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文明古国>华夏文明>

魏晋名士雅好长啸当歌介绍

邱惠分享

  在南京西善桥太岗寺南朝墓出土的拼镶砖画中,“竹林七贤”与春秋隐士荣启期皆席地而坐,神态各异,其中的阮籍身着长袍,左手置于皮褥,右手靠在嘴边作“长啸”状。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魏晋名士雅好长啸当歌介绍,希望你喜欢。

  魏晋名士雅好长啸当歌

  南朝离魏晋尚不远,砖画中所描绘的人物风貌大抵信而有征。事实上,当年不拘礼法的魏晋名士,确实雅好在山野林间引吭“长啸当歌”。

  吟啸之俗较古老,《诗经》中便有「其啸也歌」、「啸歌伤怀」等描绘,但多为女子因忧怨而啸,用通俗的说法就是用“吹口哨”,来消除心中的不平之气。在古代的一些祭祀仪式上,则给啸蒙上一层神秘的巫傩色彩,即用长啸之声给亡灵招魂或祈天降雨。

  大概至东汉时,啸进入文人墨客的生活圈,其啸声已由原始的“吹口哨” 演化成旋律优美的雅音。《后汉书》说侍中向栩:【恒读《老子》,状如学道,不好语言,而喜长啸】。

  魏晋时期,啸便成为名士们的一种雅好,乃至“长啸当歌”成为魏晋名士的一大风度。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安隐居东山时,曾携友人临海观潮,风起潮涌之际友人们兴奋地唱歌吟咏,而谢安则“吟啸不言”,用一段长啸表达内心的愉悦。

  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登临江陵城南楼在作赋前:【吟啸良久,随而下笔。】

  《晋书》记载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听闻吴中一士人家有一片好竹林便专程驱车前往观赏,进入竹林先是一番吟咏,继而就长啸不止。敢于在大庭广众下长啸当歌”,反映出魏晋名士超凡脱俗的一种孤傲清高心态!

  正如陶渊明《饮酒诗》所吟诵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魏晋名士的长啸无疑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体现着作为一个名士的风度。西晋成公绥作有《啸赋》,记载啸的发声是【触类感物,因歌随吟】,【音韵不恒,曲无定制】其啸音是【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

  按成公绥的说法,这魏晋名士之啸似乎跟玄学有所牵涉,故在当时更显其魅力。

  古籍中记载阮籍的长啸“与琴声相谐”。可见阮籍应该是长啸大师,但比阮籍更擅长啸的是人称“仙君”的隐士孙登。

  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曾经在苏门山遇见孙登,便与他商讨开天辟地之理和养性练气之术,谁知那孙登一概不作应答。无奈的阮籍就长啸一声离开了,走到半山腰,阮籍听到一种好像传说中鸾凤鸣叫声回响于山谷间,再细听之却是孙登在远处的长啸声。

  阮籍似乎在这啸声中有所顿悟,回家后即写出一篇《大人先生传》,对当时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图官图名图利之心态颇多挖苦之辞。并十分形象地说那些正人君子居于世间,与虱子藏匿于裤子里又有什么不同呢?阮籍借此表达自己长啸当歌的胸襟与志趣。

  魏晋名士阮籍轶事典故

  醉酒避亲

  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就想和阮籍结为亲家,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详见《晋书·阮籍传》)

  青白眼

  阮籍不经常说话,却常常用眼睛当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对待讨厌的人,用白眼;对待喜欢的人,用青眼。 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後,嵇康的哥哥嵇喜来致哀,但因为嵇喜是在朝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于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嵇喜一个大白眼;后来嵇康带着酒、夹着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

  蔑视礼法

  阮籍好酒,他家旁边就是酒店,女主人是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阮籍常和王戎去吃酒,醉了就若无其事地躺在人家旁边睡着了,根本不避嫌。那家的丈夫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不轨的行为。魏晋时期,男女授受不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阮籍全不放在眼里。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面对旁人的闲话、非议,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辈设的吗?”

  阮籍遭丧母

  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魏晋名士雅好长啸当歌介绍相关文章:

1.魏晋时期的玄学是怎样的

2.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阅读答案

3.名人坚持的故事400字

4.关于嵇康的散文

5.余秋雨语录经典散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