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考模拟试卷一语文
高考复习的时候要多练多学,做到高考时胸有成竹,然后一举拿下高考。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全国高考模拟试卷一语文,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全国高考模拟试卷一语文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儒学在我国学术文化中的位置,要作恰当的估计。可以肯定,儒学不等于国学。我国的远古文化,就不能归于儒学。有人说国学以儒学为中心,这也不能令人信从。在先秦诸子里,家数很多,即使是在司马谈所论的六家、《汉书•艺文志》记述的十家中,儒家只是其中之一。儒学尽管在先秦成为显学,却不是至高无上的。道家、墨家、法家对孔子的批评就不少。撇开宗派的成见,不无合理的因素。至于老子用道阐发的宇宙论,远非孔子所能及。《墨子》里关于数学、物理学、工艺学的发明,也是儒家所无。这是人所共知的。
孔子不仅在父母之邦的鲁国终究没有能够施展其抱负,而且周游卫、宋、陈、蔡等地,也没有受到重用,而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就是由于任用了被孔子斥为不知礼的管仲。秦国称霸西戎,开始于孝公信用商鞅,实行变法。始皇统一六国,儒生虽被立为博士,但最终因以古非今的罪名而横遭惨祸。刘邦开始也极轻视儒者,拿儒冠当溺器,骂郦食其是竖儒,讨厌陆贾的称说《诗》、《书》。只是因叔孙通替他制定朝仪,感到做皇帝的尊严、可贵,而后才较多地任用儒生。刘恒、刘启,主张无为而治,窦太后崇黄老之术,出现了史称的“文景之治”。司马谈在武帝初年写成的《论六家要旨》,抑儒而扬道。他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所处正是崇道的年代,对道家难免溢美。可是,班固据刘歆《七略》祖本撰《汉书•艺文志》,已是崇儒之世,《汉书•艺文志》中所论十家,都列长短,儒家也不例外。
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渐渐地使儒学的地位得到抬高。以儒学为统治思想,目的在于强化汉家的统治。
应当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独尊儒术,乃是统治者运用超学术文化的权力造成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有人竟然把孔子说成是有帝王的道德又有帝王的才干却没有帝王命运的素王;是黑帝的儿子,当称玄圣;把《六经》的著作权统统划归孔子,并且制造出为汉制作的神话来。显而易见,这绝不是孔子的本来面目。二是儒学的独尊地位,2000多年来,只是在统一的王朝为着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时才需要,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反映在一切时期。历史呈现的迹象表明:儒学的盛衰,与统治者的是否有力地加以倡导密切相关。而当一个王朝到了再不能统治下去的时候,儒学是毫无作为的。所以,当这样的统治行将崩溃的时候,儒学的地位也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动摇。正因如此,在我国旧民主革命胜利后,儒学的那种官方哲学的地位也就没有恢复的可能了。
当然,这样并不是否定儒学的价值。从孔子到孟子、荀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家,他们在学术文化的多种领域中均表现了大智大慧,给人以启迪。在他们留下的遗产中,蕴藏着可开发的丰富资源,其中有的早已渗入我国各民族首先是汉民族人民的心里,如“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博学”,“知耻”,“义然后取”,“孝亲”“尊长”等等,其作用是积极的;还有反映人民利益的言论,如“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黎民不饥不寒”,“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此等等,无疑是可贵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即使是在司马谈所论的六家、《汉书•艺文志》记述的十家中,儒家也只是其中之一,并非至高无上。
B.老子用道阐发宇宙论,《墨子》记载了多种发明,而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招致道家、墨家、法家对儒家的批评。
C.齐桓公任用了法家的管仲而称霸诸侯,秦孝公信用主张变法的商鞅称霸西戎,这些说明儒学富国强兵方面有一定的短处。
D.孔子在鲁国、卫国、蔡国等地没能够施展其抱负,儒冠被刘邦当作溺器,儒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地位才得到提高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3分)
A.儒学的要旨之 一是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叔孙通汉高祖制定朝仪后,儒生才较多地登上政治舞台。
B.汉武帝时儒学地位得到提高,孔子竟被称为素王。《六经》的著作权本不是孔子却被划归孔子,这是某些人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而做的。
C.一个王朝兴盛,儒学便跟着兴盛,王朝行将崩溃,儒学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可见儒学的盛衰与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
D.以儒学为统治思想,有利于强化王朝的统治,因此统治者把儒学奉为官方哲学,但旧民主革命胜利后儒学丧失了原有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蕴含着大智大慧的儒学,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家的阐发和丰富,成为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宝藏。
B.道家采儒墨思想之精华,撮名法之要,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一度为统治阶级所推崇,可见道家在百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C.“忧乐天下、博学知耻、清静无为、孝亲尊长”这些儒学的思想早已渗入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心里,影响了无数炎黄子孙。
D.儒学在我国学术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虽然不能等同于国学,但也是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文化史上熠熠生辉。
【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解答】1.B “而儒家…招致道家、墨家、法家对儒家的批评”的说法不合文意,原文没有指出儒家被道家、墨家、法家批评的原因.
