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文化大全>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邱惠分享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希望你喜欢。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

  主食

  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

  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小麦。

  作为南方主粮的水稻,虽然早在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已有种植,但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时期还是珍贵的食物,只有上层贵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种植自然不广。

  副食

  由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畜牧业和园圃业以及水产养殖与捕捞业都很发达,所以这一时期的副食品也非常丰富多样。

  肉类食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当时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牛马主要作为农耕和交通的动力,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狗等小牲畜。当然这肉食也和锦衣稻食一样,是统治者才能终日享受,所以“肉食者”就成为统治阶级的同义词,著名的曹刿论战故事中,就大骂“肉食者鄙!”(《左传庄公十年》)此外,战国秦汉时期的肉食中还有一突出特点,就是盛行吃狗肉。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以屠宰狗为职业的屠夫,如战国时期的聂政和荆轲。这么多人以屠狗为职业,可见当时食狗肉之风的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的精致的陶餐具一套

  当然,肉类食品中除了家养的畜禽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狩猎而来的野生动物,种类与商周时期的猎物差不多。

  水产品

  鱼、鳖是人们喜爱的副食品之一,孟子的名句“鱼者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与熊掌相比,鱼是日常易得之食品。相对而言,鳖的饲养和捕捞较为不易,故鳖类比鱼类更为珍贵些。鳖被称为“异味”,是难得的珍味,又是作为赠送王侯之礼品,可见其珍贵之程度。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相关文章:

1.春秋时期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

2.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

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文章

4.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5.汉朝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