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文明古国>华夏文明>

天子与龙袍介绍

邱惠分享

  中国传统戏剧里有一个剧目叫做《打龙袍》,说的是宋代清官包拯,查访到当年被刘皇后诬陷而流落民间的李宸妃,即宋仁宗皇帝的生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天子与龙袍介绍,希望你喜欢。

  天子与龙袍

  为何皇帝的礼服谓之"龙袍"?

  传说中龙是最有神灵的动物,所以古人用龙来喻皇帝,如尊称皇帝的脸为"龙颜",皇帝大发脾气,习称"龙颜大怒",尊称皇帝的座位为"龙座";皇帝尚未即位时叫"龙潜",登基时叫"龙飞",皇帝的子孙叫"龙种",皇帝死了叫"龙御殡天"等等。

  当然历朝帝王也把人们想像出来的"龙"占为已有,大搞个人崇拜,说自己就是"真龙天子"。他坐的是"龙椅",拄的是"龙杖",睡的是"龙床",所有用的物品几乎都与龙沾边。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帝穿的袍服自然叫做"龙袍"了。

  据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龙袍上的龙图,是出自黄帝大臣史皇的手笔,因为黄帝认为龙的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而喜欢它,于是命史皇以五彩龙图画在他的衣服上,并确定为帝王的专用徽像。

  最早,天子和最高级官员在祭祀时穿的礼服上绣着蜷曲形的龙,叫做"衮"。后来的龙袍,就是从衮发展演变而来的。

  这种绣织有龙纹的袍服,在周朝叫做"龙衣",图案是升降二龙(即一条龙的头朝上,一条龙的头朝下)。唐朝时,不但皇帝去祭祀、朝日、受贺、纳后等重大场合穿的礼服上绣着龙,而且皇太子在侍从皇帝祭祀及谒庙、纳妃时穿的礼服上也绣着龙。

  从宋到明,不但皇帝的礼服上绣着龙,太子和亲王穿的礼服上也绣有龙的图案。

  到了清代,才把"龙袍"作为一种专用的服装名称正式确定下来,并列入冠服制度。不少诗文也专称皇帝的袍为龙袍。明代何景明的〈驾入〉诗写到:"九天灯烛里,齐拜衮龙袍",这里的"衮龙袍"指的便是皇帝。

  龙袍制作工艺

  龙袍的空地为明黄色,领、袖俱石青色,片金缘。上面绣有12个团龙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的异名)、宗彝(长尾猴尊)、藻(垫玉的彩色板)、火(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粉(古代绣在衣上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米(古代绣在衣上的花纹)、黻(音府。古代礼服上白与青相间的花纹)的形象,其余均为排列均匀的“如意头”、“蝙蝠”和象征富贵的字纹样。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间以五色云彩。领前后正龙各1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袖端正龙各1条。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以棉、袷、纱、裘制,各惟其时。龙袍专供皇帝穿着,其他官员是不能穿着的,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着,但在穿着必须“挑去一爪”,以示区别。在明朝,经改制后的龙袍,称为蟒袍,成为明朝职官常服。

  龙袍的色彩选用颇有研究,并十分严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单纯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时又作为一个种族或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用采用赤铁矿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到了汉朝推绎周崇尚红、秦崇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结束。龙袍上的字纹样的颜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蓝组成,“蝙蝠”有朱红、枣红、绛色、香色、青铜色等数种颜色。“如意头”有明蓝、月白、藏青和水红、桃红、枣红、雪灰两种颜色组成。

  清代皇帝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圆领,右大襟,马蹄袖,有扣绊。龙袍的做工有刺绣、缂丝之分,其中缂丝工艺相对复杂,工艺上称为“连经断纬”。这种缂丝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宋代时多用于其他装饰之上,到清代多用于服饰,后因缂丝工艺消耗工时过长,所以多用于龙袍之上。

  天子要有三宫六院的原因

  汉朝与罗马

  在史学界,很多人都在比较汉朝与罗马这两个早期帝国。罗马在西元前146年结束第四次马其顿战争后,就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大国。之后,经过了一连串的内战,以及苏拉独裁时期、凯撒时代,最终在屋大维时形成了庞大的帝国。

