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图腾文化>

夏朝的图腾崇拜是怎么回事

邱惠分享

  图腾崇拜的现象曾在我国古代和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在近代某些部落和民族中仍可找到它的踪影。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的图腾崇拜是怎么回事,希望你喜欢。

  夏朝的图腾崇拜介绍

  在 1942 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珍贵文物「楚帛书」——同时出现战国年间,楚国关于「创世神话」与「四时月令」的「文字」和「图画」。这里头论及创世的「伏羲」生下四子,其中一子名为「翏黄难」。帛书更一一列出了十二个月的「执掌之神」,文字方面与《尔雅》的记述几乎全部相同;九月之神,也就是开启秋季的大神,文字上记为「玄.司秋」,即伏羲之子「翏黄难」,附图则是画成双蛇头、四足的神物。

  临摹杨宽《战国史》一书中的附图 在杨宽的分析中,他认为这位名为「翏黄难」的神灵,另一名字就是「玄」,其形象是双头大龟。因为「鲧」在不同的版本中,有将右方偏旁以「玄」来取代「系」的。「玄」和「鲧」,古音都类同于今日的「昆」音。而「翏」通后世的「戮」字,因此「翏黄难」的意思即「被杀(与复活)的黄难」。「难」、「能」(能字的中古音作「nai」、「耐」)古音相同,因此这里的「黄难」便是其它典籍中的所出现的「黄能」。 归总说来,「鲧」、「玄」是互相对应的,「黄难」、「黄能」也是互相对应;而它的神话形象,则是这只「双头大龟」。在这一连串的论述中,杨宽认为「三足鳖」、「熊」这两种论点,应该都是误传之下的结果。 此外,如果我们从楚帛书上的图象来看,后世的「玄武」也与这段「夏鲧」的神话原型同源。因为帛书上的「玄」,其头形是两只舌头吐信的蛇,配上四足龟的造形。「蛇」和「龟」这两形号符号,正是今日「玄天上帝」神像的特殊象征。

  如果我们先将问题简化成为︰「能」或「熊」的文字原形究竟是什么?在目前 可以查得到的甲骨与金文中,全都没有「熊」字,直到小篆才有区别出「能」、「熊」二字。因此以下就只能专从「能」字来查看。甲骨文的「能」字写成如下的型式︰

  光凭第一印象,我们立即便能辨认。这是一个爬行生物的「侧面像」,下方画有两只爬行的有爪足,左方则是这只生物的「头」。它的身驱上方延伸出两条线︰一短直线、一长弧线,究竟何者为其尾巴,而另一条线代表什么,则无法有确切的答案。

  基本上,这些都可以视为从上头第一字的衍生;若照顺序看下来,会认为前两字表现出它是生活于「流体」中的环境——空中飞行、或水中游走。而第三字的造形,则已和后来的篆体相差甚微了。 看到这儿,就可以回答自己的先前的问题了︰「能」在远古时代,应该是种龟类的生物。也因此,《尔雅》才会将「能」解释成「三足鳖」了。 如果我们再看看这个字往后下去的演变,将发现原来这生物的「头部」,在后面都已经逐渐「抽象化」,写成与「肉」相近的外型。也因此,到了汉朝《说文》时代所收录的小篆,「能」字便写成了︰

  我们清楚地看出,原来出现在左下方的「头部」已经受到了「规范」,成了不折不扣的「肉(月)」。这几乎是今日楷书体「能」字各个可拆解部分——ㄙ、月、匕——的完整面貌了。 如果我们将这些与夏朝开国神话中的超自然素材取出,并以古今异本、文字的变迁来看,夏朝部族图腾应该属「水生神物」一系,而非熊属的兽类。对照夏朝开国传说与「治水工作」脱离不了关系,所以应将「黄能」视为「具有神灵的龟鳖」,是远较「黄熊」更合理的推测。而且在东汉时代成书的《吴越春秋》中,有一段提及︰「……殛鲧于羽山。鲧投于水,化为黄能,因为羽渊之神。」这里已经显示出,鲧死化为「水神」的神话思想,已经流传到了长江下游一带。再更进一步地推论,这种水神还带有处于「深渊之水」的意味,人们很容易等同于「幽冥之神」甚至于「地狱之神」(当然,那时尚无「地狱」这种形象化的概念……)的概念;所以鲧才能有「死而复生」的神话意含在里头。

