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德豪分享

  语文高考选择题命题模式脱离生活实际倾向,导向学生考试不是很理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

  杨新岚

  读一读何启治的新作《我亲历的当代文学户,便能从编辑的角度,看到《白鹿原》等几部当代文学的优秀之作于诞生前后经历的阵痛。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一直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何启治为“老何”。他曾困惑的是,人文社这个文学高门楼里的老何,向他“约稿的依据是什么”?那是1973年,何启治读到陈忠实的一部两万字的短篇处女作,后来他在西安街头找到陈忠实,劝他扩充成二十万字的长篇。此后的日子里,何启治书信不断,催稿急急。七八年后他又去见陈忠实,替《当代》约稿。1984年终于约到了陈忠实的中篇《初夏》。陈忠实被老何显示出来的“巨大耐心和令人难以叙说的热诚”所感动,认为他催促自己完成了“习作过程中的一次跨越”随后,陈忠实驾驭结构等写作能力开始成熟,最终创作出了《白鹿原》。

  老何在1993年1月18日《白鹿原》的审读意见中写道:这是一部显示作者走向成熟的现实主义巨著,有“永久艺术魅力”。随后,他极力椎动《白鹿原》的出版和评奖,前后写了十万字的文章。有多少编辑,敢用“巨著”二字?有多少编辑,能够近二十年不间断•地盯着一部长篇?又有多少编辑,能够坚持多年、陆续发表十多万字来肯定一部长篇?

  从老何的这本书来看,老何最早敢约长篇的想法颇有喜感。第一,出于当年的形势需要。他是带着政治任务到延安的,要组织知青写知青题材的长篇,他认为长期生活在农村底层、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且写过两万字作品的陈忠实完全可以创作长篇;第二,老何依照自己列的“笔记”漫天撒,全面约稿,这就到了陈忠实,当年人文社还没办《当代》,他只能约长篇小说;第三,陕西作协的力荐。

  作为文学编辑,从一部短篇中,一般都大致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底蕴与文学品质。老何超出一般编辑的地方,在于他敢说“巨著”,能够坚持二十年督促一部作品,能够在不同声音面前坚持自己的判断,并且积极推行自己的判断,多年不肯松懈。

  有个老编辑说,人文社有三个编辑,这辈子都是超常发挥的,其一便是老何。言外之意,老何不是个聪明人。老何的这本书,文字朴素,史实详尽,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编辑和名著的交互成长,看到一个编辑和作者成为益友、挚友的全部过程。

  本书是编辑史、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茅盾文学奖作家王火、阿来、柳建伟、张炜的那些名著的诞生细节,看到人文社严文井、韦君宜、牛汉、屠岸、林辰、孟伟哉、高贤均的名编风采。

  陈忠实推崇柳青的一句话一一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他也用愚人的执着和苦功来表现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写作《白鹿原》的那四年,他躲在乡下,全然不理会聪明人纷纷下海的大潮。老何也是一个愚人,以愚人的执着与固执,守望着陈忠实,守望着《白鹿原》。他是一个痴人编辑,为了推出当代文学的优秀之作,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心血。

  今天,我们怎样做编辑?看看老编辑的人生之路,或许会有感悟。文学的高峰终将会出现,因为愚人般的作者不绝,苦心苦力的编辑也不绝。

  (2016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注】《我亲历的当代文学》:原名《朝内166:我亲历的当代文学》,何启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下列关于“何启治向陈忠实约稿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启治出于当年的形势需要,带着政治任务到延安,要组织知青写知青题材的长篇,陈忠实符合这一作者标准。

  B.何启治认为陈忠实长期生活在农村底层,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且写过两万字作品,一定能创作出长篇作品来。

  C.何启治按照自己搜集整理的作者名单进行全面约稿,正好撞到了颇有才气的陈忠实,加之陕西作协的极力举荐。

  D.当年人文社还没办《当代》,何启治只能约长篇小说,所以劝陈忠实扩充成二十万字的长篇来完成出版任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编辑都能从一个短篇中看出作者的生活积淀与文学才华,何编辑更能坚持并积极推行自己的判断,执着守望。

