝姑多为儿子着想,思念自己的孩子,不要只想着自己的肚子。嫂子这么一说,姑倒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家饥饿的样子,真想现在就马上拿米回家,给孩子煮粥吃,孩子这么久没吃东西了,很可怜;可姑她自己现在也饥肠辘辘,也很久没吃东西了,饿得几乎发晕,连走路都困难,怎能舍得眼前糯米糍啦?

  俩个女人一边做糯米糍,一边斗嘴,一会儿糯米糍做好了,糯米糍加红糖水,很好吃,姑吃得很饱,姑吃了糯米糍天已暗了,只好在娘家过夜。

  第二天一早姑拿着借到的粮食就回家,一回到家就听到有人哭,是姑的孩子饿死了,姑太自私了,为了吃一餐糯米糍,饿死自己的儿子,都是自己的错,姑哭得死去活来,悔过莫及,村里很多人都指责她,她趁他人不在意,回到自己的房间上吊自尽。

  姑和她的儿子都死了,娘和子俩合葬一个坟,这消息一定要通知她外家(娘家)人,嫂子想:都是她的糯米糍害死两条人命,要不是她的糯米糍姑和她的儿子就不会死。嫂也在责怪自己,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嫂用一个大坛子,装满满一坛子糯米糍加红糖水,送到坟前,一起埋葬,这主要不是送给姑的,是送给她儿子的,因为她儿子是饿死的,他生前吃不到糯米糍,到阴间让他吃个够。这也是民间的一种做法,人死了之后要给他(她)做一个或两个粮坛,死者到了阴间也不埃饿。

  古代的农业很落后,要到秋天农作物才能成熟,也就叫秋收,农历的七月十四这天,有些年代正好到秋,有些年代秋已过,有些年代秋末到,所以叫叫青黄不接时期,这时期要是作物还没成熟,穷人只有到山上采野果过日子,要是野果都采完了,还得饿死。姑的儿子是因饥饿而死的,姑也是个有爱心的人,自己的孩子需然饿死了,不能让众多的孩子也饿死,不能让天下的孩子像她孩子一样饿死,怎样才能不让孩子们饿死呢?姑在阴间做了很多糯米糍,一坛一坛地做,做得再多也没有用,没法送到阳间,阳间人吃不到,怎么办?她想:人们饥饿了不是去采野果充饥吗?我把它变成野果他们就能吃到了。

  第二年又是个饥荒年,嫂子家也闹饥荒,嫂子带她儿子也到山上采野果,由于当年干旱,山上的野果也不多,到了山岗上,就靠近了姑的坟墓,顺便拿些野果祭拜一下姑姑,到了坟前,坟头上长出一棵灌木,树杆三尺多高,枝繁叶茂,果子大如食指,果实累累,从来没见过这种果子,也不知叫什么名字,嫂子一看这果子像自己做给姑粮坛的坛子,红得油光油光的,比她的坛子还好看,也不知道这果子能不能吃,正在犹豫中,她的儿子申手摘了一棵果子放入口中,说:“妈,很好吃哎,香甜香甜的”。嫂子也摘一棵果子,掰开仔细地观看,里面料不是自己亲手做的糯米糍么?果仁像她做的糯米糍,是自己亲手一个一个地叠得整整齐齐的,果子酱就像那红糖水,亲自吃一口,真的很香甜。儿子问:“妈妈,这叫什么果?”;这是个新品种,从来没见过,还没名字,嫂想起去年同期的往事,一幕一幕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这果树一定是姑变的,是姑和她儿子的灵魂,就随口说道:“叫姑念子吧”。嫂子和她的儿子一起在坟前跪拜了姑姑,感谢姑为人间送来香甜可口的果实。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月,山上的姑念子(也就是山捻子)到处都是,到了农历七月就成熟,传播也很快,不但本山岗有,别的山岗也有,后来不但本地有,外地也有,外国也有。为什么传播得这么快?传说是姑造捻子救天下饥饿的人,非常辛苦,这事感动了上帝,上帝把她从地狱请到天上,上帝给她一袋子种子,叫她把种子往下撒,因此漫山遍野都长了捻子树。别的野果干旱年少结果,而这种果不伦年景如何都果实累累,不但好吃,也无副作用,是人们充饥的最好野果。从此姑成了仙,民间也有人把捻子树叫仙姑树。

