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天津市语文高考题及语文复习检测卷

刘惠分享

  高考考生不需要带着太多的期望来面对高考,但是一定要珍惜这次人生中难得的磨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天津市语文高考题,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复习检测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国学”一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像国子监或者太学一样的学府,其含义在整个古代基本上是一致的。

  B.“国学”是指一种学问,这种见解产生于清末民初这段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与我们现在对国学的认识相符。

  C.“国学”一词在清末民初就开始有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这一新的涵义,虽然这个词的用法在那个时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D.“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B.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C.国学能够整理、研究中华文化传统,通过甄别、诠释、评价,可以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进行继承与弘扬。

  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

  A.“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B.我们的文化若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只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

  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来进行。

  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1.D(指代有误,《国故学讨论集》并不是章太炎的著作。)

  2.B(因果倒置,原文中“绕不开国学”是原因和前提。)

  3.D(于文无据,原文没有表达“更应该注意”某一问题的意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等。下面是《三联生活周刊》对叶嘉莹的访谈节选。

  三联生活周刊:你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又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诗词,使古典诗词研究拓展了一个层面。这一点是怎么完成的?

  叶嘉莹:想起来我很幸运,我是中文系出身,而且我是从小在家里熏习陶冶出来的。我后来不得已而要留在海外任教,不得不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文学。我每天查生字到半夜两点钟,这是为了生存没有办法,被逼出来的。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实我更大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所以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光听讲不够,还要找人家的书来看。看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噢,这一点就可以来解释我们中国的诗歌!我们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王国维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人物,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但他的文学批评《人间词话》仍很抽象,比如清空、飘逸、沉着……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很空泛的东西,抓不住什么。

  如果我跟西方的学生讲诗的气韵、词的境界,他们是听不懂的。你不能不用一些他们比较有逻辑的理性的思辨来说明这些事情,所以我的解说要结合西方理论,这是现实的需要。我虽然用西方的理论,但我不被任何一家西方的理论所束缚。西方的跟中国的不能够完全对接,所以只能是把可用的东西拿来利用。当然先要有中国的文学根底,才能拿得对。所以一定要先有古典文学的基础,然后再去学西方的东西。如果先学了一套西方理论,回来生搬硬套,是表皮的附会、牵强、生硬、浅薄,我也不赞成这种做法。

  三联生活周刊:在传统诗词的学习上面,你不仅提倡多读,而且要吟诵。为什么要强调吟诵?

  叶嘉莹: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可以说从周朝开始,就是伴随吟诵的。我们都常常笑当年的私塾,摇头摆脑地这样吟唱。可是我们前辈的学者、历史上诗词伟大的作者,他们旧学的根底都是从小这样背诵吟唱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会写作旧诗,或者写得不够好,也是因为缺少了这一层的基本训练。而吟唱是帮助你记诵的,记诵既帮助你写作也帮助你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很多学校也在推行诗歌朗诵活动,这与你倡导的吟诵一致吗?

  叶嘉莹:朗读跟吟诵有很大的区别。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但是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向内在的追求。所以吟诵也应该是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你自己拿一本古诗,把你的心灵、感情、意念都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的、知识上打成一片,是要从感性上打成一片。

  三联生活周刊:古典诗词在塑造现代人心灵上有什么作用?

  叶嘉莹: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西方也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而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说,诗词为你带来了什么?

  叶嘉莹: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自然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这些年之所以不断回来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只不过是情之所在,不克自已而已。

  我做这些工作,还是觉得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应该中断。认真地学习古典诗词,可以让传统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我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者,可是我当年回国的那一片初心和意愿30多年来没有改变,今天我仍然盼望着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的长流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

  4.叶嘉莹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中国诗词,下列不属于其看法或做法的一项是(3分)(  )

  A.她认为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而西方诗歌理论有时可用来解释中国诗歌。

  B.她认为文学批评《人间词话》还是很抽象,其原因是王国维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因而采用了一些如“清空、飘逸”等空泛的词。

  C.她认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一定要先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和根底,她不赞成那种先学一套西方的理论,回来生搬硬套的做法。

  D.有着中国古典诗词功底的她在跟西方学生讲中国诗词时,虽然结合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但并不会被任何一家西方理论所束缚。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朗读跟吟诵区别很大。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是外向张扬的;而吟诵追求内在,要从理性、知识、感性上把心灵、感情、意念都跟诗打成一片。

  B.吟诵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中很重要。只要加强背诵吟唱这一层的基本训练,我们现在很多人就能够像历史上伟大的诗词作者一样写出好的旧诗。

  C.西方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这与叶嘉莹的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有兴发感动之作用的观点,有一致性。

  D.叶嘉莹之所以喜爱和研读中国古典诗词,原本既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一片初心,也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其的感动和召唤。

  E.现在有些青年人因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的感发作用,使得叶嘉莹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担心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

  6.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叶嘉莹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4.B(强加因果。)

  5.AC(B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原本既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一片初心”错误,原文是“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E项,“使得……”,强加因果。)(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6.①热爱并传播古典诗词文化。30多年来不断回来教书,致力于传播古典诗词文化,渴望古典诗词文化能生生不已。②谦虚好学。身为教师,虽然很忙,但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还找人家的书来看。③吃苦精神强。由于现实生活的原因,她不得已留教海外而要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文学,每天查生字到半夜两点钟。④心态乐观、平静。虽然其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窍门

  [前苏联]左琴科

  我一到了南方,立即就深有感触。

  一下轮船,我就快步直奔旅馆。旅馆的守门人对我说:“现在的旅客可真奇怪,一下轮船,就都朝我们这儿奔,可是我们这里已没有闲房间了,全都客满。”

