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民间故事>

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

燕青分享

  陕西历史悠久,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那你知道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 :鲸鱼沟的传说

  据《三秦记》载:“周平王时,有白鹿出于此而得名。”辞源》载“白鹿塬即灞上。”“汉高祖灭秦还军灞上。”《史记》载“王翦伐荆秦始皇送至灞上”即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秦为古长安城东的天然屏障,也是古帝王将相射猎游乐之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古圣先贤、帝王将相留下了难以记数的辞文华章。“灞上”曾演出了多少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唐代诗人讫干《灞上诗》就生动的描写了白鹿塬宜人风光。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塬》即以此地为历史背景。名人名著的社会效应为白鹿塬增添了不少光景。 鲸鱼沟将白鹿原分为南北二塬。沟内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炎夏浓荫蔽日,凉意袭人;深秋红叶烂漫,如火如茶;朔冬群岭银装,玉树梨花。植被茂盛,竹林青翠蓊郁,清泉叮咚曲折,碧水粼粼,微波荡漾,飞瀑悬幔壮观,飞珠溅玉。被誉为西安名胜风景区。 传说在共工一怒之下,碰得天塌地裂,天水倾而直下,人间皆成汪洋大海。当时,东海里一对大鲸鱼分别驮着七十七个老百姓,乘风破浪游了九九八十一天,游到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恰逢女娲以炼石法把天补住,天水很快退定,这对鲸鱼和驮着的男女百姓就搁置原上,就此安家落户。善良的鲸鱼即被滩在淤泥之中。年复一年,时代变迁,在长安古城筹建之前,当时的统治者选拔全国高手风水先生四处观察看穴,把白鹿原地下的鲸鱼误看为龙脉,确定在这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居高临下,攻守兼宜的地方建立都城。遂在白鹿原四角埋石以作樗,不日择吉动工。鲸鱼得此消息,连夜奔逃,致使平坦坦的白鹿原陷出一条鸿沟。统治者大失所望,只好把城址改移到现在的西安。后来,菩萨也为此遗憾,便用衣襟包些黄土向幼童讨风说:“孩子,你看这些土能不能将此沟填满?”孩子说“不行不行,差的远着呢!”菩萨生了气,把那些土向北一甩,甩出一条岭怅然而去。因此传说,人们才称为鲸鱼沟

  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 :户县运漆河的传说

  户县境内有一古河道,自终南山出,北流至郿邬岭下转向东北。相传此河道为昔日之运漆河。这条河很奇怪,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它顺着眉坞岭流淌,但后来就慢慢消失了。但现在每60年要涨一次水,1957年“运漆河”涨水,沿着郿邬岭流了20多天,流完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唐贞观年间,太宗刺尉迟敬德监修长安城。当时发动了民间所有的能工巧匠,动用了不计其数的黎民苦工,夜以继日,赶修赶筑。待工程快要竣工之际,敬德上奏太宗说,要用生漆遍漆京城,以彰大唐江山永固不衰。太宗甚喜,便召敬德进宫商议。太宗问敬德,诺大的京都古城,哪来那么多生漆。敬德说,他要把终南山的生漆割光割尽,尔后修一条运河至长安城,让生漆顺着运河源源而来,以供漆城之用。太宗听后大喜,下旨遵行。

  敬德得了圣旨,一面命令百姓开修运河,一面命漆工上山采漆。成千上万的漆工开进了终南山,只见山上的漆树个个被开了裂口,树树挂上了勺罐接漆,漆工们风餐露宿,昼夜不眠,把勺汇成碗,把碗倒入桶,再把桶里的漆倒进新开之运漆河内。

  谁知这件事惊动了终南山的山神,山神虑其尽采之举,会把终南山的漆种根绝,便化作以苍头老翁,拄着手杖下了山。他唠叨运漆河边,正遇着敬德在督促采运,便上前施礼道:“这般采运生漆,不知有何用处?”敬德说:“奉了圣上旨意,要用他漆遍长安城。”老翁不禁仰天大笑。敬德摸不着头脑,便问道:“你笑什么?”老翁说:“这些许生漆,连漆我的手杖都不够,还能漆得了长安城。”敬德见老翁口出狂言,便让他漆出个样子看看。这时只见他用手杖在河中轻轻一拉,满河的生漆,尽沾手杖之上,而且才漆了一半。敬德见状,惊骇不已,深悟此事有伤天地神灵,立即停止河工、漆匠割运生漆,而且再也不提漆城之事了。

  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 :“张翰林”的故事

  清乾隆年间,蓝田县全家岭出了个“张翰林”。

  “张翰林”名孟雄,出身贫寒,十几岁时才开始读书。由于他刻苦好学,没几年功夫就能写一手好文章。早年他参加了几次乡试,都末考取,但并不灰心,仍学百不已。有些人讥笑他说:“张孟雄去考场,路上的狗都不咬了”。可见他应试次数之多。他尽管连连落第,仍然雄心勃勃,终于在年过半百中了举。张孟雄偌大年纪,后来又是怎样成为“翰林”的呢?这里边有一段故事:

  按常情,象张孟雄这样大岁数的人,进取之心,该到衰弱的时候了,但他仍然刻苦学习,准备考取进士。大比之年开科考试时,他已年近花甲了,由外甥陪他上京赴试。大主考王杰,阅看张孟雄的文章,赞不绝口,但一看试卷上,标明的年龄却大得惊人。王杰便把张孟雄的文章呈给乾隆重皇帝斟酌。乾隆帝看到张孟雄卷上写的年龄,恰和自己同庚,细看文章,不但笔法超群,就是那十分工整的蝇头小楷,也使人敬慕。乾隆帝一想,和自己年龄一样的人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实在难得,便要诏见张孟雄。主考王杰启奏,他是一个布衣平民,怎能参见圣上?乾隆帝随即用朱笔一点,亲赐张孟雄为“翰林学士”,并传旨召见。

  张孟雄随旨上殿,论起生辰八字,竟和皇帝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唯时辰小皇帝一点。皇帝大喜,当即称他为御弟,接着皇帝设宴招待,满朝文武百官作陪,宫娥彩女载歌载舞。一个布衣平民一步登天,按说应该满足了吧,可他在京住了些日子,却住不下去了。面对豪华糜烂的宫庭生活,想起往日目睹的腐朽的官场丑态,以及老百姓缺吃少穿的痛苦,他决定回乡,荷锄耕作。于是急急上表申请还乡,皇帝起初还不想念以为他嫌官小,准备晋封他,但看他执意辞官不做,也就不再勉强。临行前,赏赐他一根龙棍和一对龙灯,又备有各种随从,王杰还亲自给沿途的州府县衙行文,命其盛情接待张翰林。出京那一天,满朝文武十里长膏相送,互相祝愿,自不必说。

  张翰林出京以后,行不多远,把皇帝赐他的银两,除留了作些盘费外,其余全部散给随行人员,并让他们回京去,自己只和外甥结伴而行。他扮了商人,外甥扮了伙计,买了一头毛驴,驮上行李上路了。且说沿途官府县衙都在张罗着迎接翰林,可一直没有踪影。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行大道,只抄小路,遇到县城,就绕道而行;晚上,歇在小集镇或村院间。一天,因行路错过了买东西吃的机会,傍晚时赶到潼关,不得不进城买点吃的。吃毕后,天已全黑了,只好在城里住一晚。但当他们去各店投宿时,却被拒之门外,理由是县太爷有令,要接待翰林大人,客店里不准招歇外人。一连跑了几家,都是如此。他外甥非常生气,几次想发作,都被他制止了。最后,找到了一个最偏僻的小店,经再三央求,才被安置在店后面的柴棚内。店主人再三叮咛他,不许点灯,不许吸烟,不许说话,晚上外边有响动也不准出动等等。他都点头答应了。可他外甥气还未消,总睡不着。忽然想起御赐龙灯,便想试试它究竟有多大威力。于是,把龙灯点着了,从窗口撑了出去,这一下,了不得了!县太爷慌了手脚,急忙赶来,全县的士绅、官员,齐齐跪了一街两行。当店主人叫醒他时,他一个劲埋怨外甥。但事已至此,只得接见了县官。

  张翰林还乡以后,不忘以农为本,田园劳作。据说当时的县太爷因到贺家坡验尸,必经翰林田园,因此,他不敢走大路,专抄小路走。谁知偏偏碰见张翰林在犁地,县太爷不得不下轿拜谒。晌午,张翰林招待县太爷吃饭,吃的是黑馍,喝的是糊汤,就的是浆水菜。翰林大碗大碗的吃,可老爷喉咙里象卡了个鱼刺,难以下咽。在翰林面前,他又不敢弹嫌,只好凑合着吃。好容易吃完一碗,翰林又盛来一碗,这真把县太爷给截住了,无奈,还是硬着头皮吃下去。饭后,慌忙告辞。当时天气非常闷热,翰林送行,县太爷穿着靴子走路,几乎是一步一拐。他有苦难言,只是不住的说:“免送!免送!老大人赶快回去”。张翰林似未体贴县太爷的难处,还是继续送着。就这样,县太爷一步一拐地倒退着,一直拐了里把路,张翰林止步了。县太爷如遇大赦,钻进轿,飞快地去了。从此,他再也不来了。

  张翰林从不倚官仗势,欺压百姓,可惜,赫然一世,遗物几无,人们见到的,只有全家岭村关公庙上的四个大字“古今正气”。

猜你感兴趣

1.陕西民间传说故事

2.关于陕西的民间故事

3.陕西民间故事

4.经典民间故事大全故事精选3个

5.经典民间励志故事大全

6.经典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