2.C“可见儒学的盛衰与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错误, 原文第四段说“儒学的盛衰,与统治者的是否有力地加以倡导密切相关”而不是与“王朝的兴衰”有关.
3.C “这些儒学的思想早已渗入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心里”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
答案:
1.B
2.C
3.C
【点评】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继勋字绍先,仪状颀伟,太宗见而异之,召问其家世,以琼子对。擢寄班祗候,累迁内殿崇班。咸平初,王均据益州。招安使雷有终以兵五百授继勋,守东郭二门,会贼攻弥牟砦,继勋引兵转斗至嘉州,败之。会日暮,有终欲少休,继勋曰:“贼窘矣,急击之,无失也。”率十数骑鏖战,身被数创,血濡甲,贼退保子城,不敢出。迁洛苑使、并代州钤辖。契丹聚兵五万屯草城川,继勋登高望之,谓军使贾宗曰:“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转战至寒光岭,伏发,契丹果败,相蹂躏死者万余人,获马、牛、橐驼甚众。时屯兵河外,馈运不属。继勋扼兔毛川,援送军食,师乃济。徙知环州,又徙瀛州。时岁饥,募富人出粟以给贫者。明年大稔,郡人上治状请留。迁内藏库使,以宫苑使奉使契丹。还,知定州,徙鄜延路钤辖,坐市马亏价失官。已而复为西上閤门使。仁宗即位,改东上閤门使,真授陇州团练使、知雄州。其冬,契丹猎燕蓟,候卒报有兵入抄,边州皆警。继勋曰:“契丹岁赖汉金缯,何敢损盟好邪?”居自若,已,乃知渤海人叛契丹,行剽两界也。入宿卫,出为天雄军都总管,愿复护边,既而留不遣。以老病乞骸骨。召见便殿,许一子扶掖,俾勿拜。授建雄军节度使、知滑州。河水暴溢,啮堤岸,继勋虽老,躬自督役,露 坐河上,暮夜犹不辍,水乃杀怒,滑人德之。卒,年七十八,辍视朝一日,赠太尉。继勋性谦,有机略,善抚御士卒,临战辄胜。在蜀有威名,号“神将”。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B.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C.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D.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甲,指铠甲,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战国后期,出现了用铁制造而成的。
B.钤辖,宋代武官名,官高资深的称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称钤辖和副钤辖。
C.候卒,守卫巡逻的士卒,在军中一般担任夜间巡查、监督敌军等任务。类似的还有“候骑”等。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家安度晚年。它和致仕、致政、释褐等词语意思一致。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高继勋为名将之后,受皇上赏识。他是名将高琼的儿子,身材魁梧伟岸,初次见面时被皇上赏识,后来得以提拔。
B.高继勋富有军事才能,勇敢善战。他率领五百兵士击败王均叛匪,在主将提出休息时坚持主张把握机会追击,最终消灭叛军。
C.高继勋做事冷静,善于分析形势。面对北方边境的警报,他做出了客观冷静的分析,居处自若,稳定了边疆形势。
D.高继勋勤于政务,深受百姓爱戴。他担任滑州知州时遭遇水灾,他不顾年老日夜坚守堤上,大水退去,当地百姓对他十分感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屯兵河外,馈运不属。继勋扼兔毛川,援送军食,师乃济。5分
译文:__ ___
__
(2)契丹岁赖汉金缯,何敢损盟好邪?”居自若。 (5分)
译文:__ ___
__
【分析】4.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6.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7.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4.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语段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句中的标志性词语等,运用排除法断句.“不整”是“阵”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项.“取胜”是一个词语,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B项.“走”被“南”修饰,是“向南跑”的意思,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D项.故选C.译文为:他们人很多但阵势不整齐,将领不是有才干的人.我们的军队虽然人少,但可以凭借奇招取胜.先派士兵埋伏在山下,敌人见到我军势弱,一定急着攻击我们.我们引诱他们向南跑,你们出来攻打他们,敌人一定会大败.
