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中考频道>中考科目>中考语文>

中考作文从哪里选材

开醒分享

  中考优秀作文往往在选材上能“想他人未想,发他人未发”,选取典型、新颖、精要的材料作文,令阅卷老师为之赞叹。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作文从哪里选材的资料,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中考作文从哪里选材

  一、从课本中找素材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数十册语文、政治、史地等教材,它们理应成为作文素材的“天然粮仓”。2010年江苏淮安市考《善待________》,有位考生拟题《善待太行王屋》,将《愚公移山》进行改写,大意为:愚公和智叟合作进行资源勘探,引入资金建立包括珍稀动植物自然区在内的旅游景区——“愚公园”,远近闻名;并以山为本,开辟交通,货通中原,外商慕名纷纷投资兴业,太行、王屋地区率先进入小康……作者以此演绎“因循守旧,囿于陈法,事无不败;人心思变,令客观环境为我用,方能闯出新天地”这一主题,显示出活用教材的创新能力。

  二、从名著中找素材

  从名著中找素材主要有“缩写”(用于议论文例证)、“改写”和“续写”等写作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人物形象都须与原著中的人物“接通”,都要与时俱进,体现新的理念。例如某省考“反省”话题,有位考生的文章取题《反省殿》,说的是取经归来后三个徒弟的老毛病复发,唐僧要建“反省殿”约束,于是引出了趣味横生的故事。所写情节中,“下岗”“粉丝”“签名售书”“国家级贫困县”“公开招标”‘“豆腐渣工程”等新词语运用贴切,体现出针砭时弊、幽默风趣的特点。这种借用名著人物续编故事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借用”必须与原著衔接,人物描写必须符合各自原有的性格特点,想象要丰富贴切,演绎当代热点的切入口要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

  三、从经历中找素材

  个性化的经历是宝贵财富,积累经历建好库存是选材出新的必备功夫。2010年山东济宁市考《我的初中生活》,有位考生面对考题迅速提取下列“库存”,一篇充满校园气息的佳作一挥而就:

  我的初中生活

  家离学校很近,骑车十分钟就到了。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想寄宿,且美其名曰:“体验生活。”于是,我说服了爸妈,卷上一床被子,搬进了学校女生宿舍楼,开始了我的寄宿生活。

  一、“几家欢乐几家愁”

  哪见过这阵势哟!

  放学铃声一响,头脑饱饱大腹空空的我们便麻雀似地成群飞出,冲啊——抛开功率和XY,为了我们的肉片和青菜——冲啊!

  “飞下楼梯,一路跑,跳上台子,慢慢熬。”如此四部曲下来,有人手捧“胜利果实”,感叹“百米冲刺没白练”,有人还伸长脖子,向前大喊:“又没有了,还有没有凉拌了?”盛菜师傅一摇头,哎哟,那边窗口不知还有没有,咱还是——撤!

  二、“每天洗衣多乐趣”

  她们麻利地这儿一搓,那儿一挤,不一会儿,飘着浅香的衣裤就在“万国旗场”上空惬意飘扬了。

  我自知“修炼不够”,只得频频使用秘密武器——多放洗衣粉。两三件单衣,多几勺“汰渍”,先泡上一晚上,不怕它顽渍“坚强不屈”。而我,一边揉面似的捏来捏去,一边哼着“汰渍”广告中的“每天洗衣多乐趣”,噢,还不忘那句“真正干净”。

  ……

  离开爸妈独立生活,的确有点儿辛苦,可是这其中的乐趣,那些飞不出家的人又怎能体会得到呢?寄宿的日子哟,苦多,趣多,乐多,修炼的机会也多!

  读完本文,你肯定会会心一笑!用餐的几分无奈,洗衣的自得其乐……组合起来真是一部交响乐啊!寄宿生的苦、趣、乐表现得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这是真正来自自身经历、不可“复制”的初中生活!

  四、从名人中找素材

  引入古人素材要有新的视角。某市考“告别_______”,有位考生拟题“告别不是悲伤”,用三个小标题这样展开:“文成入蕃——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勾践离国——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屈原投江——告别不是悲伤,是感人的忠心。”作者所引历史名人虽为人所共知,但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

  当代名人的新鲜材料更能吸引眼球。某市考半命题作文“我依然_______”,有位考生以《我依然选择真实》为题写议论文,作者把选材眼光投向世界级足球明星:“罗纳尔多还是一名普通的球员时,他觉得自己的暴牙很丑,训练时,总会下意识地把嘴紧闭,这样,他不能大口呼吸,精力也不集中,不能充分发挥潜力。细心的教练发现了这个问题,便跟他谈话,鼓励罗纳尔多张开嘴,忘掉自己的暴牙,之后他的潜力充分发挥,成为一名足球明星。他的气质、球技、风格和进取精神使他的球迷夸他的牙齿很‘酷’。由此可见,虚假会使外表的美变丑,内在的美能使外在的‘丑’变美。所以选择真实就是选择美。”看,这是多么切合论题的论据,多么巧妙机智的“选择”!

