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近现代历史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简介

邱惠分享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一场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欧洲大部分国家参与的大战。此战以法国波旁王室的腓力五世取得王位告终,并对欧洲各国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分析

  中文名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参战部队:奥地利、英国、荷兰等;法国、西班牙等

  战争结果:签订和约停战,法国波旁王室腓力五世取得王位

  时  间:1701年~1714年

  地  点:欧洲、北美

  人  物:欧根亲王 约翰·丘吉尔 肖德·路易·埃克托尔·维拉尔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详情

  早在1701年,法国军队与奥地利军队在未宣战时已于意大利地区部署。1702年5月反法同盟正式对法国宣战后,两方部队正式开战。1702年- 1704年,双方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面上不断发生战事,陆上的战斗行动仅局限于争夺要塞、实施行军机动和迂回运动。野战很少进行,仅在解除要塞包围时才使用。1702年夏季,法军曾进逼莱茵河,但却几乎被约翰·丘吉尔所统率的英荷联军包抄,只得撤退。该年9月,法国与巴伐利亚盟军再攻莱茵河,成功突破防线,进逼奥地利。但是在1702年10月23日,西班牙舰队在维哥湾海战被英荷联合舰队歼灭,在1704年,英国海军攻占了西班牙本土南面的直布罗陀,西班牙本土受到威胁。该年8月13日,奥英联军在萨伏依的欧根亲王与约翰·丘吉尔统率下,集中6万奥英联军,在豪什塔特战役中攻破法国和巴伐利亚联军,毙俘达2.8万人,巴伐利亚元气大伤,只得退出战争。1706年9月17日,欧根亲王再度统领的奥军于意大利的都灵近郊大败法军,法军只得退回本国。都灵之战证明,在防御战中以线式战斗队形抗击集中突击是毫无用处的。该年,法军在荷兰的拉米利地区又被反法同盟所败,弗兰伦德地区被反法同盟所夺。战事发展至此,形势对法国极为不利。

  法军仅仅在西班牙取得了几个局部胜利,对整个战争进程没有产生影响。1707年7月,奥英联军开始入侵法国,在包围法国南部的土伦而长期未攻克之后返回意大利。1708年的奥德纳尔德战役惨败后,法军被迫退出意大利战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交战,于1709年7月11日发生在尼德兰马尔尊拉凯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争夺战持续不断。战事发展至1710年,反法盟军虽然有着兵力上的优势(盟军共有16万人,法军只有7.5万人),但却不再主动进攻法国。这是因为反法同盟的主力英国鉴于俄国于大北方战争(1700年- 1721年)中大败瑞典,为防俄国从此称霸北欧,对英国和荷兰造成威胁,必须赶快对法停战,以抽身制衡俄国。因此英国开始独自与法国进行和谈,停止对法的战事。而由于英国态度的转变,反法同盟各国都停止了主动进攻,逐渐与法国停战。同时间,在1711年奥地利君主约瑟夫一世去世,查理大公即位,是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君主国君主查理六世,这使得查理六世对西班牙王位要求的合理性降低。

  1710—1714年,交战双方持续打消耗战,都避免决战。英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虽占明显优势(联军为16万人,法军为7.5万人),但没有对法采取积极行动。

  反法同盟战略不果断的原因在于:当时俄国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获胜。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背着自己的盟国开始与其和谈,实际上停止了对法作战。在英国的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弃了积极的战斗行动。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1714年,奥法又签订《拉什塔特和约》。而西班牙方面,则于1713年7月,与英国签订《英西条约》及《西班牙-萨伏依条约》;1714年6月,与荷兰签订《西荷条约》;1715年2月,与葡萄牙签订《西葡条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至此正式结束。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争夺战,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根据和约,法国将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殖民地划归给英国,将阿卡迪亚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将它改名为新斯科舍。法国承认了英国对北美纽芬兰和哈德孙湾周围殖民地的权利的要求。法国还割让一些本土给奥地利和荷兰,撤回驻洛林的军队。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把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撒丁岛、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托斯卡纳的一部分)、整个西属尼德兰和莱茵河地区部分领土(弗赖堡)并入自己的领地。西西里岛归属萨伏依。英国在西班牙除得到直布罗陀外,还有梅诺卡岛的一部分。根据和约,法国的腓力五世普虽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继承法国王位,并规定法西两国永远不能合并。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影响

  荷兰

  荷兰共和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消耗大量国力,从签署《乌得勒支和约》后,得不偿失;尽管达到了联盟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阻止西属尼德兰落入法国手中,摆脱法国的入侵,但战争中荷兰的运输业和商业遭到巨大损失,其强大的海军也因军费不足而在战后不断裁剪衰落。这个海洋大国在三次英荷战争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后,经济负担过重(全欧税收最重的国家),国力明显衰退,逐渐在欧洲强国间的竞争中退下阵来。更重要的是爱国主义严重衰退,1702年废除半中央集权的联省执政之位。荷兰进入第二次无元首时期。荷兰宁愿让“海上马车夫”的荣耀丧失,也不愿艰苦地去和英国、法国竞逐商业垄断和海洋霸权,因此很快就不再被列入欧洲一流强权之列(1719年荷兰拒绝参加大国的和平会议)。