5.D “释”是“放弃”的意思,引申为“脱去”;“褐”是粗布衣服,代指平民.“释褐”的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与“乞骸骨”意思不同.
6.B “最终消灭叛军”说法有误.高继勋率兵继续追击叛匪,叛匪最终“退保子城,不敢出”.
7.①“属”,连接,接着;“扼”,扼守;“济”,救济.译文为:当时朝廷军队在黄河外屯兵,军粮运送连接不上.高继勋扼守兔毛川,支援运送军粮,军队才获得了救济.
②“赖”,依赖;“损”,损害;“盟好”,同盟友好.译文为:高继勋说:“契丹每年都要依赖汉人的金钱缯帛,怎么敢损害联盟友好关系呢?居处坦然自若.
答案:
4.C
5.D
6.B
7.①当时朝廷军队在黄河外屯兵,军粮运送连接不上.高继勋扼守兔毛川,支援运送军粮,军队才获得了救济.
②高继勋说:“契丹每年都要依赖汉人的金钱缯帛,怎么敢损害联盟友好关系呢?居处坦然自若.
参考译文:
高继勋字绍先,身材高大魁伟,宋太宗见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召来询问他的家世,他以名将高琼之子来回答.太宗提拔他为寄班祗候,他多次升迁任内殿崇班.咸平初年,王均占据益州反叛.招安使雷有终将五百名兵士交给继勋,让他看守益州城东两个城门,正赶上叛匪攻打弥牟砦,继勋带兵与叛匪交战,辗转战斗到了嘉州,打败了叛匪.正赶上天要黑了,雷有终想要稍稍休息一下,继勋说:“叛匪已经很窘迫了,赶紧攻打他们,不要失去机会.”他率领十多个骑兵继续和叛匪激战,身上受了好几处伤,鲜血沾湿了铠甲,叛匪退军守卫子城,不敢再出战.后任洛苑使、并州代州钤辖.契丹聚集五万军队屯兵在草城川,高继勋登上高处眺望敌军,对军使贾宗说:“他们人很多但阵势不整齐,将领不是有才干的人.我们的军队虽然人少,但可以凭借奇招取胜.先派士兵埋伏在山下,敌人见到我军势弱,一定急着攻击我们.我们引诱他们向南跑,你们出来攻打他们,敌人一定会大败.”转战到寒光岭,伏兵出击,契丹军队果然大败,契丹军队相互践踏而死的有一万多人,俘获很多马、牛、骆驼.当时朝廷军队在黄河外屯兵,军粮运送连接不上.高继勋扼守兔毛川,支援运送军粮,军队才获得了救济.后调任环州知州,又调任瀛州知州.当时发生饥荒,高继勋征募富人提供粮食来接济穷人.第二年大丰收,郡县里的人上奏章,请求让高继勋留任.高继勋调任内藏库使,以宫苑使的身份奉命出使契丹.回来以后,任定州知州,调任鄜延路钤辖,因为购买马匹亏了钱而失去官职,不久又担任西上阁门使.
