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近现代历史战争>

1943年突尼斯战役

蓝俊分享

  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43年爆发的突尼斯战役吗?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943年突尼斯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突尼斯战役战役背景

  在战争的最初2年,北非一直缺乏必要的补给,而且无法组织起集中的后勤支援。北非沿岸仅有为数不多的天然港口,而且英军大部分的补给都是运送到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亚历山大,而此处距离意大利主要港口的黎波里有1,500英里(2,400千米)远。而离较小的港口班加西和托布鲁克分别距亚历山大港以西有950英里(1,530千米)与600英里(970千米)远。他们仅靠着沿岸一条公路而连接。 此时英国与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中部的势态较为均衡,都有能力经由亚历山大和托布鲁克向守备部队输送有限的补给,尽管英国有能力转道好望角从红海运送补给品进入埃及。

  艰难的补给行动沿着北非海岸"此起彼伏"的互相竞争。 1940年意大利最初的进攻,粗略打算由利比亚向埃及入侵95千米(59英里),前线军队距离的黎波里超过1,000英里(1,600千米),距离班加西超过 600千米(370英里)而且距离托布鲁克超过200英里(320千米)。 而英军始终驻守在补给基地附近,且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军队并向利比亚反击,一直将前线巩固到距离亚历山大1,000英里(1,600千米)的阿盖拉。

  随着德国非洲军抵达轴心国开始把战线向东推前,但他们最终于1941年4月在埃及的边境线逐渐枯竭,因为他们超出了补给线。到1941年11月,盟军再次恢复自己的部队,这主要得益于其相对较短的供应线,并展开十字军行动,解除托布鲁克之围并再次将前线推至阿盖拉。不过,疲惫的部队几乎立即被赶回到托布鲁克附近和隆美尔在1942年5月的进攻把他们赶到阿拉曼,这距离亚历山大港只有100英里(160千米)。

  在1942年事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英国皇家海军和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的争夺仍然持续但英国保留马耳他岛允许英国皇家空军在海上阻截数量越来越多的意大利补给船只。由于从美国可获得大量的供应,后勤供应变得有利于蒙哥马利的第8军团,最终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随着第8军团不像早期战役般缺乏补给,轴心国部队在1942年11月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后被迫从埃及撤退。

  1942年7月,盟军同意在1942年拟订在法国北部的土地上进行相对小规模的两栖行动(“大锤行动”是成为在1943年进行主要登陆的“搜捕行动”的先驱)是不切实际,应该推迟。相反,它们同意进行登陆以攻占维希法国在北非的地区: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然后向东攻占轴心国军队在西部沙漠的后方。盟军占领了整个北非沿岸将开放地中海的航道给盟军从而释放了巨大的的航运能力,以维持原本经通过好望角之迂回路线运送的补给量。

  由于西西里贴近突尼斯,盟军预计当轴心国听到有关火炬行动的登陆后将尽快占领到该国。为了防止这一点,就必须在登陆后尽快占领突尼斯。但是,火炬行动的登陆后东进至突尼斯有一个限制,因为轴心国于10月底在接近突尼斯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的机场上拥有298架德军和574架意大利军飞机。

  计划是必需要一个妥协和阿尔及尔被选为最东边的登陆地点。这将确保初步登陆成功尽管不确定法国军队将作出如何反应。一旦阿尔及尔被攻占,一支小部队,东部特混部队,预计将尽快进入突尼斯以争取在轴心国能组织起防御前尽快占领突尼斯,虽然在接近800英里(1,300千米) 距离沿线地形崎岖及道路状况在冬天的雨季中极差。盟军意识到,尝试在轴心国建立基地前于比塞大和突尼斯登陆对盟军是一场赌博,取决于其海军及空中力量的能否拖延轴心国集结的能力。在突尼斯行动是由肯尼思·阿瑟·诺埃尔·安德森指挥的英国第一军团负责。

  1942年11月8日,盟军实施火炬行动在突尼斯西面的阿尔及利亚(在奥兰和阿尔及尔)和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登陆。

  在利比亚西面的突尼斯有很多优良的地点可作防守。突尼斯是大形的矩状地域,其北部和东部大部分是地中海。西部大部分内陆边境与阿尔及利亚连接,组成阿特拉斯山脉大型三角的西部界线。这部分的边界很容易防守因为山区南北界线上只有数个地点可以通过。在南面的马特马塔山到海岸之间,有第2条高度较低的山脉面对东面的利比亚,限制了人们只能使用狭窄的空隙通行。此前,法国沿着这里平原建造了一条宽20千米(12英里) 及纵深30千米(19英里)的,一系列坚强的防御工程,被称为马特雷防线,是为了阻止意大利从利比亚入侵。只有在北部的地形有利于进攻;在这里阿特拉斯山脉延伸至东部海岸附近,留下一个大面积的西北部海岸没有获得掩护。