  罗马帝国和汉朝有许多地方很相似,除了当时军事都十分强大外,都拥有丰富的文明、艺术、文化。民风都很坚毅,政治都有一定的平民性格,习俗上都是以父亲作为家族的领袖,皆拥有着相当完整的法律制度。并且,在开阔的文化风格及对域外民族的兼容并蓄上,也是相似的。

  但是这两个相似的帝国,却有着一个最大的不同。当我们掀开罗马历史的史页,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因为长期、多次战乱所带来的阵阵血腥。反之,汉朝虽然是全面征兵制,甚至宰相之子亦要从军,但在文化上呈现一种和平、谦和的状态。

  为什么罗马人这么常发动战争?固然有帝国侵略性的因素,但是一个相当主要的原因是,罗马人没有办法解决帝位继承的问题。

  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中,屡屡发生禁卫军弑主、任意拥立新帝,或是继承人不能服众,致使内战等情况。因此帝王往往只能将悍将收为养子,以平息军队、军事将领的不满。长此下来,政权多由骄兵悍将把持,又或帝王本身即为军事强人,就让罗马充满强烈的军事主义,而每每政权易手,更难免有一场风波。

  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又是如何解决继位纷争呢?依靠的就是周王朝一个伟大的政治发明,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继承制,是将正妻的子女视为“嫡出”,妾所生育的孩子视为“庶出”,于是采取“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意思是正妻有儿子的话立她的长子,没有嫡子,就立妾所生的长子。

  这种继位方式,让朝野上下对继承人再无疑意,因此在传位过程中,比较不会有大规模的国家内乱,而早立储君,亦有利于完整的帝王训练。

  以西汉宣帝、元帝、成帝为例,在史册上不仅常看到宣帝、元帝间,对于政治主张的讨论,因为很早就确立成帝为嫡皇孙,因此宣帝也时常教导幼年的成帝读书、为政之道。

  嫡长子继承制的根本,就是一套完整的、维护嫡庶秩序的礼节,以及发达的官僚制度。一般而言,在皇帝有足够的子嗣时,嫡长继承制是不会有问题的,因此保障皇帝有后代(保障皇帝有候选人),是古中国政治维系中的一大重点。

  两汉的继位危机

  那么,若是皇帝缺乏子嗣,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可能会想,皇帝有那么多的妻妾,这种事不太可能吧,但这件事却造成了两汉的政治危机。

  两汉的结束,都和皇帝无后有关系。西汉成帝多年无子,晚年只得立定陶王为太子,但这个太子即位后(哀帝),竟好男宠没有生子,26岁早逝后,遂给外戚王莽一个弄权的机会,最后终于篡夺了西汉。

  东汉的情况就更明显了,东汉是中国史上,最多小皇帝的时代。许多皇帝都未满10岁就夭折了,在位稍久的,如:桓帝,也没有生子。因此,只得改立先帝的庶子及其后代。因此,皇帝的废立往往掌握在皇后、外戚手上,最后也因为外戚乱政,让东汉走向灭亡。

  天子何以要有三宫六院?

  从以上的分析看来,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古代的嫡长继承制,确实减少了国家的动乱与百姓的苦难。而这个制度的安全,就在于皇帝宗室要有足够的“皇帝候选人”,因此,为确保皇帝有足够的儿子,天子在礼制上必须有足够的妻妾。

  天子的妻妾是为了满足欲望吗?其实未必如此,因为皇帝过去临幸后妃,是受管理的。当然古史我们不很清楚,但至少明清的皇帝,在这方面是有限制的。相传清康熙更为此置“敬事亭”,让太监记载皇帝临幸后妃的纪录,一方面确保后妃怀的是皇帝的孩子,一方面也约束皇帝。

  并且,整个后宫更有着明确严格的赏罚制度,比如隋唐,即为女官设6局24司,(共有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工局等),授享俸禄,秩比外朝官员。当然,中国某些混乱的朝代,皇帝可能淫乱,但大部分的时间,后宫的制度还是很严谨的。因此,要拿过去皇帝作为借口,说明男人应三妻四妾的人,或许应该好好深思了!

天子与龙袍介绍相关文章:

1.关于中西文化英语论文

2.朱元璋的16种相貌之谜

3.金世宗完颜雍的生平介绍

4.嘉靖皇帝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