  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好耍个花招,再碰碰运气吧。离开旅馆,我一边走一边琢磨法子。

  我手里拿着两件东西:一件是普通的提篮,另一件确实是个挺漂亮的钢板手提箱——其实就是个三合板箱子。

  我把提篮暂存在卖报人那儿,然后把身上穿的那件从外国进口的大衣反穿了起来,大衣的方格里子就成为大衣面。我又把便帽低低地压在鼻梁上,买了支雪茄烟叼在嘴上。我就这么个打扮,提着那只出口的钢板手提箱,大模大样地再次闯进了那家旅馆。守门人对我说:“先生!您不用进去了,里面没有空房间。”

  我没理他,走近一个服务员的眼前,操起半通不通的外国话说:“一个、房间的、有?”

  服务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上帝啊!外国佬来啦!”

  接着,他也用半通不通的外国话回答说:“是,是的,一个、房子的、可以的、有,有。请,请。我这就给您腾房间,尽可能找个好房间,臭虫少一些的。”表面上我装得神气十足,其实两条腿却在哆嗦着。

  这个服务员挺爱扯外国话,于是他又问:“对不起,先生!请原谅。您是德国人,还是别的哪国人呢?”

  我心中暗想:真糟糕,万一这个服务员懂德国话可咋办呢?于是,我对他说:“我是西班牙。一个、房间的、明白吗?你的。西班牙,西班牙的。”啊哈,这一下这个服务员可惊呆了。

  “我的上帝呀!是来了个西班牙人!请您等一等,当然,我已经明白,方才您说的是西班牙,西班牙人。”

  显然,他说话时,身子在发抖。我的手一直在哆嗦,他的手也在打战。我们两个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在不停地发抖。

  这时,我用似通非通的西班牙语对他说:“对的,对的。请您把我的箱子送到我的房间去,其他以后再说。”

  服务员回答说:“好,好的。不用您嘱咐。”

  一点也没有错,这个服务员想赚钱的劲头来了。他又问道:“先生,您付什么钱呢?是给外国钱,还是给我们的钱?”

  为了让我明白他的意思,他用手指头比划着杠杠和圆圈。

  我心中嘀咕着:我可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真讨厌,快点提箱子算了。

  我一心想弄一个房间,其他的什么也顾不上了。

  服务员用手提箱子,由于殷勤过分,用力太猛,箱子盖啪的一声绷开了。

  箱子一打开,里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掉了出来:破衬衫、短裤衩、“吉尔”牌肥皂,还有其他的国货。

  服务员一看,脸都气白了。他立即明白是上了当,气呼呼地说:“啊,好你个西班牙流氓,快点拿出证件来!”

  “我不明白,”我尴尬地说,“要是没有房间的话,我就走。”

  “您看!”服务员对守门人说,“他竟然冒充外国人混进来!”

  这时,我真想快点溜走,可是,守门人反倒说:“哎,我说同志,请到这边来,您甭害怕。您真是急等着要房间吗?”

  “我是刚下船的,有些晕船,这会儿连站都站不稳当。请您行个好,快给我弄个房间,我好躺下歇歇。我可以多给你们点钱!”我哀求着说。

  “我们是不受贿的。如果您真是急着要房间,我可以给您找一个,也不用什么酬谢。”服务员说,“只不过这个房间没有钥匙。房间锁着,钥匙弄丢了。您得再付十五卢布给钳工,让他给您打开房门,再从旧钥匙中找一把配上。”

  我乖乖地付了钱,算是弄到了一个房间。

  到了晚上,隔壁旅客告诉我说,这个房间的钥匙根本没有丢,不过让他们敲去了十五卢布竹杠而已,那位旅客为自己房间的钥匙付了十卢布。我因冒充西班牙人,又被他们多弄去五卢布。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知足的,因为到底有房间住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23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被敲诈了十五个卢布,但“我”还是“挺知足”的,既表达了一种“我”的宽慰和无奈,也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丑恶现象的不满。

  B.文章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让故事显得更为真实。

  C.文章用夸张的细节,如服务员和伪装成外国人的“我”交谈时,“身子在发抖”,“我”的手在“哆嗦”,凸显讽刺的特色。

  D.文中的服务员发现真相,欲赶“我”出去,守门人却让“我”留了下来,同是唯利是图,守门人显得稍微仁慈一点。

  8.小说的标题“窍门”有何深刻内涵?请作简要分析。(5分)

  9.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7.D(守门人和服务员是以唱双簧的形式达到目的的。)

  8.“窍门”是指“我”为了能够在旅馆弄到一个房间耍的一个花招,(1分)也是指看门人和服务员敲顾客竹杠骗取钱财的方法。(2分)作者用这样的标题来揭示主旨,有力地讽刺了他们这种唯利是图、虚伪狡诈的行为。(2分)

  9.①情节一波三折(或行文有波澜)。“我”得知旅馆没有房间,经过一番伪装,巧妙地骗过了服务员,接着骗局被揭穿,最后终于弄到了房间,结果又发现自己比别的旅客多付了五卢布。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戏剧性。

  ②结尾出人意料。小说结尾“我”弄到了房间,却多花了五卢布。深化了文章的讽刺主题,揭示了文中人物市侩、唯利是图的嘴脸。

  ③伏笔照应,前后呼应。“漂亮的钢板手提箱——其实就是个三合板箱子”为后面的箱子中的东西散落埋下伏笔。让文章结构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