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文化大全>

古人饮食养生

蓝俊分享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人饮食养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人饮食养生法(一)愉悦进餐

  据《周礼·天官·膳夫》记载:“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意思是,周代干君在进餐时。要奏乐助兴。《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在进食中,听轻快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切忌吃饭动怒或在餐桌上大谈生意经,于脾胃不利,正所谓,“怒后勿食,食后勿怒”。

  古人饮食养生法(二)细嚼慢咽

  古代名着《养病庸言》小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清人石成全在《长生篇秘诀》中又提出:“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滋养肝脏;脾胃易于消化。不致吞食噎咳。”也就是说,吃饭的时候要把饭菜嚼细,要慢慢地吃方才对身体有利。如果吃饭时狼吞虎咽,不仅食物嚼不烂,而且食物在口腔里停留时间短。来不及起化学变化,吞下后必然加重胃肠道负担。

  古人饮食养生法(三)饮食有节

  《千金要方》中云:“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管子》中亦说:“饮食有节„„则身体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因此,饮食养生注重吃东东西不能吃得过多过饱。如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扣,不能及时消化,脾胃功能也囚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

  古人饮食养生法(四)饮食有时

  一口三餐,食之有时。就连圣人孔子也是“不时,不食”,即没到吃饭的时候,就不会吃东西。人们每餐近食应有较为固定的时间,养成定时进餐的习惯之后,脾胃到时候便会作好消化食物的难备。着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早就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也是说当按人体的需要来进食,不能勉强,否则一没胃口,二对身体也不利。

  古人饮食养生法(五)五味调和

  在食物的五味之中、人们不可因嗜好而偏爱某一味,造成偏食的陋习。《黄帝内经》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五味,在人体中能发挥各自的作用,酸具收敛,苦具清热,甜具补益,辛具发散,咸具泻下。因此,调和五昧间进食是十分重要的。

  古人饮食养生法(六)选食清洁

  俗活说“病从口人”,人们常常会由于吃了不干净的东两而生病,引起腹泻、呕心、痢疾等等。对此,古人早就训曰;“诸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不变色者不可食。”“食饐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说的就是当食物经久腐败之后,是不能吃的,其次烹饪得不好也个能它,恐其不熟。

  古人饮食养生法(七)饮食温淡

  所渭温,是指要吃那些温度适中的膳食,不能吃太冷或太热的食物。所谓淡,是指吃得清淡,“上肥浓,节酸咸”以“薄滋味养血气”。现代许多的富贵病都是因为吃得太油、营养过剩所致,故而古人提倡的清淡饮食在今天有独特的职极意义。

  古人饮食养生法(八)餐后保健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因为,人在散步时,腹肌前后收缩,膈肌上下运动,对胃肠和肝脾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不仅使胃肠蠕动加快,黏膜充血,而且能使消化液分泌旺盛,更好地对食物进行消化,防止发生“积食”。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胃肠的正常功能,因此,吃饭以后要避免愤怒、忧郁、思虑、悲哀、惊恐情绪等。

    上一篇:古人饮食习惯

    下一篇:蒙古人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