  上古时期,对于「鲧/鳖」为「死而复生」与「水神」的思想,同样出现在蜀地。扬雄的《蜀王本纪》中提到:楚国杀死其属国的首领「鳖灵」,他的尸体逆江漂流到蜀地而复活。蜀王杜宇起用鳖灵为相国,鳖灵成功地整治了当地的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蜀王便将帝位传给了功劳极大的鳖灵。鳖灵即位后,号称为「开明帝」。相信,这是与夏朝的「黄能」为同一来源的神话传说,并以此作为其王族世系的包装材料。 楚帛书上所绘的「翏黄难」形象,也就是根据这同一系列的神话,将鳖形的水神,再额外地附上两个蛇头,以做为其神力更为广大的证明。因此 相信,《尔雅》对「能」所训的「三足鳖」,应该不能算是错误,而是不同地域各自推衍出来的变型吧。 由于越王世系自认为承袭着夏朝而来,我们可以将夏、越上古传说等同视之。而蜀王世系很明显地与楚国有相当的渊源,因此楚、蜀也可以划为同一上古神话圈。从此看来,上面提及的四个文化圈中应以「夏」、「楚」二者为大。中原王朝的「夏」,和南方的「楚」,这两个文化圈都拥有来自同一神话图腾——黄能、黄难——来源的传说。

  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文化

  图腾崇拜是与母系氏族同时产生并盛行于母系氏族阶段,而早期母权制的经济特征是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人类最频繁,最主要的活动是同自然物,植物动物打交道,因此图腾崇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这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说,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图腾崇拜存在与人类早期,并且演变出一些形式,是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值得探索的。

  上古时期随着自然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扩大了对自然界的影响,是人类逐步认识了自己与自然界的区别于联系。然而,还有很多东西不被人类认识和理解,人类处于强烈的了解自身与外界,但在自然界面前又软弱无力的尴尬状态之中。人类了解自然界的困难,以及与此有联系的关于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错误或扭曲理解,最终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解释,他们赋予未知的自然力以超自然的性质,怀有一种恐惧和敬畏之情,崇拜自然力和未知的强大的力量的情愫在他们的意识中逐渐形成了。他们不能把自己与自然界分离开来,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之中的动植物,但在采集与狩猎的时候又必须抗拒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会给他们带去灾难,阻碍他们获得食物。他们存在于自然界中,从何而来本身就是一个谜,因此又不能把这些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事物与自己对立起来。于是他们在这种矛盾中寻求一种解释,让自己摆脱这种矛盾,让存在的东西合理化,这也是对他们自己存在的合理化解释,于是一切自然力与未知力量都被赋予精神上的敬畏,崇拜自然力的过程形成了。

