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沈括失败交际的反思(2)
避迹违心,枉道事人
情景回放:宋朝在庆州对西夏作战中打了胜仗,一举占地两千多里,宋朝皇帝就想乘胜追击,一举平灭西夏。沈括改知延州,主持当地军政事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军主将徐禧来到了西北,与沈括相见。没想到两个人竟然一见如故,互引为知己。经过实地勘察,徐禧决定在西夏进犯要道且地势险要之处修筑一城,以抵御西夏的反扑。其实深谙地理山川的沈括知道此地绝非最佳之选,虽说它占据了险,但因为没有水源,在面临敌军的时候很难打持久战。可沈括对于徐禧的这个提议,竟然违心地高调赞同,并且为了取悦徐禧,立刻从治下征调兵民二十多万人,用十多天的时间就建好了此城。得知宋朝在此修建城池的西夏立刻引兵前来争夺,目空一切的徐禧亲临一线指挥,不料很快就被西夏兵困在城内,因为没有水源,短短几天,兵士就渴死大半。后因援兵未能及时赶到,结果导致永乐城被攻破,主将徐禧死于乱军之中,手下士兵几乎全军覆灭,宋朝也因之而元气大伤,不得不议和了事。沈括因为负有连带责任,官职罢免,打回原籍。
点评:在徐禧提出修筑关城之地后,明明知道此地绝非最佳选择,作为同僚的沈括不仅未加劝阻,而且枉道事人,使得徐禧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将亡兵败。俗话说,君子说人所不说,不说人所说。沈括此举不仅违背了一个做人的处事原则,也与常人的交际之道相左。最后,当追究责任之时,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家性命”,自是难逃其咎。交际中碰到别人的明显失误之时,不妨直言相告,据理力争,即使不被人接受,日后方可打动人心,为自己争取到良好声誉。
不论是两面三刀、见风使舵,抑或是避迹违心,沈括的交际无疑是处处充满败笔的。这才导致这位科学巨人在逝世后,竟然连墓志铭都无人书写,《宋史》中对他的记录也是寥寥数语。思古抚今,沈括的失败交际应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