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近现代历史战争>

护法运动的意义有哪些

邱惠分享

  现在的国人说到孙中山,首先想起的必然是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其次便是护国运动以及护法运动。护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其影响不容小觑。护法运动的意义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护法运动的意义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护法运动的意义介绍

  北洋政府自袁世凯称帝后即进行一连串破坏法定程序的行为,勾结外国列强以获得承认“法统”。结果连“正统”的北洋政府自己都无法维持统一,社会上的各界重要人物采取合作协调的作法,对中国乱局均无多少成效影响。护法军成立后,北洋政府、地方军阀、外国列强和各界重要人物开始积极找有相当军事实力和影响力的孙中山谈判联盟,日后各系地方军时常采取和国民军合作的态度甚至效忠与此不无关系,由对全国产生重大变化影响的情况来看,护法运动有相当显著的效果,这也替三角同盟北上议和与国民革命军日后北伐统一中国开启了成功之路。

  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维护《临时约法》的尊严,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孙中山的“护法”口号,没有提出和涉及有关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反映广大工农群众的迫切要求,因而不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护法运动的失败,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已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有帝国主义作后台的中国军阀势力,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强大得多。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护法运动和护国运动的区别

  护法运动发生在护国运动之后。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企图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从而在12月12日在北京宣布称帝,改次年的年号为“洪宪”。护国运动由云南军阀蔡锷、唐继尧等人首义,发动了一场反对帝制的战争,先后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相继宣告独立。最终打败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保卫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可谓是再造共和。

  和护国运动不一样的是,护法运动的道路布满了荆棘和曲折。护法运动主要由孙中山领导,先后发起两次护法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发生在1917年。起因是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权,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企图废除国会。孙中山来到广州,发起护法运动,成立临时军政府。然而,此时的滇系军阀唐继尧等人,摇身一变,成为了阻碍护法运动的元凶。滇西军阀和桂系军阀联手,企图排挤孙中山,最后导致了护法运动的失败。而第二次护法运动时,孙中山遭到了粤系军阀陈炯明的叛变,炮轰总统府,使二次护法也无疾而终。

  护法运动、护国运动,都是革命党试图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争,在护国运动中,南方各路军阀同心一致,反抗封建主义在中国复辟,而护法运动,成为了军阀争夺权力、地盘的一个工具,从中反映出了民国初期的军阀的自私自利,而护法运动的失败,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失败。

  护法运动护的法律

  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护法运动的时间

  护法运动从1917年7月开始到1918年5月21日结束,历时不足一年。1917年7月,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1917年8月25日,孙中山召集原国会部分议员在广州开会,提出“护法”,即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到会人数不足,故称“非常国会”。会议决定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以孙为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孙以大元帅名义通电否认以冯国璋为总统、段祺瑞为国务的北京政府,号召北伐。北京政府因此下令通缉孙中山等人。

  1918年5月“非常国会”通过《修正军政府组织法》,准备取消大元帅首领制,剥夺孙孙中山的职权。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职回上海。孙辞职后,广东护法军政府改行7总裁合议制,由非常国会推举岑春煊、孙中山、唐继尧、陆荣廷、伍廷芳、唐绍仪、林葆怿7人为总裁,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孙未就职。

  1920年,陈炯明部把桂军驱出广东,孙回广州,在护法旗帜下成立“非常政府”,任“非常大总统”。由于陈炯明政治主张为“联省自治”制省宪,效美国州宪之联邦体制,又以“粤人治粤”和“实行民主政治”相号召,因而得到广东人民的拥护,但官方历史观点一直认为陈炯明的“联省自治”承认北洋政府国体的统治现状,实质仍会导致变相军阀割据。不久陈炯明发动政变,使孙再次无法在广州立足,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实力派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遂于次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护法运动的意义有哪些相关文章:

1.护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

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4.快速学习中国历史的方法有哪些

5.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