  B.何编辑书信不断,以“巨大耐心和令人难以叙说的热诚”感动陈忠实,促使陈忠实完成“习作过程中的一次跨越”。

  C.何编辑认为《白鹿原》是“显示作者走向成熟的现实主义巨著”,有“永久艺术魅力”,并写了十万字的推介文章。

  D.“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指的是,作家用愚人的执着和苦功创作,编辑则以愚人的执着与固执守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亲历的当代文学》记述老编辑的人生之路,证明编辑不仅可与作者相识、相交乃至成为益友、挚友,还可与名著交互成长。

  B.选文介绍了《我亲历的当代文学》的体例,意在揭秘《白鹿原》等当代文学的优秀之作如何诞生,并提出“怎样做编辑”的思考。

  c.本文采用以点带面的手法,重点剖析著名作家陈忠实的获奖作品《白鹿原》的诞生过程,赞扬何启治等的名编风采与奉献精神。

  D.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观点,纲举目张;中间以典型例证来证明观点,详实有力;结尾收束全文,呼应标题,小结观点,水到渠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张巨龄:依然憧憬壮如花

  李 苑

  张巨龄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父亲张子文是我国著名伊斯兰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巨龄出生于1941年,自小成绩优异,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后立志教书育人,打下了牢固的知识根基,被分配到了北京市大兴县礼贤中学任教。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并没有影响他的教育热情;日常工作的繁复琐碎,也没能阻碍他的学习和思考。

  1972年后,张巨龄凭借出色的语文教学功底,开始做中学语文教师的进修教育工作,讲授

  《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写作》等专业知识,并多次应邀参加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和自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1984年11月,张巨龄担任《光明日报•语言文字》专刊版面编辑,聘请了王力、吕叔湘、张志公等9位大名鼎鼎的社外编委。他给自己这样定位:“新闻不是我的专长,语文才是我的优势。”1987年下半年,张巨龄打算将自己关于语文教育的随想录集结出版,便请吕叔湘先生题签。带着这份荣耀与感动,张巨龄从一名编辑逐渐成长为一位语言学家。

  1997年的一天,《光明日报》某版的一则关于“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通栏标题,引起了一些读者的议论:是“无上”还是“无尚”?为此,张巨龄认真查阅《辞源》等大型工具书,以及相关的文史典籍,并浏览了《光明日报》的120个版面,从中精心挑选了另外两组异形词,即“同仁”与“同人”以及“人才”与“人材”,并将它们和“无上”与“无尚”编在一起,撰写了名为《语言三题》的新闻评论,受到了一致好评。十余年间,张巨龄先后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语言学、语文教育论稿,陆续在相关报刊上发表,如《语文的特性和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关于语文教育内涵与改革的复议》等,在学界影响深远。

  张巨龄提出:“语文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的最终分界线不在于语文教师本身有多么博大精深的知识,而在于他自己有了知识,如何让学生也有知识;在于他自己能分析文章、写文章,如何让学生也能分析文章、写文章上;在于自己会说、会写、会读、会傲的能力,也转化为学生会说、会写、会读、会做的能力上。”几十年来,他先后在《人民日报阳光明日报》《语文建设》等报刊上就语言应用、语文教育学等课题发表了数百篇文幸,出版了《语文•情趣•教学问语文教学初阶》《语海泛舟——张巨龄语言和语文教育论选》等专著,为推进汉语言学、语文教育的实践、研究及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早在68岁那年,他填了一首《渔歌子•生日》:“六八迎来比翠霞,依然憧憬壮如花。时令好,绽新花,嫣红姹紫总须加!”如今的张巨龄,已逾75岁,但他依然这样壮心不已。“我当下的工作,就是完成已经立项的、400余万字的十卷文集。”退休后张巨龄指着已经校对好的六卷书样打趣道:“噢,我是凡人,得自己录入和完成校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巨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中国回族史学家,《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原《光明日报•语言文字》专刊主编。(光明)

  ②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多年来他在语文教学方面潜心‘琢磨’的就不仅是知识,而且包括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播给学习者,进而变成他们的本领和能力,而后者还往往成为研究的重点巨龄虽然做着新闻工作,但对语文事业也不能不算酷爱和肯致力的一个,而且自有他的见解。”(王本华《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张巨龄自小立志教书育人,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北京大兴县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一一礼贤中学任教,并保持教育热情,不断学习思考。

