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文化大全>

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

邱惠分享

  傈僳族,一个敢在刀尖上跳舞,火海中沐浴的奔放民族,因“上刀山、下火海”、“江沙埋情人”等叫人心惊胆战的民族表演和热情的风俗而被外人所知,除了这些之外,傈僳族的饮食也是独具一格。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希望你喜欢。

  独具一格的傈僳族饮食文化

  傈僳族饮食文化极其丰富,有阔耍俄勒、苦荞粑粑蘸蜂蜜、琵琶肉、籼米粑粑、清水煮乳猪等美味佳肴。大多数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以包谷、荞麦为主食。蔬菜有小白菜、小青菜和芋头,特别是芋头深受傈僳人民喜爱,每家都要栽种,既可做菜,又可兼做粮食。平时傈僳人煮包谷饭时很少放油盐,到吃时才沾少许盐巴。除杀牲祭鬼或过年外,很少吃肉,间或猎获野兽,也须在本寨或家族内平分。

  傈僳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饭菜合煮,做时先把粮食放入锅内熬煮,更换两次水,到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等,煮到菜烂即可。吃饭时由家庭主妇按家里人口多少,平均每人一大木碗。傈僳族的副食品有各种肉类、蛋类、鱼、猪肉、牛肉、小鸟等喜爱的烧食,这是傈僳族人吃肉的传统方法。每当过年或有婚嫁喜庆时,都要杀猪。

  傈僳族的生活用具较为简陋,大多以三块石头和土锅煮饭,少数富裕人家用铁锅和铁三角架,一般人家没有陶瓷碗,大多用木勺、木碗,背水用木桶或竹筒。

  傈僳族人都喜欢喝水酒,每年九十月份粮食收获后,人们以包谷、高粱和稗子为原料,捣碎后进行蒸煮,放入酒药,装罐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启封后将酒糟盛入温水中搅拌,主人先尝后即可过滤倒入酒杯敬客。酒糟可兑制二至三次。傈僳族以酒待客的最高礼节是饮双人酒,俗称饮“同心酒”。饮时主人和贵宾各出一手捧起木碗,同时喝下,表示主客之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此外,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每一种傈僳人的食物,都蕴含深厚的文化,饮其食而不知其蕴,则形同嚼蜡,可填胃而不知其道,虽五味可口,却是不尽人意。通过上面的介绍,不知道您有没有被傈僳族的饮食文化所吸引呢?  傈僳族,一个敢在刀尖上跳舞,火海中沐浴的奔放民族,因“上刀山、下火海”、“江沙埋情人”等叫人心惊胆战的民族表演和热情的风俗而被外人所知,除了这些之外,傈僳族的饮食也是独具一格。“同心酒”、“侠辣”等具有民族风俗的饮食,既体现了傈僳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美德,又体现了傈僳族奔放不羁的文化性格,接下来,就带领大家领略一番独具一格的傈僳族饮食文化。

  傈僳族饮食文化极其丰富,有阔耍俄勒、苦荞粑粑蘸蜂蜜、琵琶肉、籼米粑粑、清水煮乳猪等美味佳肴。大多数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以包谷、荞麦为主食。蔬菜有小白菜、小青菜和芋头,特别是芋头深受傈僳人民喜爱,每家都要栽种,既可做菜,又可兼做粮食。平时傈僳人煮包谷饭时很少放油盐,到吃时才沾少许盐巴。除杀牲祭鬼或过年外,很少吃肉,间或猎获野兽,也须在本寨或家族内平分。

  傈僳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饭菜合煮,做时先把粮食放入锅内熬煮,更换两次水,到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等,煮到菜烂即可。吃饭时由家庭主妇按家里人口多少,平均每人一大木碗。傈僳族的副食品有各种肉类、蛋类、鱼、猪肉、牛肉、小鸟等喜爱的烧食,这是傈僳族人吃肉的传统方法。每当过年或有婚嫁喜庆时,都要杀猪。

  傈僳族的生活用具较为简陋,大多以三块石头和土锅煮饭,少数富裕人家用铁锅和铁三角架,一般人家没有陶瓷碗,大多用木勺、木碗,背水用木桶或竹筒。

  傈僳族人都喜欢喝水酒,每年九十月份粮食收获后,人们以包谷、高粱和稗子为原料,捣碎后进行蒸煮,放入酒药,装罐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启封后将酒糟盛入温水中搅拌,主人先尝后即可过滤倒入酒杯敬客。酒糟可兑制二至三次。傈僳族以酒待客的最高礼节是饮双人酒,俗称饮“同心酒”。饮时主人和贵宾各出一手捧起木碗,同时喝下,表示主客之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此外,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每一种傈僳人的食物,都蕴含深厚的文化,饮其食而不知其蕴,则形同嚼蜡,可填胃而不知其道,虽五味可口,却是不尽人意。通过上面的介绍,不知道您有没有被傈僳族的饮食文化所吸引呢?

  傈僳族民族简介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原有文字是维西县旺忍波创造的音节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

  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光。传统节日有阔什节(过年)、刀杆节、收获节等。傈僳族邮票人物。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

  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以 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____、天主教。

  傈僳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傈僳族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1.傈僳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2.傈僳族婚礼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