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玄宗的结局怎么样
安史之乱是由着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而不理朝政而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这才使得安禄山和史思明会胆大的去发动这一次的叛乱。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是可恨的也是可悲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唐玄宗的结局,希望大家喜欢!
安史之乱唐玄宗的结局
这次的叛乱说是唐玄宗自找的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如果唐玄宗有了杨贵妃这一个大美人后并不是一味沉溺在温柔乡中,而是分出一点精力给朝政,这样就不会被因为疏于朝政而被人诟病。甚至是引起了那次使得唐朝衰弱的“安史之乱”的最主要原因。从这一点上看唐玄宗是可恨的。身为一个皇帝却成了自己的王朝由强盛变得落魄的罪魁祸首。
不过如果从感情这一个方面看,唐玄宗是可怜的。即使自己是一个王国的统治者却连自己自心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还要这个女人成为这一场战争的牺牲品。最后因为伤心,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选择了退位。不知道这是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的忏悔还是因为失去了杨贵妃而无法接受这个悲伤的现实,无力去承担这一切,只能默默的退缩。不管是你哪一个原因,唐玄宗都是可怜的。
唐玄宗还有一个可怜之处是,安史之乱的结束时间就是他的退位时间。可以说是“安史之乱”这一件事将唐玄宗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宝座上拉了下来。可以说“安史之乱”夺走了唐玄宗拥有的一切,不过也可以说,这是唐玄宗自作自受。
唐朝安史之乱地图
安史之乱是怎么打的,要有一个地图才能让人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不然再怎么讲也是没有画面感的。
从上面的“安史之乱”的地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安史之乱这场战争,不仅从时间方面说是一场很破坏性很强的战争,从空间上来看也是如此。唐朝的面积不像今天的中国那么辽阔,可是就算是把这次战争套在现在中国的地图上也是包含了大半个中国,主要是在中国的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那时的长安是唐朝的中心,可是我们不难看出,长安被攻打了好几次,甚至还被打了下来,连皇帝都只能选择逃命。可怜的终究还是那些逃不走的老百姓,没有什么战斗力,还需要去面对那战火纷飞的局面。
“安史之乱”不仅只有一队叛军,而是有两队,从不同的方向打来,踏过了唐朝大部分的领土来到长安,又追到了马嵬坡,马嵬坡死这次战争终结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地方,唐玄宗被逼的走投无路,放弃了他可以放弃的所有的一切。
从地图上还可以看到,两方有过三次直接的相遇,一次是在太原,一次是在洛阳,最后一次就是在唐朝的首都——长安。所以这三个地点的战况应该是最激烈的。也不难看出,安禄山和史思明曾经有过兵分两路的情况,在太原和唐军作战的是史思明,再集合了,通过潼关进入了长安城。
杜甫有关安史之乱的诗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盛衰的分界点,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一派祥和繁盛,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政权逐渐没落。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诗人,大多都写过反映现实主义的诗句。其中杜甫安史之乱的诗尤为著名。《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所写的五言律诗,杜甫在这首诗歌作品中,反映了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春望》作为杜甫安史之乱的诗,它具有极高的写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诗歌的全部内容,通过诗句的描写,便可看出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极具衰败之景。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国家的凋敝一览无遗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诗句开篇,作者以“望”字点题,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这首诗歌是杜甫登高望远的作品,诗人先用远望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国破”、“草木深”的场景。经历战争后的唐朝国土,如同垂危的老者一般,已经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作者以“草木深”三个字,刻画了人烟稀少,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诗人看见凋敝的情景,内心非常难受,不禁流下了纵横之泪。杜甫不禁感慨,唐朝什么时候才能振作起来。通过这首诗歌也可看出诗人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猜你喜欢:
5.长恨歌段落划分
上一篇: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谁
下一篇:宋辽战争的起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