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古译名为什么是身毒
身毒是古代对今印度国名的音译。由于语音的历史发展、语言传播、词汇扩散,该词的音值拟测众说纷纭,即使《辞海》《辞源》等权威辞书,对这一词的注音也不尽相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印度的古译名为什么是身毒,希望大家喜欢!
印度的古译名身毒
《史记·大宛列传》:“(大夏)东南有身毒国。”司马贞索隐引孟康曰:“即天竺也,所谓浮图胡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清·严允肇《洗象行》:“雄姿几耐身毒战,猛力可代苍梧耕。”
参阅E.G.Pulleyblank,Stage in the Transcription of Indian Words in Chinese from HantoTang(1983),钱文忠《印度的古代汉语译名及其来源》(1990)。
简介
身毒(读音YuánDǔ)古国是古代中国的邻邦,这两个国家处于青藏高原的两侧。古代身毒人以肥胖为美,猪显然是最能体现他们的美学观点的动物。但很遗憾,这种生灵的外貌除了胖以外,其它地方都不太符合身毒美学要素。它太蠢、太懒和太脏了。于是身毒人生造出一种“神猪”,作为他们的宗教偶像。就同中国人的凤凰一样,神猪也是虚构的生物,地球上从来没有过这种东西。
史料记载
印度河流域古国名。始见于《史记》,为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原文为梵语Sindhu,古波斯语讹为Hindhu,古希腊语更转为Indus。其后中国古文献中亦作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天竺、贤豆、印度等,皆同音异译。其领域有时亦包括印度河以东的南亚次大陆地区。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听说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身毒国,并在大夏看到从身毒国贩运来的邛竹杖和蜀布。张骞认为大夏在汉西南,而身毒在大夏东南,则身毒应距中国蜀郡不远。汉武帝听信此言,从蜀郡四道出使,企图从中国的西南地区经身毒通往大夏,但因当地少数民族的阻拦没有成功。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中国在2世纪时对身毒的地理、物产、宗教、政治情况已有初步了解;且知当时身毒许多地区皆属“月氏”,即早期贵霜帝国(即贵霜)。这是由于东汉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缘故。
神像
身毒最著名的神像被塑造成一个有着孕妇肚子的男性,称为“皮囊相”,意思是“盛装智慧的袋子”。身毒教的主要教旨——鼓励生育,身毒教决不是一种提倡禁欲的宗教。这个推测可以从身毒教的另一分支:藏教中的神像上得到印证。
“冒顿”的脸右下角那个头上有尖角、耳下有垂饰、面部线条柔和的偶像出自身毒教的一个分支——“吴哥教”。凡是身毒教的偶像都有肥、圆、线条柔和的特点。
中国古代把印度叫身毒,印度和身毒在发音上差不多。比如欧美人把中国叫支那国,现在中国这两个字的英语发音也是近似于支那。有些国家把中国在发音上叫契丹国,把中国人叫作支那人或者是契丹人。
考证
身毒(国名)即天竺也。山海经曰:“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郭注,天竺国也。”史记大宛传曰:“大夏东南有身毒国。”索隐曰:身音干,毒音笃。孟康曰:即天竺也。汉书西域传作天笃,后汉书杜笃传作天督。玄应一切经音义曰:“天竺或言身毒,或言贤豆,皆讹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月有千名,斯一称也。”
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商贸交往的重要陆上通道。从《史记》的记述中,了解到西汉时通过“蜀-身毒道”交易到印度的商品至少有邛竹杖和蜀布。随着历史的发展,沿西南丝绸之路进行的商贸往来愈加频繁,商品种类不断丰富,中国和南亚、东南亚诸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中记述永昌郡内民族时,明确指出永昌郡内有“身毒”人生活,这表明随着经贸交往的不断密切,在东汉时,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永昌郡(包括今德宏)境内,已有身毒人(即印度人)长期居住生活。
1994年,位于德宏段古道上的盈江县旧城的一个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东汉文物。其中包括一把长1.3米的环首铁刀、一件铜洗、一件铜鍪和十多个陶罐。出土的铜洗和铜鍪经鉴定是滇东北东川、会泽、巧家一带生产的朱提堂狼洗,环首铁刀也是当时滇东一带产品。文物部门初步推测墓主人应是沿西南丝绸之路至印度经商的商人。这批出土文物,证实了在东汉时期,内地的金属制品已随着商贾传入德宏乃至更远的缅印地区,内地与东南亚、南亚身毒国的经济交往之路已完全畅通。
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印度风俗
总述
印度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的现状。宗教活动的影响在民间遗留下许多特殊的崇拜,如对蛇、猴子、老鼠、牛的崇拜等等,因此动物有着很高的地位。牛是最大的神,在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被打扮得很漂亮的牛,它们自由地在开着汽车、摩托车的街道上悠闲地散步,走累了可以躺在路边睡一下,可以随便吃路边的食物。大象在印度也是神,印度的好多神都是象头人身。印度的宗教有很多,基本上每个宗教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神,所以印度供食用的动物一般只有鸡。
服饰
印度女性传统服装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最漂亮和正式的沙丽(sari),要15岁之后才能穿。先在里面穿上胸衣和衬裙,然后再把沙丽,一整块很长的纱巾围在身上,围沙丽的手法在我们这些外行人看来是繁复之极。另外一种我们戏称为三件套的服装是沙瓦(salva),一件很长的外衣,一条裤子,和被称为楚尼的长纱巾。印度的女孩在日常生活经常就穿这种三件套,既方便点,也不失轻盈妩媚,于是沙瓦就成了女生逛街购物的主要目标。最后一种最日常的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上衣,但是布料,花色,和一些装饰仍然带了浓浓的印度味。我们大多因为这种上衣的随意和简单,也开始储备并搭配着牛仔裤一起穿。
旅客评价
在到印度的第一个周末,我们就开始和印度室友一起上街“实战”了。卖衣服的都是一间间独立的小店,顾客进去后就坐在凳子上,等着店员把衣服从身后的衣柜里一套套拿到柜台上展出来。(我就是在这种狭小昏暗的房间里着看一套套光鲜夺目的沙瓦被摊开。那些饱满欲滴的桃红嫩绿橙黄宝蓝,精致的刺绣和云纹,独特的镶边和斜襟,吸引目光的珠片和流苏就仿佛是一幅幅展开的画卷,直看得我面前的衣服叠得老高了,还说不出话来。室友一边笑话我脸上的迷茫表情,一边开始帮我们挑选。)当天晚上,所有有收获的女生都聚到一个寝室,换上印度服装,戴上手镯。满室的纱巾长衫,手镯叮咚,欢声笑语。后来,我们自己也能轻车熟路地逛街,和老板讨论衣服的颜色款式,杀价,也能自得地穿着印度的传统服装。
饮食
印度的食物以香气浓郁和极具诱惑力的味道而闻名。那软软的米饭,放在嘴里能迅速融化的绵肉和用鸡为原料做的各种料理,香喷喷的乳白色沙司,刚刚蒸出来的面包就着调料,引发食欲的草特尼和各种各样的腌制食品等都是印度饮食中的精髓,吃过这些食物以后感觉余味无穷。
猜你喜欢:
上一篇:中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印度舍卫国的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