  英国

  英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第三赢家。利用战争,英国打击了法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彻底打击了西班牙殖民强国地位,也间接削弱了另一个潜在商贸竞争对手荷兰(战争时与英国同盟),英国在海洋与商贸上已经占据主导,从而走上海上殖民强国之路,关键性的战果是获取西班牙殖民帝国的三十年黑奴贸易垄断权,以及西班牙海港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的占领,让英国的海军可以伸入美洲加勒比海与地中海,获取制海权与商贸权。可以说,在海上英国人取得了优势。

  法国还必须驱逐被英国政府通缉的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其父詹姆斯二世在光荣革命被英国议会推翻,与之逃往法国),并承认斯图亚特王朝无嗣的安妮女王(詹姆斯二世之女)的继承者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对英国王位的继承权。法国也放弃对英国在加拿大北部哈德逊湾殖民地的主权要求,割让加拿大东部的阿卡迪与纽芬兰岛(著名渔场)给英国。

  法国

  西班牙王位最后被法国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继承,法国成了西班牙王位继承的第一赢家,但战争结束后的《乌得勒支和约》规定了法国与西班牙永不合并。法国在这场战争里损兵折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统一法国、西班牙和尼德兰(荷兰和西属尼德兰)的计划被摧毁。在此同时,寒冷的天灾与飙升的战费拖垮了法国的经济,饥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会濒临崩溃,法国人口可能从2100万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万;当《乌得勒支和约》公布后,法国人对结果严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伟大的“太阳王”形象与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人民不再把国王比作太阳,“路易大帝”的称号更从此消失在法国人的言论与记忆中。

  军事上,法国海军几乎全灭,海洋上已经被英国所压倒,陆军同样残破,不能再像30年前那样独霸欧洲;虽然法国大致上仍维持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因为其他强国也伤疲不堪),但至少在十年之内,都只是“残破的”第一强国,也就是说路易十四的霸权并没彻底瓦解。等到1726-1743年,法国因为国力渐渐攀升,终于在路易十五在位时发动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年)打败奥地利,重建了路易十四盛世时的欧洲霸权。

  德意志诸邦

  奥地利君主兼任神圣罗马帝国(包括奥地利和德意志诸国)皇帝统治德意志诸国(包括普鲁士)。神圣罗马帝国在三十年战争后,本已变得四分五裂,趋向灭亡,但这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却挽救了神圣罗马帝国,使得帝国内各德意志邦国独立的气焰稍为减少。而德意志最主要的邦国勃兰登堡选帝侯国的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则借由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行动,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那儿取得了国王的地位,继位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普鲁士王国从此踏上强国之路。

  奥地利

  奥地利是第二赢家。借由这场大战,奥地利得到了西班牙的大部分飞地,在西属尼德兰与意大利南部获取领土,可以重新对法国之两侧形成遏制;而且不论是在帝国内部还是欧洲舞台上,奥地利君主国君主)的威望都大大的增长。奥地利君主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诸侯可以暂时抑制一下。奥地利大公国大公查理六世另外统治的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波西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独立的势头也大为减少。波西米亚的捷克人、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和奥地利的的德意志人以及其它的民族在查理六世的统治下团结紧密。1806年,拿破仑战争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分裂并灭亡,但原来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不是德意志民族的波西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等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邦国奥地利大公国团结成了奥地利帝国。波西米亚和匈牙利正式归属奥地利管辖。

  西班牙

  衰落中的西班牙殖民帝国,丧失了本土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土,失去了欧洲大国的地位。同时因为战场发生在西班牙本土,造成人民的劫难,几乎每个城市都经历过你来我往的战斗。但是,本土虽然在战争中遭受极大的破坏,外敌的侵犯却团结了国民;原本折磨了西班牙上百年的地方分离势力,在战争的浩劫中亦被破坏,加泰隆尼亚和巴伦西亚这些亚拉冈王国的离心省分,其自治特权被极大地削弱,中央集权的政策因此能顺利推行。另外,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也从法国带来了更为先进的集权理念与技术,西班牙波旁王朝可以说是大破大立,在一片废墟之中,一个领土损失大半,但一个新的、更健康、更统一的西班牙已经诞生。

  战术改变

  17世纪末18世纪初火器取得重大发展,刺刀的发明,燧发滑膛枪代替了火绳枪,使火枪完全取代了长矛,使用火枪的步兵横队战术代替了火枪-长矛方队战术。火炮开始采用爆炸弹和霰弹,大大增强了杀伤力,采用了弹性悬挂的四轮马车提高了部队后勤补给的效率,交战各方开始进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和频繁要塞攻防战。这次战争是以掠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规模的大冲突,其基本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多数交战在夏季进行;注重机动作战,进攻行动的地位更加突出等。这些特点,特别是攻势作战、机动作战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场战争淘汰了三十年战争后所沿用的火枪及长矛方阵战术,以攻击力更强大的持燧发滑膛枪的步兵横队战术取代。交战双方开始使用爆炸弹和霰弹,使得火炮攻击的杀伤力更为巨大。后勤补给的效率因为新科技的发明亦大为改善,使得持久战变得更为可能。而交战双方亦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机动战与城塞战,这种战争的模式直至拿破仑战争时才有较大的突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简介相关文章:

1.法国查理七世简介

2.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简介

3.奥地利历史介绍

4.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二世

5.哈布斯堡王朝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