仁宗即位,改任东上阁门使,正式授官陇州团练使、雄州知州.这一年冬天,契丹人在燕京、蓟州打猎,哨兵报告有契丹军队入境掠夺,边境的州县都警戒起来.高继勋说:“契丹每年都要依赖汉人的金钱缯帛,怎么敢损害联盟友好关系呢?”居处泰然自若.之后,才知道是渤海人背叛契丹,在两国边境上进行抢劫.边境州县形势因此稳定.入朝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后出京城担任天雄军都总管,希望再去守卫边疆,不久后被朝廷留下没有外遣.因为年老多病请求退休.皇帝在便殿召见他,允许一个儿子搀扶着他,让他不用行跪拜之礼.授官建雄军节度使、滑州知州.(掌管滑州时)河水暴涨,侵蚀堤岸,高继勋虽然年老,但亲自监督劳役,露天坐在河堤边,到夜里都没有停止,洪水水势才减弱了,滑州人都感激他.高继勋七十八岁时去世,皇上停止上朝一天.追赠太尉一职.高继勋本性谦和,有谋略,善于抚慰统领士卒,每次战争都会取胜.在蜀地非常有威名,号称“神将”.
【点评】文言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临海(今属浙江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8. 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5分)
答: _
__
__
9. 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__ ___
__
_ _
【分析】8.考查诗句的作用,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9.考查分析评价作者情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抓意象、意境;抓诗眼、关键词;懂典故;懂手法.
【解答】解析:
8.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起首两句是叙事,点明当时的形势,渲染气氛;同时也奠定了感情基调:十年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是作者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别故人的原因.此词发端处揭出感慨的原因,为全篇定基调,立纲领.
9.这首词悲慨沉郁,感情深厚,满腔忠愤溢于言表.“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客心惊”的原因不只是时光消逝,“疏髯如雪”一句似乎还为不能报效疆场而惋惜,欲生冰的“衰涕”,实际上也反映了为国事而涕泪交加的情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苏轼寄弟苏辙诗云:“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箫瑟.”这里,借用苏诗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
答案:
8.这两句是说,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
9.①亡国之痛.作者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亡国之痛.②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译文:
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人的侵略,前几年都已经深入到南京了!我客居在他乡的日子已经很久,年华已经老去,一想起这,我就心中黯然.我这一把稀疏的胡子,已经变得雪一样白了,枯涩的泪水,也是像冰一样的冷!哪里该是我隐居的地方?我想应该是去吴兴吧,可是,又怕这里的朋友们思念我.到那时啊,友人只有独个儿面对深夜的凄雨,屋子的小窗上,灯火映着孤单的身影.
赏析:
上片“四海”二句,金兵南来到此时已十年,兵战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此二句是叙事,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协,一任金人兵临建康,十分愤怒不满.“岁华”三句,十年来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结成冰粒,这一事实使他感到惊恐,自己的年华就在这兵燹之中渐渐消失了.
下片情绪更为低沉,词人想到自己一生将尽,以后终老何处呢?“送老”二句,意为何处是我终老之地?我的缘份大概就在这吴兴之地吧,年老力衰,又能去向何方呢?以“盐”代处所.“故人”句,写自己对故人思念之情.在下雨的深夜,孤灯伴着孤影,满腹离愁别绪,难解难排.国破之忧和离别之愁,郁结于词人心头,情绪低沉甚至苍老,使人不忍卒读.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其时吕祉帅建康,辟陈克为右承事郎都督府准备差遣.职期间,陈克曾撰《东南防守利便》上秦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无奈朝廷昏弱,奸佞当道,忠言不为所用.国运不振,年事已高,作者只好慨叹:“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词上片主要借史实抒悲愤之情.而词下片的情绪则从悲愤转为悲观.“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就是被追归隐思想的反映.齑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宋之湖州亦称吴兴郡,陈克意将隐居于此.但是,另一方面,不是说走就走得干脆的,陈克长期侨居金陵,这里有不少朋友是他所不忍心离别的.所以有“故人相望若为情”云云.