  B.张巨龄在任《光明日报》编辑时,给自己定位为“新闻不是我的专长,语文才是我的优势”,可见他能正确认识自我,发展特长。

  C.在光明日报工作期间,张巨龄发表了数百篇专业论文、出版了几部专著,累计400余万字,在汉语言学和语文教育领域成就丰越。

  D.张巨龄治学严谨,为了撰写《语言三题》一稿,他不仅认真查阅《辞源》及相关的文史典籍,还浏览了《光明日报》的120个版面。

  5.关于语文教师,张巨龄有哪些见解?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张巨龄是报纸编辑,又是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请结合材料,就编辑工作与语文研究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14分)

  隧 道

  [俄]康斯坦丁•梅利罕

  这列火车不偏不倚地停在了隧道里。糟糕的是,它的第一节车厢已开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却还没有进去。出乎意料地停车让许多乘客心中颇为不爽,只有最后一节车厢中的一位乘客不以为然,他甚至有点暗暗庆幸。因为离这条隧道不远,正好住着他的父亲。每次出差旅行,他都要通过这条隧道,可是和父亲却已是多年没有见面了。这里从来没有为火车设置停靠站。他想,借这次意外的机会,说不定能和父亲见上一面。这位乘客从车窗探出身子,叫住一位正沿着铁路闲逛的列车员:“您好,请问出什么事了?”

  “唉,隧道出口的铁轨坏了。”

  “啊,那我们需要在这里等多长时间?”

  “起码得4个钟头吧。”列车员说完,返身朝隧道的另一头走去。

  这位乘客心中立刻有了底,他张望了一下周围,发现在最后一节车厢的对面,正好有一个电话亭。这位乘客便下了火车,给父亲打电话。可电话那头的人告诉他,他的父亲正在工地值班。于是,他又往工地打过去。

  “是儿子吗?”不知为什么,父亲立刻听出了他的声音。

  “是我,老爸!铁轨出了故障,我有整整4个小时会待在这里。”

  “啊,太可惜啦!”父亲失望地说,“我干完这点儿活正好要4个小时。”

  “你不能请假提前走一会儿吗?”

  “不行,”父亲回答,“这是个急活儿。让我想想办法……”

  乘客挂上电话,点上一根烟,开始焦急地等待。

  这时,那个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返回来:“过两个钟头我们就能走啦!”他向乘客宣布。

  “什么?过两个钟头?”乘客惊叫一声:“您刚才不是说,要4个小时吗?”“那个修理工刚才以为修好铁轨起码要4个钟头,可现在他又说,两个钟头就能搞定。”列车员解释道。

  乘客忙奔向电话机,匆匆地按下号码:“老爸!你知道吗?我不能等4个小时,只能等两个小时!”

  “真糟糕!”父亲有些气恼,但马上又说:“哦,没关系,我再加把劲儿,说不定一个钟头就能把活儿干完。”

  乘客挂上了话筒。这时,那个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走了出来:“我们今天真走运,碰上这么一个好修理工!一个钟头,他说,一个钟头就能搞定。”

  这位乘客忙又奔向电话:“爸!对不起!不是两个小时了,而是一个小时!”

  “怎么这么倒霉!”父亲很生气,“好吧,那我就用半个钟头,我不会再往后拖了。”

  乘客挂上了话筒,把烟头扔到地上,使劲地用脚踩灭。这时,那个列车员又从隧道里返回来:“哈哈,简直是笑话!那些活儿,修理工说半个钟头就能搞定了。”

  “他这不是在耍弄着我们玩吗?”乘客叫喊着又奔向了电话:“爸,10分钟内你能把活儿干完吗?”

  “没问题,能干完,孩子!我就是累散了架、累蹬了腿,也要尽快把活儿干完!”

  乘客挂上电话,抬起手腕看着手表。这时,那个列车员手中摆弄着一根小树枝儿,嘴里哼着小调,从隧道里钻了出来:“嘿,这个修理工真会瞎扯,嘴里喊着‘这么多活儿,这么多活儿!’可现在他又说,10分钟就能干完。”

  “真是浑蛋!”乘客心中暗骂,又抓起话筒:“爸,听见了吗?我们已经来不及了。开始,那个浑蛋答应要停4个小时,可现在他又说,只能停10分钟。”

  “不错,他确实是个浑蛋。”父亲说,“但不要失望,孩子,我马上就完事儿!”

