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必备能力之一
尊重文化差异,增强多元文化意识
提升领导干部跨文化交流能力,应增进领导干部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多元文化意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受政治、经济、历史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文化的多样性也依然存在。因此,领导干部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要学会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宗教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语言表达等方面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方面,在不同社会习俗中贯穿着该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流。比如,西方人多信奉__,西方价值观崇尚自由与民主,西方文化强调个性,主张自我实现,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群体意识,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中国人的文化信仰表现在“和”的精神中,表现在“仁义礼智信”的信条里。因此。领导干部在与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人交流时,应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尊重其宗教习惯。切忌一味用本文化的价值观去理解和评判对方的思维习惯,保持积极沟通心态,减少文化偏见和文化冲突,减少交流沟通中的壁垒,提高交流效率。
运用“求同存异”思想,实现文化认同
任何文化都承载着这种文化的民族本身独特的精神,任何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当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时,需要运用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实现文化认同。一方面,任何文化都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宽容。__文明崇尚“博爱”;中国儒家则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见,不同文化在深层次结构中存在着共性,所以,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达成完全共识虽不现实,但形成有限共识是可以追求的。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各种差异的存在,努力适应差异。任何文化都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地方。正如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即便是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也会因地位、受教育程度、年龄差距等因素产生观点分歧。更何况来自不同国家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呢?但是,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就某些问题分享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因此,领导干部应充分地认识到差异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存异应了解“异”在何处。两种文化之间不同的部分,不仅应尊重和包容,而且还应当注重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相互吸收彼此文化的精华和长处,形成不同文化间的互补,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重视跨文化交流学习与实践,培养文化理解力
一方面,加强文化学习。通过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文化的理解力,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适应性,增进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尽量加大真实语言材料的输入,进行有组织的模拟训练,积极使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如观看相关原版的影视节目、互联网等,多参加一些相关的专题讲座,文化讲座、主题论坛以及在一些国家举行的“中国文化年”或“中国文化周”等各种活动,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和跨文化交流技巧。另一方面,加强文化交流实践。比如,今年5月20日,作为首次出访过程中,与印度辛格握手道别时,用英语对要求补拍镜头的印度记者说“It Will be a Headline of Your Newspaper(这会上明天你们报纸的头条吗)?”当听到记者肯定的回答后,一边说“Once Again”,一边面向记者再次与辛格握手。用英语进行直接沟通,这不仅体现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而且让交流更加顺畅,给各国媒体留下了积极的、深刻的印象。因此,领导干部在参加出国考察、国内外事活动时,不妨向学习。
善用国际表达,依据事实说话
减少文化差异需要表达方式上的国际化。所谓表达方式上的国际化就是依据事实说话,用有依据的、生动的语言来表述,反映现实,触动人内心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用西方能理解的、听得懂的方式讲话,这样才会有说服力。比如,前不久,作为首次出访中,多次强调了中国在发展中对世界的需要。在瑞士,坦言让国民“吃上安全食品,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对于中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愿意把问题都摆到桌面上,他知道如何向欧洲国家的民众、向世界发出声音。赵启正在《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中提到,中国领导干部在对外宣传中国的国情、政策、经济时,通常会提到“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如不解释,西方人是会不明白的。这句话用国际上能理解的方式,可以表述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中国经济状况和中国价值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这样的表述才能达到西方人理解的效果。总之,领导干部应知道如何用西方人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
重视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是指用以传播语言交流之外的所有行为,主要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非语言符号能够表达复杂的、无法言表的感情和信息,可以起到补充、重复、强调、调整语言符号的信息。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行为信息的社交内容只占35%,其余都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递。语言学家Abercrombie曾说:“你用发音器官说话,但你用整个身体交谈。”由此可见,非语言交流伴随整个交流过程的始终,它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头部动作、人的眼神、面部表情、握手、微笑、身势、衣着、化妆、气味以及个人用品都会不经意地流露出许多信息,有些信息是人们真实意思的表达,但是有些不经意间的举动,可能会使交流对象产生误解。因此,领导干部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应高度重视非语言交流。虽然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流有很大的差异,使人们的把握和理解出现困难和歧义。但是,非语言行为都具有普遍性和多元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应重视非语言交流中存在的差异性,而且应重视在不同文化非语言交流中存在的共性和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