这首词悲慨沉郁,感情深厚,满腔忠愤溢于言表.“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客心惊”的原因不只是时光消逝,“疏髯如雪”一句似乎还为不能报效疆场而惋惜,欲生冰的“衰涕”,实际上也反映了为国事而涕泪交加的情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苏轼寄弟苏辙诗云:“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箫瑟.”这里,借用苏诗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指出:十年来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是作者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别故人的原因.此词发端处揭出感慨的原因,为全篇定基调,立纲领.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这样开头,有笼罩之功力.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这两个字可谓承接严密.上片言老,是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则是寻求自己的归宿.所以“送老”一语承上而启下“应吴兴”、“别愁”、“孤影”,与之一脉相承.词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点评】古诗歌鉴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想有所突破,最根本的就是多读、多背诵,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 , ”。
(2)《阿房宫赋》中杜牧告诫后人光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 , ”。
(3)李煜的《虞美人》词中“ , ”
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重点字: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鉴)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愁)
【点评】要想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学生平时进行背诵、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只会背不会写字,学生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字形的准确记忆.尤其是通假字,要特别记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呼侯七。由于爹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侯七虽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侯七在泗州城晃荡,但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
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嘴油舌滑,一品轩老板董玉轩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侯七的工钱涨了几番。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老板常常擦拭着玉,自言自语:“嗯,是块好玉……”有时也微微皱眉。
侯七在一品轩一干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三十多岁的大青年。十几年间,侯七倒也虚心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教学习古董知识。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浸淫的专业判断。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都有立足之地。董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董玉轩也想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董玉轩衣钵的考虑对象。但董玉轩精明如斯,想到自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另谋高就,或是另起炉灶,这样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
因此,侯七只学到了董玉轩的皮毛。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地传授自己,十几年来,侯七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璧,侯七见这玉璧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泽明亮。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有希望了。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买下,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是不会差的玩意了,这回自己多半赚大了。
萧老双眼光芒放完,方道:“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自己三脚猫古董皮毛并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其实侯七当时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嗅吮再三,萧老兴奋道:“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侯七连忙兴奋道:“卖的人说此玉璧乃长平公主贴身玉璧。”同时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泰山北斗。
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难怪,难怪!”继而又叹道:“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长平公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虽玉质名贵,但裹污秽之气,已经不值钱了。”侯七大惊。他不甘心问道:“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钱?”萧老叹道:“最多三十大洋。”“不可能……不可能……我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恍惚地出了萧宅。萧老在后面又道一句:“如若不信,回去后你用温热毛巾覆于玉璧上,片刻再闻闻你就明白了……”
