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高考必刷题押题卷语文及答案

刘惠分享

  拼搏,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为了你理想的大学,努力拼搏高考吧。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必刷题押题卷语文,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必刷题押题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 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D. “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3分)

  A. 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 水的流逝都会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是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C. 古代交通不便,山遥水远、音信难托,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D. 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B.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C. 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 狼

  (俄)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

  “什么人?”一个响亮的声音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这里的护林人。”

  我报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

  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雨下得倍加起劲了。 “怎么办呢!”

  “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

  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

  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 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

  “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 “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

  “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

  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

  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 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 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

  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 …

  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

  “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

  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

  “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 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 “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

  “你要干什么?”

  “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 “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

  “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 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

  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 护林人转过身去。

  “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

  “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

  “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

  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来源:学,科,网]

  “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 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

  “听,他走了!”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 小说开篇一段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冷、阴暗的氛围,其中“狂风怒号”“倾盆大雨”等描写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可怕。

  B. 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特点,“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与福马的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极为吻合。表达了我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

  C. 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D. 孤狼称呼“我”为“老爷”,说明“我”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也是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

  5.请简要分析“孤狼”的性格。 ( 4分 )

  6.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 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惆怅,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 而家益以贫

  B.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C.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D.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补”指官有缺位,选员补充空缺官职。表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征、 辟、拜、选、 除、荐” 等。《张衡传》中的“公车特征拜郎中 ”的“征”即是。

  B. “殁”表示死亡,与之相近的字有“崩、薨、卒、不禄、死”等。“薨”是古人对帝王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C. “讳”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D. 仕宦:做官,担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 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

  B. 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

  C. 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D. 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3分)

  课内翻译:

  (2)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3分)(《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4分)( 《苏武传》 )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石 湖(文征明)

  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横注越来溪。

  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

  依旧江波秋月坠,伤心莫唱《夜乌啼》①。

  【注】①《夜乌啼》即《乌夜啼》,是一支古老的乐府歌曲。

  1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首联写景远近结合。先写远望湖面深处,雾气与水波融成迷茫的一片,再写湖边各色花儿开得正盛,花丛中群鸟竞啼。

  B. 颔联写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山坡之 上,无人管问的野草欣欣然地自由生长;越来桥下,河水同样流得自在活泼。

  C. 颈联写春天的世界充满生机,令诗人迷恋,直到晚风轻轻从湖面飘起,带来凉意,白日西下,往事涌上心头。对此诗人感慨万千。

  D. 这首诗虽是写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却是笼罩在一片柔曼的气氛中,如同一支优美而和缓的曲子,尽管奔腾不息,却有安静的感觉。

  E. 诗人笔下的石湖风光,和谐清淡,娴静温柔,只有“湖上花深鸟乱啼”一句稍显热闹,但并未具体描摹其色彩与声音,没有打破全诗的和谐。

  1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寄予了哪些感情?(5分)

  评卷人 得分

  四、默 写(每空1分,共7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2) ___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3)《念奴娇•赤壁怀古》承上启下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词人借历史影射当政者偏安自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