  突然,隧道里传出那个列车员洪亮的喊叫声:“请大家赶快上车!”

  “再见了,老爸!”乘客向话筒最后叫了一声,“他们没能让我们见上一面!”

  “等一等,孩子!”父亲气喘吁吁,声音嘶哑地喊着,“我已经没事儿啦!你别挂电话!”

  然而,这位乘客已经跳进了车厢。列车徐徐开动。

  在火车驶出隧道的一刹那,这位乘客看到了出口外的一座巡道工的小房,在它小小的窗口后面,站着一个老人。他一边用帽子擦拭着满脸的汗水,一边高兴地冲着话筒大声喊着:“我终于脱身了,孩子!我完事儿啦!”

  然而,车轮与铁轨撞击的轰鸣声淹没了他的声音……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略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写火车因轨道出故障而恰巧停在隧道里,点明故事发生的缘起和人物活动的背景,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故事主要围绕列车停车时间的四次变化来展开情节,看似单调,实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极具戏剧性和可读性。

  c.作品主人公是身为铁路工人的父亲,而乘客则在小说中只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他想借机看望父亲却与父亲擦肩而过。

  D.对列车员的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父亲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术,为揭示父亲真实身份埋下了伏笔。

  E.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变化,突出了“爱子情深”的主题。

  8.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简要赏析结尾的艺术效果。(4分)

  9.如果把小说标题“隧道”改为“重逢”,你认为哪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永新知县。征授御史。时以殿工,矿税使四出,骄横。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忤旨,停俸一年。巡按陕西。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懋衡奏之。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辨。帝疑御史言不实。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迹,托言永遣,乘马结阵驰去。县棣追及之华阴,相格斗,已皆被系,懋衡遂以反逆闻。永窘甚,爪牙尽亡,独纲在,乃教永诬劾咸宁知县满朝荐,朝荐被逮。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靖。懋衡寻以忧归。起掌河南道事。擢大理右寺丞,引疾去。天启元年,起历大理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理京营戎政。进右副都御史,改兵部右侍郎,俱理戎政。三年八月,廷推南京吏部尚书,以懋衡副李三才;推吏部左侍郎,以曹于汴副冯从吾。帝皆用副者。大学士叶向高等力言不可,弗听。懋衡、于汴亦以资后三才等,力辞新命,引疾归。明年十月,再授前职。懋衡以珰势方张,坚卧不起。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崇祯初,复其官。

  (选自《明史·余懋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

  B.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

  C.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

  D.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是我国古代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及各级官吏。

  B.畿辅,又称“京畿”,指京城附近地区。“畿”,古代指靠近国都的地方,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c.忧归,是指因父母丧事而回乡守丧。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

  D.年号,指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文中的万历、天启、崇祯都是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懋衡正直敢言,心系百姓。当皇上派出的矿税使骄横无礼骚扰百姓时,他不顾违背圣旨会被停发俸禄的风险斗胆进言,建议公告天下,磊落行事。

  B.余懋衡疾恶如仇,蹈死不顾。当税监梁永役使众多人马搬运个人财产到畿辅,并想毒害余懋衡时,他一再上奏给皇帝,极力弹劫横征暴敛的梁永。

  c.余懋衡谦逊低调,急流勇退。当他先后被提拔为大理右寺丞和南京吏部尚书时,他不愿屈居李三才之下而称病辞职,回归家乡。

  D.余懋衡明哲保身,远离阉党。当他发现阉党势力越来越强大时,执意不肯担任南京吏部尚书的职务,后来依然因为阉党张讷的诬陷而被皇上革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迹,托言永遣,乘马结阵驰去。

  (2)懋衡、于汴亦以资后三才等,力辞新命,引疾归。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登平嵩阁右嵩亭作