  一般来说,突尼斯为军事行动提供了一个良好及较容易的防守基地。在北部的防线能应付盟军进行中的火炬行动,而马雷斯防线令盟军在南部地区的行动艰巨。在这中间,只有少数易于防守的据点可以通过阿特拉斯山脉。更好的是,突尼斯拥有2个在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主要深水港口,这距离位于意大利在西西里岛的供应基地只有几百英里。而补给可以在夜间进行,以保护他们在日间免遭英国皇家空军的巡逻飞机攻击,而在第2天晚上再回来。相比之下,从意大利到利比亚的航程是全日间行程,使补给行动因白天的空袭而变得疲弱。

  按照阿道夫·希特勒的观点,突尼斯可被防守几个月,甚至几年,以打乱盟军在欧洲的计划。

  突尼斯战役战役过程

  防守突尼斯的非洲集团军群(司令阿尼姆)辖德坦克第5集团军和意第1集团军,共17个师(德7、意10)和2个旅。其各兵团在以前的战斗中,兵员和技术装备损失惨重。由于英美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和英美海军完全控制了地中海,德意军队在补给和补充人员方面困难重重。该集团军群仅得到少量飞机的支援。意大利海军16艘驱逐舰和21艘潜水艇,以及德国22艘潜水艇前来支援。德意军队占据“马雷特”筑垒线既役阵地,固守非洲的最后一个登陆场。

  英国亚历山大指挥的第18集团军群,下辖英第1、第8集团军和美第2军,共18个师(英12、美4和法2)另2个旅,盟国空军作战飞机3241架和盟国地中海海军(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40艘、扫雷舰23艘、14个小型战斗舰艇区舰队)。盟国远征军总司令美国艾森豪威尔任战役总指挥。与德军对比盟军居优势:步兵多1倍、火炮多2倍、坦克多3倍。仅德国潜艇对盟军稍有威胁。

  突尼斯战役的企图是:英第8集团军在滨海方向上沿马雷特一加贝斯公路实施主要突击,并协同美第2军,歼灭意第1集团军的基本兵力;尔后全部盟军向突尼斯市发展进攻。美第2军向米克纳西和加贝斯湾方向实施辅助突击,插向意第1集团军后方并断其退路。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被歼和苏联红军在几乎整个苏德战场展开冬季攻势所形成的军事政治总形势,以及盟国在兵力上所占之巨大优势,为迅速歼灭突尼斯之敌和结束整个北非战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美英统治集团并未为此作出足够的努力。苏联政府提醒他们对北非军事行动结束日期的屡次更改应加以注意。北非军事行动的拖延导致了德军预备队继续毫无阻碍地从西方向苏德战场调遣。

  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司令为汉斯-于尔根·冯·阿尼姆大将,辖德第5装甲集团军、意第1集团军共13个师,130辆坦克、500门火炮、500架飞机)企图依托朗斯托普峰和609高地等突尼斯沿海复杂地形,阻滞盟军进攻。盟军第18集团军群(司令为H.亚历山大,辖英第1、第8集团军和美第2军共20个师,1200辆坦克、1500门火炮、3241架飞机)决心以右翼第8集团军向泰克鲁那和昂菲达维尔实施佯攻,左翼美第2军向比塞大和马特尔方向实施助攻,中路英第1集团军向首府突尼斯实施主攻。

  战役发起前,盟军海空军已完全封锁突尼斯与意大利之间的海空运输线。

  4月19~20日,英第8集团军发起进攻。22日,英第1集团军和美第2军开始进攻,遭顽强抵抗,未能占领朗斯托普峰和609高地,仅美第2军左翼第9师有所进展。23~26日,英军经反复争夺占领朗斯托普峰;美第2军屡攻609高地不克。30日,盟军以2个师加强英第1集团军。同日,美军攻占609高地,第9师进抵海岸,威胁德意军侧后。

  1943年5月6日,盟军经炮火准备后再次发起攻击。德意军退至邦角(今提卜角),企图从海路撤出北非。7日,美第9师占领比塞大;英第1集团军占领首府突尼斯,其左翼于8日占领普罗维尔,与美军会合;其右翼于11日占领整个邦角半岛。德意军因盟国海空军严密封锁,未能撤往意大利。

  1943年5月13日,阿尼姆率德意军余部投降。此役,盟军全歼北非残敌,俘25万人。北非战局至此结束。

  突尼斯战役战役结果

  经过突尼斯战役,德意“非洲”集团军群被歼。该集团军群在突尼斯损失30多万人,其中被俘约24万人,其中包括德军12.5万人。(一说被俘德军10万人)盟国攻占了地中海的整个北非沿岸,从而保障了地中海交通线的安全,并为进攻西西里岛和亚平宁半岛创造了有利条件。英美军队在突尼斯获得了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突破敌预有准备防御的经验。使用空军重兵支援陆军的进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上一篇:1942年江西战役

    下一篇:1937年长沙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