  那么这些上古人们是怎样把动植物与人类本身结合,最终把这种崇拜用一种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呢?在人们采集狩猎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获得了一部分经验的情况下,他们知道了一些动植物的习性,他们甚至学习动物的各种动作和神态,学习植物的生长状态,并且观察天气的变化。这种学习不断持续,战胜了某些过去不能解决的困难,在采集狩猎中取得优势,这些人成为大家敬仰的人,他们从动植物身上学习来的某些动作和行为被大家记下来。那么这些早期学习了一些本领的人被成为“祖先”,把知识传递下去,在传递中某种仪式便出现了。他们认为这些祖先学习的是一种高超的本领,教会他们战胜一些困难,获取食物。他们还坚信,祖先留下的东西能赋予他们更强大的力量,或许还会化作某种动植物保佑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祖先具有超自然的特性,人们把祖先描绘成具有化身成动植物,释放雷电,呼风唤雨的能力的神。可想而知,他们采用自然界的动植物在加上自己的改造,图腾就出现了。图腾是他们祖先的象征,也是力量的象征。因此,图腾的祖先最初与动植物无关,只是人们希望这些祖先能够帮助他们对抗自然力,他们把祖先和动植物与自然界的力量结合起来,于是图腾崇拜便出现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祖先的力量却逐渐加强了,神话色彩越来越浓厚。神话的主要内容是人和图腾的起源故事,这种故事往往让人们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加深,使图腾崇拜得到更多的信徒。图腾的起源有表现在对“祖先”的生活和奇异经历的描述。如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到了氏族公社时代,这种“生殖力”与自然信仰相结合,在原始先民的头脑中被具体化为了某种动物、植物或其它自然之神。很明显的,当在他们有意识开始找寻自己来源之际,很容易认为这个自然之神就是他们氏族或部落的“始祖神”,同时也就是他们的“保护神”,这即是所谓的图腾信仰。在中国现存的先秦典籍中不乏其例证。《山海经》通篇都是古国(原始氏族或部落)图腾神的记载;《诗经.商颂.玄鸟》等篇亦是证据。在考古资料方面,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尚未发现确凿的图腾信仰遗迹。但在图腾文化开始衰落的时期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中还发现不少,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鱼蛙纹等。再比如中国“龙”的来历,它的头像蛇,角似鹿,耳似牛,腹似蜃,鲜似鱼,爪似鹰,掌似虎,是各种动物综合起来的图腾现象。这里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的美化自己的图腾,加强图腾的作用,神话色彩使故事具有传奇性,对图腾的不断美化使图腾更具力量与吸引力。在深化中祖先具有了英雄色彩,图腾也被赋予更将大的力量,图腾和祖先往往合二为一。这些祖先被描绘成半人半兽或半人半植物等等形象,目地也是突出力量的强大,加深崇拜也给人们自己更大的勇气。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分裂,人们把自然界分成独立的区域,形成了部族。在这些部族的内部,图腾名称是不能重复的,每一个部族有一个或几个图腾,但大多数情况下一种图腾作为这个部族的崇拜对象,这些图腾都以动物、植物、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命名。原始社会之间也有相互斗争,只有依靠紧密的集体才能面对这些争斗,也靠这些力量与猛兽和自然界相抗争。部落以自己的首领而紧密联系起来,图腾是这个部落的象征,也用来区别于其他部落。形成了部落图腾以后,图腾崇拜又通过图腾仪式表现出来,在仪式中要讲述图腾的来历与神奇,当然也包括关于祖先和图腾的神话故事,通过这种仪式让人们相信图腾的力量。通过这种仪式,图腾在部族中一代代延续下来,并加深图腾崇拜这种观念。由此,图腾化为一种信仰留存下来,对图腾的信仰又是随着图腾血缘关系而传递着。因此图腾崇拜具有给人以直观性和抽象性,直观性就表现在他们选取的动植物上,抽象性就在精神方面了。但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图腾崇拜从最开始的目地一样,曾庆自己的力量,在部族形成以后,图腾崇拜有增强了部族的力量,成为增强部族的一股凝聚力。最初,这种崇拜可以减轻面对困难的心理压力,经过仪式化,逐步深入到生活中,成为共同的信念,加强了集体意识和团结的观念,在客观上也增强了不足力量与对抗自然界的能力。

  有人认为图腾崇拜起源与宗教形式,但我们说图腾崇拜最早的意义是战胜自然力,是在生活中逐渐有的意识,是在人类刚刚认识自然的时候就逐渐形成,然而宗教的形成也是在认识自然的时候逐渐形成的。这样就很难让人认识到到底是图腾崇拜产生量宗教,还是宗教里诞生了图腾崇拜。图腾崇拜和宗教仪式在某种仪式上确实有很多共同的特性,图腾崇拜也成被划入宗教信仰的范畴。英国学者罗伯逊曾指出:“古代的宗教实是由巫术、图腾制度、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合理化的但又互相矛盾的神话所构成的一种不调和的混合物。”在这里图腾就被划入宗教范畴,但是这也是在氏族形成之后,宗教获得很大的发展的时候有的种现象。所以说图腾崇拜成为原是宗教的一种形式,与或许是原始宗教的组成部分。但图腾作为人类精神上的支撑一直是不曾改变的。 图腾崇拜虽说是原始人类面对自然请打力量的一种自我解释方法,但说明了古人以另一种积极的心态不断的与困难抗争的精神,也体现了他们的智慧,不断认识自然,成为人类探索世界的重要进程。

夏朝的图腾崇拜是怎么回事相关文章:

1.夏朝的图腾崇拜文化介绍

2.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文化介绍

3.关于夏朝的思想文化

4.商朝的图腾是什么

5.满族的图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