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中考频道>中考科目>中考语文>

中考古诗词鉴赏真题

建国分享

  古诗词的鉴赏是每一年语文中考的必考项目,我们来看一下中考真题里面的古诗词是怎么做的吧!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考古诗词鉴赏真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2分)

  2.“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2分)

  答案

  1.(2分)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

  2.(2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017年四川凉山州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答: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答:

  答案:

  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前后分析各2分,共4分。)

  历年中考古诗词赏析精选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51.(2011·四川省遂宁市)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答案】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47.(2012·江苏省徐州市)古诗词鉴赏(3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答案】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51.(201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答案】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