心灰意冷的侯七回到泗州城一品轩,悄悄拿来热毛巾裹住玉璧,一会儿侯七再拿起玉璧一闻,果然闻到一股臭味。侯七又怒又恼,一把将玉璧摔了个稀巴烂。
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十几年来学得不专心,假如自己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侯七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这可把董玉轩气得够呛。而更让董玉轩伤心欲绝的是,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董玉轩一病不起。
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七留在一品轩。还说:“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这人啦,就跟这玉一样……”
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不经过几番磨砺,又怎么能成为今日开了几间分店的侯琢玉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侯七偷买玉璧前后行事的变化,正表现了他的成熟过程;而写董玉轩的两个儿子则反衬侯七的虚心好学。
B.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如“侯七见了心中一喜”“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生动表现了侯七对玉的喜爱。
C. 萧玉轩喜欢、看重侯七,但又十分精明,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怕侯七离开一品轩,这里表现出了董玉轩自私和猜疑的一面。
D. 小说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中董玉轩对玉的感慨,既前后照应,又富于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 小说结尾处使用陡转技法,师傅董玉轩在临终时说出玉璧的真相,出人意料,有引人深思、震撼人心的作用。
(2)小说为什么详写萧老鉴玉情节?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 ___
__ __
__ ____
(3)结合文本,分点概括侯七的形象特点。(6分)
答:__ ___
__ __
__ ____
(4)这篇小说叙写平凡人平凡事,却给人丰富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答:__ ___
___
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分析;
(3)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概括;
(4)本题考查小说带给人的启示探究分析;
【解答】解析:
(1)A.错误;对董玉轩两个儿子的叙写不是为了反衬侯七的虚心好学,而是交代董玉轩选择侯七接班的原因;
B.错误;这两处表现侯七想轻松赚一大笔钱,急于自己当老板的心思;
C.不完全正确;“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是担心“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表现出人性自私和猜疑的一面”言之过重;
D.正确;
E.正确;
(2)这段情节位于文章中间,承接侯七想自立门户的想法,下启侯七得到教训老实继承师傅衣钵,可说是承上启下;首先,描写中有起有落,萧老先是两眼放光、嗅到华贵之气等,引起侯七喜,然最终鉴定却是不值钱,令侯七忧,情节起伏曲折,吸引读者;鉴玉关系着侯七自立门户能否成功,因此详写从侧面反映侯七的急切心理;鉴玉最终结果又为后卫侯七跟着董玉轩干做了铺垫;
(3)第一段,写出他有亲人等同无亲人,身世可怜,识字不多;第二段,“干活卖力,也很聪明,嘴油舌滑”,说明他是个聪明能干的小伙子;第三到九段,侯七为自立门户而旁敲侧击向师傅学习鉴玉本事,虚心好学,但瞒着师傅买玉璧结果吃大亏,则是急于求成;最后,他回到师傅身边,并知道原委也懂得体谅,说明他知错就改,踏实肯干;
(4)侯七急于求成却失败,沉下心来浸淫鉴玉才成为古董行家,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脚踏实地;侯七背着师傅买玉吃了大亏,倘若他不是怀着私心,便不会吃亏,而董玉轩用手段坑了徒弟,也不是很妥当,做人不应该欺骗隐瞒,而应该光明磊落;侯七最终的成功来自于他长年累月的积累,说明成功不能靠取巧,而应该靠积累与磨练;侯七从一个识字不多的孤儿最终成为古董行家,是因为他虚心求学,不断进步,这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答案示例:
(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2)①这一情节中,对萧老见到玉璧后的喜悦进行了详细描写,之后又对萧老断定玉璧不值钱进行了详细描写,一扬一抑,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
②将萧老鉴玉的过程描写得十分详细,说明侯七对玉的鉴定的关注,表现了他急于自立门户的迫切心理;
③详写鉴玉的过程,突出侯七想要自立门户却吃了大亏,为后文他决心跟着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作铺垫; (每点2分)
(3)①身世可怜,识字不多;
②眼明手快,能说会道.
③聪明能干,虚心好学;
④有事业心,但“嘴油舌滑”,急于求成;
⑤知错就改,踏实肯干,自我磨砺;(以上特点,每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任答三点,6分,重在第③④两点上区分)
(4)①成功来自经年累月的积累和自身的反复磨砺;如侯七从小伙计成为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历经了几番“琢磨”“摔打”,正如“几十年浸淫专业”的师傅所言,“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
②做事要脚踏实地、专心向学,不可急于求成;如侯七一心想自立门户却因功力不够吃了大亏,终于明悟“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成为开了几家分店的侯琢玉;
③做人应光明磊落、安守本分,不可投机取巧;如侯七瞒着师傅偷偷买玉自讨苦吃是教训,而董玉轩用“欺骗手段”留住爱徒虽用心良苦但也令人深思;
④学海无涯,唯勤奋扎实、不断努力进取方可有成;如侯七从知皮毛、“三脚猫”到古董行家的转变即告诉我们这一道理.
(以上每点2分,观点和分析各1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点评】欣赏小说人物形象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①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肖像描写中分析;
②情节(人物与人物的矛盾冲突)、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
③注意作者直接评价议论的句子,从中提炼答题关键词语.分条答题,每条先概括后分析;
下一篇: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