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买不起三环的房的原因
自古“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历史上很多进京的外地人,碍于城内地贵,就暂歇在离皇城很远的地方,有的,远到了北京外城的城门口,今天给大家聊的这个右安胡同,可称得上是最南端的胡同,住在那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买不起三环的房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古代买不起三环的房的原因介绍
右安胡同,旧称右安门后身,以紧邻右安门而得名,住在城门口的感觉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先说忧,如果您生活在古代,选择在城门口置业,得要三思了。
我们老百姓是从唐宋开始逐渐居住在城门口的,那时城市商业和市民社会成长起来了,以前坊市制度和夜禁制度逐渐被打破,于是在都城,出现沿河近桥和城门周边的“行” 和“市”。这在清明上河图里的首都汴京城可以看到。
到了明朝嘉靖朝后期,据历史专家估计,当时的首都北京城内外人口达到120万,主要由常住人口、军事人口以及无籍的流动人口组成,城外聚集了大量的工匠、商人和官员的家属,是城内人口的几倍。
城外人口一多就会带来隐患,被朱元璋赶到北方的蒙古部落(明朝称为鞑靼),经常从北京城的南边侵扰百姓,烧杀抢掠,1550年,就发生了庚戌之乱,明世宗嘉靖帝坐不住了,决定兴建北京外城,但财力有限,只在城南修了城,东西两侧没修起来,外城开了五个城门,其中包括咱们今天讲的右安门。
所以,从安全性来考虑,古时如果在右安胡同置办产业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一旦遇到外敌入侵,这里是首当其中的。
比如清末,河北山东一带闹起了义和团运动,慈禧政府怂恿拳民,希望他们扶清灭洋,为他们大开城门,但结果给北京城带来动乱,据李超琼在《庚子传信录》记载,“6月13日,拳匪于右安门内火教居民。夜,火御河桥以东数百家,杀数十百人。”从南边冲进北京城,第一站就是右安胡同。
再比如,1917 年6 月,张勋率领辫子军扶持溥仪复辟,7月份,冯玉祥部将张维玺率兵进攻北京,也是在右安门架设云梯攻入城内的。
不只是近代,古代右安胡同一带就是个太平的地方。最早看中北京这块风水宝地的是契丹(辽朝)人,他们建北京城为陪都,称作南京,后来,女真(金朝)人联合宋朝赶走了契丹人,把北京变为金中都,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就是金中都时南北轴线。过了60余年,成吉思汗又把金中都围得水泄不通,直到中都沦陷。从地图上看,右安胡同一带是几个朝廷建立都城的重叠地区。所以,这里也是北京地区罕见的有辽金元明清各代遗迹联袂呈现的地方。
2012年12月,右安门一带有一块工地开槽时,据地面三四米地下发现有黑土层,土质黝黑细腻,据研究是河道淤泥,并且出土了大量宋金时期的古钱币,品种还挺丰富的,有大定通宝、泰和重宝、大观通宝。历史学家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金代窖藏钱币。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金代这里的居民有藏匿铜钱的习惯?
原因还是不安全感导致的。金朝很奇怪,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遍使用纸币的朝代,可是金朝后期,战乱不息,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民间觉得钱票不如金属货币值钱,于是拥有铜钱的贵族富商甚至贫民百姓们,都将手中铜钱暂时藏起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曾告诉我们:具有贮藏功能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铜钱就是这样的,纸币不过是价值的符号。
可以想象,当年蒙古兵洗劫金中都,将财宝运至漠北大汗帐时,京城居民该庆幸自己还有钱藏在河底。
既然右安门一带是围城的首要目标,为何还有人聚集在此胡同安居呢?因为这里是南下交通要道,有生意可以做。北京外城七个门的主要功能是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对于很多南方来的商贾、游客、赶考举子,右安胡同是他们进入北京城的第一站,如同现在的北京西站,每天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直到建国初,右安门附近的桥路还承载了京畿重关的职能,一应进出北京城南的车辆大多要从这里经过。
住在右安胡同另外一个好处是,从这里走几步出去就是郊外,所谓“生活就像度假“说这里不过分。1920年代,有个中文名字叫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的瑞典人来过右安胡同闲逛,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提到右安门说 “穿过燕麦地和高粱地,会使你感觉到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中国首都已有的现代化区域。”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房地产商和房奴的生活