  后来人们不难发现,这姑捻子,在农历七月十四日前是没指甲痕的,过了农历七月十四日之后每个果子上都有了指甲痕;农历七月十四这天,大多数孩子们都上山采野果了,有个孩子不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去?难道你不想吃野果?他说:“昨晚我看见山上到处都是鬼,他们(指鬼)也采野果,骨瘦如柴的,很吓人,我怕,我不敢去”。这孩子是阴阳眼的,能看见鬼,他是放牛娃,因昨晚他的牛走丢了,为了找牛回来时已天暗了,所以看见鬼了。看见鬼在黑夜里瞎摸,不知道那个果子成熟,就用指甲试,指甲播得入的说明已经成熟,指甲播不入的说明是生的,不好吃。每个果子都被鬼捻过了,所以后来人们叫它捻子,也叫山捻子。过了农历七月十四日之后每个姑捻子都有指甲痕,现在离农历七月十四日还早,不信的话,你有机会可以到山上验证一下。

  传说农历七月十四日这天的鬼特别多,民间定为鬼节,而且是饿鬼节,也有人叫念子节;也是民间的尝新节,什么是尝新?就是说新的稻米或其他的粮食煮的新米饭,这个新米饭得让老人先尝。农历七月十四日这天民间做糯米糍是为了记纪念姑的;也有民间办(做)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也是纪念仙姑的,因为仙姑是七月十五日死的。

  前面所说的也在民间传说:过冬空,过年穷,过七月十四死老公;过冬富,过年有,过七月十四死大舅。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时代不同了,民间流传的话不可信。

  过冬贫,过年贱,过七月十四姑念(捻)子,这些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冬指的是冬至,冬至如果就没米过日一定是贫穷无比了;嫁出去的女子如果不回家过年,而在娘家过年意味着她是个贱女人,因为她不顾家,不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而在娘家过年;七月十四是念子节,应该回家多陪陪自己的子女,有吃的带回家与家人共同享受。

  四大民间故事:二神庙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虽说当今的科学技术已经很发达了,可是依然有不少自然现象用科学方法论证不了。于是,人们难免会将其与神鬼联想在一起,尽管也觉得这样想未免有些愚昧,但是却又找不出理想的解释来。

  在我住的地方往西四站地远,有一家超市,是我常去采购的地方。由于常去那里,久而久之就发现了一些颇为离奇的现象。离奇的并不是这家超市,而是这家超市所在的那个路段。超市临街,正对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宽阔的马路,简称南大街。

  从外观看,南大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路的两侧无非是树木、花草和一些高高矮矮的建筑群,这与别的街道毫无差异。

  暑天多雨、冬天下雪,是很平常的事情,是气候所决定的。不过,超市所在的南大街这个路段,却经常出现异象:比如说下雨,附近的区域阴着天,没下雨时,这个路段可能就在下雨;附近下着小雨,这里或许就是大雨。再比如说下雪,几乎每一场雪,这里都比附近的区域下的大得多。

  如果是偶尔的一次,倒也不足为奇,架不住一年里这样的次数太多了,就该怀疑这是由某些内在的因素决定的了。

  超市南边约半站地远,有一座加油站,名叫“二神庙加油站”。

  我觉得这个名字叫得有些怪,因为一般的加油站多是以街道名称命名的,为的是好记、好找。于是,我就多方打听这个加油站名字的由来,可是这一打听却引来了我更多的兴趣

  有知道其命名缘由的人说,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庙,叫“二神庙”,就在加油站的后身,因为不对外开放,所以大多数人不知道。再一问,庙里供着那两尊神?答曰:说不准,可能是龙王。

  虽然对方说不准庙里的尊神是哪位,不过既然是龙尊,那自然就跟这里的独特气候联系在一起了。

  由于没法考证二神庙的历史,俺就只能主观臆断了:

  其一,此庙肯定是旧社会时建起的。

  其二,既然当年乡里要修建此庙,必有原因。或许这里独特的气候现象那时就存在着,所以,人们就认为龙王经常来此“办公”;抑或这里以前有一个深潭,里面住着龙。人们修建此庙,是为了敬奉龙王仙尊,并祈福的。

  其三,既然有了庙,自然就有香火,龙王也就会常来常往,不能白白让香客们空忙。

  人们都知道。龙王是司雨(雪)的,他老人家既然常从这里过往,并逗留,那么,他必然会在这里多打几个喷嚏,随之而来的雨雪自然就比附近的地方大得多了。

  于是,这个地段独特的气候现象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信不信都无所谓,反正真实的情况在那儿摆着。


猜你感兴趣:

1.四大民间故事

2.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读后感

3.四大民间故事

4.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

5.中国民间故事精品

6.中国4大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