  引入名人言论诗句要恰到好处,对诗词名句的“改装”须服从主题需要,体现个性。某市要求以“五一”长假为话题作文,有篇题为“书虫”的文章这样开头:“‘懒虫,起床了!都8点了!’妈妈狠命地把我推醒。‘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倦。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趣味多多。我非懒虫,书虫也!’”作者仿拟李清照《如梦令》,笔调轻快诙谐,在自我调侃中,一个利用长假渴求知识,以读书为乐的初中生形象跃然纸上。

  五、从感悟中找素材

  感悟是一种思考,一番由表及里的探求,它没有曲折的情节,却有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以此作为素材具有引导性和深刻性。2010年江苏南通市一位考生这样写《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小草,你经常引发我这样的想象:借着风力,你的种子飘向四面八方,有的落入山顶石缝,你的后代却乐观地说:“一滴雨水,一缕阳光足矣。”没有花匠给你施肥、培管,你却“自炼成才”,真的成了黄褐色背景上的一丝绿色,一道风景。小草,我总想悄悄地告诉你,感谢你:正是你,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做“给予者多,所要者少”,懂得了什么是淡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草,你的兄弟姐妹并不总是长得一样高,有的会“出人头地”地“疯长”,但我发现,尽管你们很容易被剪除,却还是“前赴后继”地“秀”着。我想,这也许是你们并不认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蔑视“草秀于丛,人必除之”的陈腐观念的结果吧。小草,我总想悄悄地告诉你,感谢你:正是你,使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竞争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经过“秀”胜劣汰的过程,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走向高度文明。

  我常盘膝静坐在学校的草坪上,与小草默默地交流。小草无声地暗示,我悄悄地、轻轻地告诉……

  作者由草及人,借物明理,选材何其新,感悟何其深,启示何其大!

  六、从“生活语文”中找素材

  当代影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提供的素材,具有鲜活性、即时性和多向性,假如你是一个有心人,养成搜集贮存这类“活水“,那么写作时就会左右逢源。有位上海考生写《我眼中的色彩》,开篇就有时代气息:“生命的颜色是什么?哥伦布说:是蓝色,我的一生都与大海为伴,蓝色是包容,是博大。袁隆平说:是绿色,五十个春秋,我躬耕于陇亩,绿色,是奉献,是希望。南丁格尔说:是白色,我披着一袭白衣呵护生命,白色,是关爱,是责任。海伦凯勒说:是黑色,我在黑暗中勇敢地生活,黑色,是不屈,是奋发。列宁说:是红色,我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红色,是战斗,是理想。”紧接着,作者严肃提出每个人必须回答的人生课题:“给你一张白纸,你会涂上什么色彩?给你一次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色彩?”在下文的论证中,首先作为论据入文的是“世界级”当代活水:“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在人民的担惊受怕中,在苦难深重的废墟中,拉宾选择了绿色,选择了和平。他拾起一条橄榄枝,递给阿拉法特,他给自己的生命涂上了一片浓重的色彩,让后人追忆,让后人敬仰。”看,如此个性化的新颖材料用于论证,其论证力之强是毋庸置疑的。

  七、从民俗中找素材

  熟悉民间故事,走进民俗文化,了解通俗美学,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学生开阔视野、加强修养的必修课。这一课“修”得好,作文也就得益。某市一位考生写议论文《当羽翼渐渐丰满的时候》(半命题作文:当_______的时候),以“当羽翼渐渐丰满的时候更要有勤奋和虚心求教的精神”为分论点,以关于蒲松龄的民间传说为论据展开分析论证:“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年轻的时候就在着手收集小说素材,经常来到集市附近的一棵大树下,摆开一块布,放一支烟杆、一杯茶水。每当有行人路过时,他总会恭敬地请他们来歇歇脚,喝上一口茶水,抽上一袋烟,然后请他们讲一些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做好记录。‘羽翼渐渐丰满’的他没有停止,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四十多岁,他终于完成《聊斋志异》的创作。如果他有了一些素材就飘飘然,必然‘折翅坠地’。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当羽翼渐渐丰满时,更要有勤奋和虚心求教的精神。”作者提取民间故事为例证材料,叙述指向“恭敬”“虚心”“勤奋”等关键词,运用正反论证法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掌握了上述七把钥匙,你定能打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素材之门!

  如何运用素材

  天涯芳草贵新芽

  ——作文备考“突破选材关”之“传统、时新素材妙用”

  单进

  天涯处处有芳草,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中学生面对“萋萋芳草”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缺少一双发现“新芽”的眼睛,从而进入种种误区。

  一、失之于“假“。

  自主性开放性强的命题,决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胡编乱造,天马行空,不考虑生活的真实。某市考“感受亲情”话题,有些考生平时缺少观察和感受的积累,临场只能“编”故事,说妈妈为“我”上学缴费,3次卖血终于昏倒,爸爸急送妈妈上医院又遇车祸,千钧一发时一位民警奋勇救人不幸牺牲……为了“感人”,为了追求“惊心动魄”“催人泪下”,这位考生不惜编造“美丽的谎言”。这类离奇的“假”素材决不是“新芽”,只能引起阅卷考师的反感。

  二、失之于“偏”。

  材料的多向性告诉我们:最好的材料只有对准了题目要求才能发挥作用。定向不准,材料指向游移不定,“靶心”偏离移位等情形都是运用素材常见的误区。

  三、失之于“滥”。这里的“滥”指的是过长、过多,或是不必要的重复等等。主要表现有三:

  ①写材料作文时复述(有的甚至是扩写)试卷提供的材料,有的竟多达160字;

  ②写散文时重复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的材料;

  ③写议论文运用事例论证法时不会定向叙述,叙述语言过长,把事例论证误作记叙文来写。

  四、失之于“陈”。这里的“陈”是指“回到古代,复述经典”型的材料,或是虽属于今人却缺乏时新色彩的材料;或是一窝蜂追捧热点,“复印”“克隆”人们重复了很多遍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