古代重农抑商,房地产不算“朝廷支柱产业”,在民国之前,一直都没有商业化的房地产公司。但类似现在房地产商的商人在唐代是有的,宋人编的《太平广记》里就记载了唐德宗时期一个叫窦乂的房地产大亨。这窦乂是个商业神童,以他的社会关系,走仕途并非难事,但他的偶像是子贡——一个靠经商而“富可敌国”、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富豪。窦乂13岁那年,他舅舅从安州回乡,带了一车安州特产丝鞋作礼物,大家一哄而上,挑拣自己合意的鞋子。窦乂站在一旁淡定地看着,等大家都挑好了,他对舅舅说,剩下都给我吧。窦乂把鞋子拉到集市上卖掉,得了五百钱,小小年纪就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窦乂用这些钱买了两把铲子挖土种榆树,五年成林卖掉,大赚一笔,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又用这笔钱投资手工业,制造一种新型燃料“法烛”,赚了个盆满钵溢,拥有了80万钱身家,开始投资房地产。
窦乂在长安城南低价买下一块污水横流的闲置土地,雇人填平,盖了20多间店铺,再招商引资,很快形成一个名叫“窦家店”的市场,连波斯人都来租他的铺子做生意,火得一铺难求。有人为了弄到铺面,不惜托关系、走后门,甚至找到皇宫里弄条子,窦乂每天有几千钱的租金进账。窦乂谙熟“政商之道”,知道商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更需要政治来撑腰。他听说太尉李晟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打探到李太尉喜欢打马球,便投其所好,不惜血本买地皮建造,总共花了100万钱,将一个漂亮的马球场送给李晟作健身之用。于是,窦乂在李晟的保驾护航下,在商业上开疆拓土,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只是像窦乂这样的房地产商并不多,因为搞房地产开发需要大资金,古代虽有钱庄,但并不像现在得银行能贷款,没有一定的现金流,很难搞大规模开发。再说了,“住宅用地”也不是那么容易获批的。如唐玄宗时期的政策是,普通人家,每三口人给一亩宅基;贱民家庭,每五口人给一亩宅基。哪怕是购买“住宅用地”,也不能超过规定的指标,超过一亩就要打十大板。除非像《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一些皇亲国戚、朝廷重臣染指房地产开发,这些人通天达地,搞得到钱,又搞得到地。一般人自己建些房子自住或出租,所以古代房地产市场以“二手房交易”为主,供给有限而造价又高,必致房价不菲。
有买有卖。说了这卖房的,再来说说买房的,那心酸跟现在的房奴有得一拼。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官史,记载的平头百姓的事少得可怜,皇家、官僚的事比比皆是,要搜罗古代买房的一点事,还是官员买房那点儿事。不过,按惯例,官员为皇帝打工,是“包食宿”的。“食”就是免费公款吃喝,“宿”就是提供住房,古代叫官舍或廨舍,或免费居住,或廉价租住。这些官舍大多可以“拎包入住”,家具杂物都由朝廷配好。就拿《海瑞集》里记载的明代淳安县署官舍为例吧,知县官舍的家具杂用有63种,200余件,县丞、主簿等有60种,典史仅19种,配备不可谓不齐全。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公家的东西不得带走。《萍洲可谈》里讲到,王安石从江宁府任上自请退休,夫人吴氏把官舍里一张躺习惯的藤床带回家,没过几天,“郡吏来索,左右莫敢言”,只好乖乖把藤床送回去。
因此,官舍再好,也是公家的,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一旦退下来,就得搬出去。如此,哪个官员不希望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呢,只是买房哪儿是那么容易的事。还是拿唐代来说吧,大诗人白居易可谓一路官运亨通,28岁考中举人,29岁考中进士,32岁做“校书郎”,级别是正九品,每月工资16000钱,收入不算低,却仍买不起房。京城寸土寸金,房价贵得吓人。大约京城官舍又紧张,白居易级别低,连官舍都没有资格租住,只好在长安东郊长乐里租了四间茅屋。他在《卜居》中感叹:“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说自己做了20年“京漂一族”,连蜗牛都不如。
白居易后来攒了一些钱,在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远郊,买下一处宅子,总算是有了自己的房子。同样是大作家,北宋的苏轼更惨,在京师开封为官多年,级别也不低,愣是买不起房子,儿子要结婚,只好借一位好友的房子办喜事。苏轼的弟弟苏辙,做官多年也买不起房,为此他在诗中自嘲:“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说起房子,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比现在的房奴还不如。为了一圆房子梦,苏辙倾其毕生积蓄,买地盖房,老朽一枚才成为有房一族,真是太不容易。古今的房奴都是一样的。
古代买不起三环的房的原因相关文章:
2.古代婚房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