  [北宋]文彦博①

  不较平嵩与右嵩②,大都亭阁画穹崇。

  太行太室③当前后,俱是家山④入望中。

  【注】①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历官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出将入相五十余年,为北宋名臣。谥忠烈。有《文璐公集》。②平嵩阁、右嵩亭,均为嵩山上的建筑物。③太行:山名,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界的大山脉。太室:即五岳之一的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东称太室,西称少室。④家山:家乡。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前两句是说,无需将“平嵩阁”与“右嵩亭”做什么比较,因为二者都是高高耸立、几近苍穹的亭阁。

  B.三四句即言诗人登亭阁之所见。在这高亭之上远望,视野为之开阔;有山有水有亭有阁,真可谓人间仙境。

  C.诗人站在如此险峻的亭阁上观望,感觉的是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充满哲理的豪迈气概。

  D.此诗想象丰富,“画”字使亭阁与苍穹融为一体,“俱是家山入望中”则是“登山则情满于山”的具体写照。

  E.本诗以生动的语言咏嵩山亭阁,大笔挥洒,气象雄阔,将诗人所思、所感尽寓其中,带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探析。(6分)

  (三)名篇名旬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与安乐”)中“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从内外两方面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表达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之情。

  (3)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间商从药农手中低价收购,囤积居奇,以哄抬药价从中渔利,坑害药农利益,加重患者负担,损害消费者利益。

  ②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电信络诈骗犯罪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公害,广大群众深恶痛绝。

  ③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一挥而就,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急于求成不行,需要精准扶持、长期支持才行。

  ④阅读这种近乎复古的慢节奏能够绵延至今,除了依靠其本身经久不衰的魅力外,氛围的培

  育与凝聚也不可或缺。

  ⑤提到江中制药,大家就会想到耳濡目染的草珊瑚含片、健胃消食片,如今江中集团已成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⑥可以这样说,建设好草原的大数据平台,就是编修一本建设草原的工具书,让我们的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事倍功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首次推出了20个智慧型灯杆,集智能照明、微基站、WiFi发射、视频监控、信息发布等多功能于一体。

  B.新闻工作者虽不能在各领域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恪守新闻专业规范可以最大限度规避不因媒体误读误判等原因而产生的风险。

  C.重庆媒矿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该矿越界违法生产区域以掘代采工作面微风作业导致瓦斯积聚,违章放炮引起瓦斯爆炸造成的。

  D.12月,光德村进入柿饼晒制生产的最佳时期,家家户户屋顶上都会晒满金灿灿的柿子,空气中弥漫着清香,一派红火的丰收景象。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说一个美丽的乡村要让人“记得住乡愁”,②一座美丽的城市则要让人“望得见天际线”。③,一些成市却常常忽视了天际线这道风景。淡化天际线意识,④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⑤造成了城市无法挽回的美学损失。⑥,城市的天际线也非千篇一律,更不是一概排斥现代建筑。关键要结合城市特点,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显出特有的美丽。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虽然但是可是势必还/

  B如果那么然而不但也当然

  c既然/实际上必然且自然

  D与其不如其实/又虽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曾几何时,我们已经习惯了“加式”思维。①,蓝领阶层更是早已习惯多加班多挣钱。但代价呢?是被过度的工作透支了身体,他们原来强健的体魄不复存在;②,他们原本从容的心态写满焦灼疲惫。“加式”思维急需调整,因为,生活不只有物质利益上的满足,③。

  21.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与“人生”“微笑”的话题有关,句式与例句相同。(6分)

  人生如酒,有了微笑的美酒便飘着诱人的醇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笑面对人生,将会有微笑的回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新世相”微信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引发了一场“丢书大战”:从11月15日开始,我们可以试着多做一件事,让拥挤的地铁和乏味的城市变得不一样。由黄晓明、徐静蕾、张静初等几十位明星、作家把10000本书丢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任何人都可在身边的角落、缝隙、座位上找到它们。但是,活动现场遭遇了尴尬,许多地方出现所“丢”之书无人问津甚至被当作垃圾清理的情况。

  对此,有友质疑这是一场成功的“做秀”和营销,而非公益;也有友犀利地指出,书的确是一种代表“高尚”的东西,但是在公共场所丢书却一点都不高尚;还有友认为这种活动有益于倡导全民阅读,值得推广。

  对于这场“丢书大战”和友的观点,你是怎么看的?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猜你感兴趣:

1.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带答案

2.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3.2017年全国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4.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5.2017年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

    上一篇:语文高考押题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